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西山廟
  順德西山廟原名關帝廟,因建在順德西山(鳳山)山麓,故俗稱西山廟。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歷經重修、拓建。廟依山而建,面向東北,主體建筑沿縱軸線排列為山門、前殿、正殿二進,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山門面闊五間,脊頂通飾石灣陶塑雙面組畫,均為《三國演義》故事題材,人物古樸傳神。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地址:廣東佛山市順德區大良鎮縣西路西山(鳳山)麓上開放時間:8:00-18:00門票/開放時間:5元,8:00-18:00開放。…[詳細]
杏壇黃氏大宗祠
  黃氏大宗祠位于杏壇右灘村,始建于明代,它是明代萬歷狀元黃士俊的家族祠堂。黃氏大宗祠占地1614平方米,為三門五間三進磚木結構硬山頂式建筑。歷經重修,各時期建筑風格均有保留,極具珠江三角洲明清時期的典型藝術特點。大門兩邊有石砌包臺,兩側門額上分別混雕花鳥飾紋和“兆啟鰲頭”、“徽流燕翼”,梁枋兩端雕有人物、花鳥飾紋,祠堂木雕工藝極其精湛雅致。黃氏大宗祠2002年成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現建成順德狀元文化博物館。…[詳細]
化州學宮
  化州學宮位于化州河西寶山公園南隅。北依寶山,南對驛道(今廣海公路)。始建于北宋,先建黌宮、石龍書院。后于宋嘉定二年(1209年)建崇圣祠。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重建大成殿、東西廡、講堂(明倫堂)。現貌為清式建筑,紅墻黃琉璃瓦,土木磚石構筑。以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為主軸,東西配置祠宮、廂廡、齋舍等70余間,青云巷左右通連,呈方形布局。占地約一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大成殿面寬五間30米、進深12米,副階周匝,前有月臺,占地460平方米。重檐歇山頂,前檐通檐置如意斗栱,正脊灰塑雙龍戲珠。殿內雕梁畫棟,盤龍飛鳳。正殿供奉孔子五代祖先,東西廡配位供奉孔氏門生七十二賢人牌位。尊經閣面闊三…[詳細]
石排康王廟
  康王廟位于東莞市石排鎮橫山村上寶潭自然村,又名靈應祠。據光緒十四年(1888)《重修靈應祠碑記》記載,康王廟始建年代不詳,雍正年間、道光八年(1828)、光緒十四年重修。原為祭祀玄天大帝北帝的廟宇,后擺放康王神像,始稱康王廟。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至初九抬康玉出巡,民眾活動豐富多彩。平時逢初一、十五,其他鄉民到康王廟參拜,進香者甚多。廟為三開間三進四合院落式布局,硬山頂,抬梁穿斗混合結構,寬12.7米,長33.77米,面積約429平方米。康王為宋朝龍捷指揮使康保裔,在抵抗金兵犧牲后-為“威濟善利孚應英烈王”。現存建筑保存良好,首進屋正脊陶塑工藝精美,正面有“光緒戊子年”、背面“寶玉號店造”銘文。廟內…[詳細]
橋溪村古民居建筑群
  橋溪村古民居建筑群(含世德堂、朱氏祖祠、守慶公祠、世德樓、燕怡樓、慎安居、凌云館、寶善樓、橋溪小學(原稱“寶園”)、寶善家塾、淵慶樓、寶慶居、繼善樓、逸樓、世安居、祖德居),位于梅縣雁洋鎮轄區內的廣東省自然保護區、廣東省名勝風景區的陰那山五指峰西麓。明萬歷年間(1573—1619)開村。村中僅有朱、陳兩姓人家歷經數百年的艱苦創業,營造了富有客家風情的山水田園村落,面積約1平方公里。村中古樹婆娑,石徑阡陌;小橋流水人家,各種型制的客家傳統民居建筑,依山就勢,臨溪傍水,錯落有致。村中從明清時期至民國初年建造的較有特色的客家傳統民居和私塾學堂建筑主要的有仕德堂(含善慶樓)、朱氏祖祠(又名觀音廳)、守…[詳細]
大灣古民居建筑群
