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故居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故居篇

王亞平故居
  王亞平筆名羅倫。河北威縣人。0黨員。1926年畢業于河北省立第四師范。1935年留學日本,回國后參加戰地服務隊,任《春草詩叢》主編,1946年到冀魯豫解放區,任冀魯豫文聯主任,主編《平原文藝》,1949年后歷任北京《人民日報》副刊主編,《新民報》總編輯,北京市文藝處處長、市文聯秘書長。全國曲協常務理事。1932年開始發表作品。195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都市的冬》、《十二月的風》、《海燕的歌》、《生活的謠曲》、《火霧》、《血的斗笠》、《黃河英雄歌》、《第一支頌歌》、《李季真傳歌》、《宋江河》、《春云離婚》、《穆林女獻槍》、《紅薔薇》,論文集《從舊藝術到新藝術》、《杜甫論》,劇本《張羽…[詳細]
王國維故居
  王國維故居坐落在海寧市鹽官觀潮景區西門內周家兜,是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少年時代的生活之處。原住宅前后圍墻、石庫門、臺門等早廢,其主要建筑于1985年6月-1986年7月按原貌修復。現庭院坐北朝南,建筑為木結構。前廳正中置放王國維半身銅像,陳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王國維故鄉、家世及其生平。第二部分,介紹王國維的主要學術成就,陳列王氏各種著作和手稿。第三部分,為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王國維的論著。王國維,字靜安,號觀堂,海寧人。近代著名學者,早年研究哲學、文學,1907年至北京任學部圖書館,從事中國戲曲史和詞曲研究,辛亥革命后東渡日本,專習經學、小學、金石、甲骨。1924年北京清華研究院聘為導師,…[詳細]
李炳輝故居
  李炳輝,字祖德,別號路得士,廣東封川人,南洋教士。1908年,赴廣州讀書,曾遠渡重洋,到達大霹靂埠(今馬來西亞)入教會學校學習英語,后在革命黨人肖錦蘭介紹加入同盟會。從此,他到處宣傳革命,不少華僑在他的鼓動下走上了革命道路。1911年1月(宣統3年),李炳輝得知同盟會決定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即與其它革命志士一起取道香港回國。4月27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李炳輝隨黃興率領的“先鋒隊”(敢死隊)攻進兩廣督署衙門,與清軍激戰一夜,英勇頑強,沖鋒在前,終因寡不敵眾,最后和其它革命軍人壯烈犧牲,時年僅二十歲。起義失敗后,革命黨人潘達微通過廣仁善堂收殮烈士遺體72具,營葬于廣州東郊黃花崗。史稱“黃花崗…[詳細]
趙用賢宅
  趙用賢宅位于江蘇常熟市區西涇岸片區南趙弄10號。趙用賢宅是明代趙用賢及其子孫居住的宅第,始建于明代嘉靖時期。據史志記載,趙用賢為明隆慶五年(1571)進士,官至吏部侍郎,卒后贈禮部尚書。其子琦美,以父蔭歷官刑部郎中,父子皆喜藏書,為隆慶、萬歷間著名藏書家,書房曰“脈望館”,取意《仙經》:“蠹魚三食神仙字則化為此物”。此宅坐南朝北,原有軸線三組,左右二組已毀,今存為主軸,占地面積約1400平方米。宅內大木構架、梁枋彩畫、雕花柱礎、雕花踢腳磚和丁字斗拱等均為明代原物,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價值。趙宅現存建筑為軸線房屋一組,總面積約400余平方米。門屋3間,前檐斗拱出挑,闌額施有彩繪;大廳四椽栿及平梁皆…[詳細]
袁乃寬故居
  袁乃寬故居坐落在河北區海河東路39號。該樓建于1908年,占地3109.35平方米,該樓先后委托英、德工程師設計,為一座歐洲古典式建筑,分為主次樓。主樓平面為L形,三層磚木結構帶局部半地下室,共54間,建筑面積2089.02平方米,是北歐荷蘭、比利時的建筑形式,有尼德蘭式建筑特點。它面向海河及民主道一側均為山墻,尖尖的山花,裝飾著哥特式的雕飾,山花上形成三個臺階式的水平層,加強了水平分劃。屋頂是木結構的,陡峭的紅色屋頂與高聳的亭樓顯得非常俏麗。主要入口從凹角處進入,門廊是由方柱與圓柱相結合成的。底層有大客廳、餐廳、書房等。二層為臥室,再由小轉樓梯上三層。主樓共有大小房20多間。住宅入口處有一間…[詳細]
李力安故居
