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碧江金樓
  從宋代建村開始,繁榮的經濟和深厚的文化為如今的順德區北滘鎮碧江社區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的碧江金樓古建筑群,就包括了七處古建場。金樓原名賦鶴樓,是碧江蘇氏望族職方第中的藏書樓,以精美的木雕裝修飲譽海內外。因晚清重臣佛山戴鴻慈之女嫁入蘇家,故有“金屋藏嬌”的傳說。景區由金樓、泥樓、職方第大宅、后花園以及圍墻外的亦漁遺塾、慕堂蘇公祠、三興大宅等古建筑組成。這些景點近年拂塵驚世,被專家和遠近游客總結出古、博、精、真四大亮點。古:蘇氏家族歷代不停地修建祠堂經營宅第,清代典籍《五山志林》就有“俗以祠堂為重大,宏麗者莫盛于碧江”的記載。在幸存的古建群內,游客可穿越400多年的時…[詳細]
打鐵街作坊群
  打鐵街作坊群位于廣東省揭西縣,形成于元代,鼎盛于明、清、民國時期直至解放初期,全長142米。街內70家商(住)戶從明、清至今,大多經營打鐵行業,擺賣五金制品,鋤頭、鐮刀、犁耙等農具,菜刀、瓜刨等廚具和剪刀、鉗子、鐵釘、鐵線等用具應有盡有,是揭陽西部廣大地區五金制品的交易中心。整條街道仍較多保存明清商業街道風貌,其單一打鐵行業集中的數量、規模及保護的完整程度,在省內市鎮中實屬罕見。這種商店、作坊、住居三位一體的結構,體現了明、清手工業作坊的特色,也是棉湖地區明、清時代社會經濟的一種縮影,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2002年,古打鐵街作坊群被列為廣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周源李公祠
  李周源何許人也?據傳,宋靖康之變時,四川人氏李師道避難來到荷塘村住了下來,成為該村的始祖,李周源是他的第15代子孫。周源李公祠,座落于江門市蓬江區荷塘鎮篁灣村。清咸豐年間,當地篁灣村李周源(生于嘉慶年間)的后人興建了這座祠堂,以祭祀先祖李周源。興建工程歷時18年,直至同治年間才建成使用,距今130多年。歷史上,該族李姓族人中考進士、舉人等功名者達20余人。錄記其考取功名的石桿夾有20余座,立于祠堂前面的廣場。周源李公祠是一座規模宏大、工藝精湛的典型清代祠堂。它坐北向南,范圍達5000余平方米,現存建筑長54.39米,寬43.40米。由主體建筑和東南各兩排廂房組成,以四條青云巷相間,前面有寬大的…[詳細]
寶鏡灣摩崖石刻畫
  介 紹 位于高欄島寶鏡灣,于1989年10月被發現,共4處6幅,散布于海灣所在的山腰、山麓200米范圍內,其中最大的一幅長5米、高3米。巖畫陰刻于大塊平整的石面上,圖案密集而復雜,形狀有船、波浪、龍蛇、舞蹈人等,經專家考證,是距今二三千年前青銅時代的產物,是南越先民生活的寫照。在巖畫附近的沙丘和山岡上采集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和石器,證明很早便有人類在此活動。此巖畫為廣東僅見,與中國北方、西南巖畫風格迥異,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研、旅游價值。1989年被列為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廣東珠海…[詳細]
鼎湖山摩崖石刻
  唐—民國肇慶鼎湖山摩崖石刻位于肇慶市鼎湖山。分布于天溪風景區上慶云寺路邊石壁、往飛水潭路邊及潭的四周石壁和云溪風景區內石壁,共76題,分述于下:云溪風景區內石刻31題。其中唐代1題,位于老龍潭側涅槃臺石壁,題字為“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八字。年代較古,價值較大,為唐刻之珍品。清代1題,建國后16題,年代不詳13題。往飛水潭路邊及潭的四周石刻31題。包括清代14題,民國9題,建國后3題,年代不詳5題。其中民國5年(1916年)李開侁題名較有名,題名云:“民國五年七月二十七日,黃岡李開侁、新興李耀漢、丹徒呂鴻元同游到此留題”。石刻高0.47米、寬0.72米,楷書。題名中的李耀漢,新興人,民國初年曾…[詳細]