  大灣鎮在郁南縣南部,地處南江河畔,丘陵地帶,距羅定市區僅9公里。公路四通八達,交通方便。大灣民居群主要位于鎮內五星村,2002年7月,經過縣文化部門上報省,被劃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民居規模較大,布局較集中,建筑設計獨特,具有濃郁的粵西地方藝術特色和民俗風格。該古民居建筑群包括其昌、其波大屋和李氏宗支眾多祠堂和芳裕家塾等。10座:芳裕家塾、東風村祺波大屋、誠翁李公祠、拔亭李公祠、正村李公祠、十畝村學充李公祠、沙頭村峻峰李公祠、錦村李公祠、介村李公祠、前進村李氏大屋宗祠古建筑規模大,布局集中,是具有濃厚粵西地方藝術特色和民俗風格的建筑群。大灣古民建筑群,保存完好,各具特色。主體建筑的梁、柱、斗拱…[詳細]
菁莪書院
  清羅定菁莪書院位于羅定市城鎮北區道前街。建于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書院為院落式布局,面積925平方米。第一進為門樓,圓拱門,門后有亭,亭后為寬敞庭院。第二進為主廳,二層,高臺階。主廳后之天井加上蓋,成為香亭,供祭祀用。其后為后廳,設有神龕,放置鄉賢神位。香亭兩側有小天井。主廳和后廳兩邊均置廂房。主建筑左側為兩進客廳,用天井與主建筑隔開,以利通風。書院內墻繪有多幅精湛的工筆壁畫。1985年羅定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功武村古建筑群
  功武村古建筑群,位于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龍華鎮功武村,為清代建筑。建筑群包括五宅、古碼頭、正街、廖氏宗祠等。現存古民居房屋上千間,院落10余座,其中五宅第和廖氏宗祠的梁架、木雕、灰塑水磨青磚墻體及正街店鋪的曲尺柜臺,都具有較高的藝術研究價值。2002年7月17日被公布為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正街街道路面青磚鋪地,左右店鋪的建筑格局。由于村外置碼頭(貨運碼頭、客運碼頭),正街便是一個生意興隆的商埠。現存的店鋪中,有一間名曰“暢記”的店鋪,仍保存舊時的木板店門、曲尺柜臺和近店門而砌的“鋪踏頭”。在“暢記”雜貨店中,有兩張黃蠟石板凳,石塊光滑,好像打過蠟似的。用手摸摸木凳上的黃蠟石,手感到涼爽。據…[詳細]
資政大夫祠古建筑群
  資政大夫祠古建筑群位于廣州市花都區新華鎮三華村的西面,緊靠廣清高速公路,距城中心1公里。它建于清代同治二年至三年(1863年),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此地居民大都姓徐,徐亨之為先祖,清朝同治年間,三華徐族同姓堂兄弟徐方正、徐表正共同任職兵部,深得朝廷賞識,同治皇帝把徐方正的祖父徐德魁、父親徐殿魁封為“資政大夫”,把徐表正的父親徐爵魁封為“奉直大夫”。為炫耀皇恩,徐方正建造了資政大夫祠,徐表正則建造了南山書院,為贊先哲盛德,徐氏后代又續建了亨之徐公祠。它是廣州地區目前發現的建筑規模最大的祠堂,對研究清代的民間祠堂建筑有重要價值。1995年以來,花都區委、區政府為了保護和利用好資政大夫祠古建…[詳細]
林家廳及古民居群
  林家廳建于明代。初為林氏家廟。至清嘉慶年間(1796-1820),林紹光(嘉慶丙辰進士),林龍光(乾隆壬子鄉試舉人),林縉光(嘉慶戊辰鄉試舉人)兄弟三人將家廟改作居室,稱為林家廳。深三進,相同小院,樓閣廂房等,是頗具特色的祠堂民居合一的建筑。林家廳附近一帶的古民居群,為明清時代的建筑,具有嶺南民俗文化的建筑特色,是古代建筑文明的遺產,至今保存完好,2002年成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設立了國際藝術家村,現已有30多名國內外的知名藝術家進駐,將來會有幾百名藝術家、創意者長期在此生活、創作。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网站不卡 |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 | 制服丝袜99在线不卡 | 亚洲欧美综合久久久久久小说 | 亚洲AV日韩AV不卡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