  李力安故居,位于五臺縣東冶鎮槐蔭村三南巷10號。李力安,本名趙子斌,又名亮生,槐蔭村人,1920年生。曾任中共中央委員、中共黑龍江省委書記, 1987年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秘書長。故居坐北向南,一進兩院布局,占地面積720平方米。磚券大門,石券門洞,匾書“樹德”。影壁磚雕,前置辟邪石獅一只。后院北房于1990年拆遷改建為二層樓房。東西配房各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卷棚硬山頂,門窗已改建。二門呈前廳后儀門式,前廳寬深各一間,歇山頂,斗栱大斗左右伸出花牙子,耍頭龍形。梁架結構用四根抹角梁,四垂蓮柱承托歇山式屋頂。石雕柱礎石。儀門與前廳結構互為整體,走馬板書“光裕居”,中安板門一合。儀門呈卷棚歇山式,斗…[詳細]
葉卓故居
  葉卓故居位于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登云鎮東山村東蘇。建于清代,坐南向北。三進三橫(左一橫)二圍隴,正屋上三下三布局。面寬39米,深51米,建筑面積1989平方米。葉卓(1891~1930),原名卓慶,龍川縣登云鎮東山村人。1922年加入廣州石行工會,投身工人運動。1925年春加入中國0。1926年積極參與省港大-斗爭,同年10月回家鄉協助整頓雙橋鄉農會組織,開展“二五”減租斗爭。后回廣州擔任石行工會主席。1927年10月回龍川開展工農運動,19528年2月,當選為龍川縣革命委員會委員,參與籌劃鶴市武裝大-。同年4月上旬在霍山成立0五興龍縣臨時委員會,并被選舉為書記。翌年1月兼任0龍川縣臨時委員會書…[詳細]
蘇頌故居
  導游:蘇頌是宋朝時的宰相,為政清廉,勤政愛民,-近60載,皆有建樹,為后人留下很多科學著作。蘇頌故居“蘆山堂”,在縣城西北隅永豐鄉,占地1700平方米,蘇頌高祖定居于此,“蘆山”也就成為入閩蘇氏的“雅號”,迄今遷臺灣、香港、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等地的蘇氏后裔,皆源于此;現存的“蘆山堂”,為民國元年重建,為三進雙護厝府第式建筑,面積750平方米,故居內現有蘇頌坐式塑像、蘇氏族譜以及蘇氏后裔八大名人畫像。在新建的蘇頌科技館中,陳列了他做為一位政治家、外交家、天文學家、藥物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的業績。館中還有蘇頌首創的世界第一座天文鐘“水運儀象臺”模型;地址:廈門市同安區洗墨池路23號類…[詳細]
李可染故居
  “李可染舊居”建造于1922年,共有房屋12間,為一所青磚合瓦的四合院結構。1985年4月19日,經徐州市編委批準成立李可染舊居管理處。1985年10月1日,修繕后的“李可染舊居”正式對社會開放。李可染舊居占地300平方米,建筑面積120平方米。西屋為李可染先生的父親李惠春、母親和兄長李永平當年居室。北屋為李可染先生的姐姐李萱、妹妹李永珍、李永淑、李畹、李娟當年居室。南屋為李可染先生當年居室,他在這所房子里-了近30年。東屋為李可染先生的弟弟李永祥(可鵬)當年居室,也是李可染的會客室。這里實際上經常成為李可染的同事、學生、藝友藝術活動的中心,他們都是當時徐州文藝界最活躍的人物。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詳細]
陳望道故居
  陳望道故居位于義烏城西街道分水塘村,由陳望道父親陳君元建造,總占地面積約430.9平方米,整體布局基本保存完整,雕刻精美,具有浙中民居的典型特點。陳望道故居坐北朝南,為前廊式天井院磚木結構建筑,由一座三合式院落與前花園、柴房等組成。1951年陳家分家析產,陳望道名下的房產后捐給政府;2010年,其余部分全部收歸國有。1984年向社會公眾開放。陳望道在故居中度過了青少年時代。1912年至1915年,他從浙江第七中學(金華中學)畢業后,回家鄉創辦學校。1919年浙江“一師風潮”期間,陳望道認識到必須對舊制度進行根本的改革。1920年,他為傳播真理回到故鄉義烏城西街道分水塘村,將日文版《共產黨宣言》…[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体桃花网 |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一码 | 丝袜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久久亚洲成a人片 | 五月天亚洲婷婷综合 | 中文乱码字幕在线观看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