巾峰山摩崖石刻
  北宋連州巾峰山摩崖石刻位于連州市連州鎮東郊巾峰山麓。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周濂溪游巾峰山題“廉泉之源”四字,高0.96米,寬4米。正書,字徑0.75米。《粵東金石略》載文:“周子為廣東提刑游巾山,刻‘廉泉之源’四字于石壁,結構樸拙而筆筆不茍,穆然有道氣象,令人起敬。”周濂溪(1017~1073年),名敦頤,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北宋哲學家,宋代程朱理學(即道學)的創始人。曾任大理寺丞,太子中舍簽書、廣東轉運判官等官職。著有《太極圖說》、《通書》和《周子全書》等。1981年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觀音巖摩崖石刻
  清—民國英德觀音巖摩崖石刻觀音巖是英德市城北二十里處北江邊一個天然石灰巖溶洞,因洞中供養觀音大士像而得名。洞高40多米,寬30多米,深125米。石壁上分布著63題摩崖石刻,其中字跡不清或殘缺的19題,無紀年的11題,清代31題,民國2題。據史書記載,最早描寫觀音巖的題詩是宋代馬倫的《摸魚兒·游觀音巖》。現發現有紀年的最早一題石刻是順治15年(1658年)周的題刻,最晚一題石刻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無署名“儼然”二字題刻。最大一題石刻長4.65米,寬1.60米,最小一題石刻長0.29米,寬0.20米。觀音巖摩崖石刻以數字的題刻為多,此外還有題記和題詩。較著名的有平南王尚可喜、李調元等人的題…[詳細]
三洲巖摩崖石刻
  北宋—明德慶三洲巖摩崖石刻位于德慶縣九市鎮三洲巖洞內。石刻始于宋,盛于宋、明,清后少見。在原有174人次題刻中,宋明石刻占106題,其中名人石刻有60多題,大部分題刻見載于清光緒《德慶州志·金石》,因風雨侵蝕剝落及其它原因,現僅存86題。最早的為宋慶歷三年(1043年)轉運使馬尋與皇祐二年(1050年)祖無擇題刻。重要的有皇祐五年(1053年)元絳記載壯族首領儂智高攻打康州,熙寧元年(1068年)南琴的武后更造字、周敦頤題名,元符三年(1100年)蘇東坡題名等石刻,現僅存南琴的題字。所存石刻以明代居多,宋代僅存6題,較有代表性的有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龔輝所題的“瑤華洞天”,明成化九年(…[詳細]
華表石摩崖石刻
  華表石摩崖石刻位于德慶縣回龍鎮。華表石,又名錦石山、錦裹石。明萬歷初年,瑤民-,明王朝遣兩廣總督凌云翼親率大軍在羅旁一帶平定瑤亂。平息后,見羅旁對面之石山,如巨大華表直插云天。于萬歷七年(1579年)時已升任南京兵部尚書的凌云翼,命人在石山南崖峭壁上刻上“華表石”三個大字及四行題款128字以紀功。字距為0.7米,題款小字,楷書陰刻,每字高0.24米,寬0.21米,內容為:“欽差總督兩廣軍務兼理糧道帶管鹽法兼巡撫廣東地方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今升南京兵部尚書太倉凌云翼;欽差總督兩廣口口兼理糧道帶管鹽法兼巡撫廣東地方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臨武劉堯誨;巡按廣東監察御史內江龔懋賢;巡按廣東監…[詳細]
石溪摩崖石刻群
  石溪摩崖石刻群位于香洲山場鄉,是清代山場鄉人鮑俊與文人墨客仿效蘭亭會吟風弄月時留下的藝術杰作,分布于石溪及周圍的嶙峋怪石上,已發現的有32處。年代由1831年至1879年,陰刻,以行書為主,也見楷書和隸書,大者如“石溪”、“鵞”等近米大,小則幾厘米見方。石溪摩崖石刻群于1986年被列為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 | 午夜麻豆视频一区二区 | 久久国产精选AV免费 | 揄拍视揄拍在线视频菠萝 | 日韩国产欧美丝袜在线 | 自偷自拍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