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九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九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陳白沙墓
  陳白沙墓位于杜阮鎮瑤村席帽山寶鴨丘。陳獻章(白沙)逝世后,明正德辛巳仲冬(1521年10月)由其子景云建墓立碑。灰沙夯土構筑,坐北向南。墓面長20米,寬15米。1979年4月新會縣人民政府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定為江門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3月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2003年確認為市文物保護單位。總保護面積1225平方米。…[詳細]
林古風墓
  林古風墓位于湛江市雷州市調風鎮嶺腳村,年代為清。林古風墓為湛江市雷州市調風鎮嶺腳村。…[詳細]
賴長墓
  賴長墓位于揭陽市普寧市麒麟鎮樟崗村、蓮溪村。清代。賴長(1833—1884)字雲亭,普寧奇美村人。清咸豐三年(1853)投身清軍,先后跟隨曾國藩、左宗棠征戰,攻打太平軍而升至副將,接著因消滅太平軍將領汪海洋、奪嘉應州(今梅州市),加總兵銜,暫代閩浙督標左營參將。精研-,建列有一支新式-裝備部隊,稱“安武軍”。后來又在鎮壓陜甘反清回民武裝、打敗攻占新疆伊犁的沙俄侵略軍、總管制造局事務,成功研制合格的西洋式后膛-,并裝備清軍等等屢立了卓著軍功。賴長受賞賜“頭品頂戴”,光緒十年(1884),授提督銜。侍郎許應書上 書推薦,授其為福建船政。賴長墓位于普寧市麒麟鎮樟崗村虎地山,東經116°20′15.1…[詳細]
宜樂古道老坪石段
  在距粵北山區樂昌市西北六十多公里的慶云鎮,有一條保存得較好的千年古道———宜樂古道。在這古道旁,有一座保存得相當完整的古村落———戶昌山村。這個村有著久遠的歷史、為數眾多的文物古跡以及精美的建筑、雕刻和書法繪畫藝術,堪稱嶺南文化藝術的瑰寶。古村落中居住的為李氏居民。戶昌山《李氏族譜》記載:李氏戶昌山始祖李伯倫為宋末貢元,官任大理寺平事卿(相當于現在的--),同其父恩進士李大萬到此隱居,至今已有八百年歷史。在嶺南農村,有如此長久且有歷史記載的古村,實屬罕見。這個古村落,有著眾多極具史料價值的文物古跡,如:四所書院、私塾、書屋,李氏祠堂,敬惜宇紙塔、雕龍刻鳳的神臺和大床,節孝坊,象征功名的圍公石,…[詳細]
豐陽古道
  豐陽古道位于清遠連州市豐陽鎮豐陽村西北部,這里毗鄰廣西和湖南兩省,自古便是三省邊界最重要的商貿通道,更是南粵古驛道六條線路中肇雷古驛道文化線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豐陽古道是明、淸時期人們從連州走陸路前往湖南省藍山縣、寧遠縣、永州的一條交通要道,古道往北延伸至廣西北部。現在殘存的古道長約6公里,位于廣東省淸遠市連州市三水瑤族鄉左里村委三江口自然村東面,古道路面多數路段用鵝卵石鋪成,寬1.2至1.5米。沿途還留存有涼亭、石橋等設施。到了明清時期,隨著嶺南的發展,廣東與其他省份的貿易也逐漸繁盛。豐陽古道也因此成為了南粵通往湘南和桂北一帶的通道。大量的農副產品和生活工業產品在驛道上流通,全憑挑夫肩挑背負…[詳細]
騎田嶺古道
  騎田嶺古道位于清遠市連州市大路邊鎮順泉村。雖然沒有大庚嶺那么熱鬧,但年齡卻比大庚嶺更老。這里擁有五嶺里最早的古道。對封建時期的兵家來說,它的戰略意義也十分重要,甚至嶺上的陽山關還用天險地勢擋住了漢軍的進攻,成就了南越王趙佗的皇帝夢。騎田嶺秦漢古道,是內地通往嶺南的最早官道,中原先進文化的先聲由此“咽喉”傳遞而來。趙佗率領的秦軍是開山之祖,東漢章帝時,大司農鄭弘奉命拓寬此道。“此路一開,中原之聲近矣,然后五嶺以南人才出矣,財貨通矣,遐陬之民俗變矣。”(《資治通鑒·鄭弘傳》)如今連州市大路邊鎮順頭嶺上還完好存有八千八百多級古道石階以及南天門、廣蔭亭、懷清亭、驛站伙鋪、順泉井等古跡。…[詳細]
許村塔
  許村塔,年代宋,位于韶關市南雄市黃坑鎮許村村。許村塔建于北宋紹圣六年(1099)。為樓閣式五層青磚結構,平面六角形,塔剎已毀,殘高二十一米,塔身二、三、四、五層東北面倒塌三分之一。塔基圍二十一點六米,直徑六點三五米。塔用長三十二厘米,寬十六厘米,厚六厘米和四厘米的青磚筑成。磚縫為不定位錯開,用黃泥漿粘合,各層均有磚砌仿木結構的闌額、普柏枋、依角柱和斗拱,斗拱上以菱角磚和撥檐磚疊澀出檐。第二至第五層各開一真門,其余各面均開假門。1973年,在塔身磚縫內發現北宋景德元寶一枚,證明此塔建于北宋年間。2006年春對該塔進行維修。塔于1982年于5月列為南雄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涵元塔
  涵元塔在金灶鎮(原潮陽市棉城西北31公里,灶浦鎮港內村東側,龜山之巔)。據碑刻張明弼《涵元塔記》載:“涵元塔始建于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落成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為樓閣式磚石塔,塔高43.4米,底層周長44米,八面七層,空心。底層八面各嵌有花崗巖浮雕石板,刻飛禽走獸,花、木、蟲、魚、日、月、星、辰。塔腔為穿壁繞平座結構,從底層西石門進塔,可沿螺形石階登塔頂。從二層起,每層藻井皆用石板覆蓋,石板上刻有雙龍戲珠、雙獅戲球等圖紋,顯示明代石雕藝術之特色。底層塔門匾額石刻“涵元寶塔”四字,門兩旁有石刻對聯:“印光西度浴南離占壁曜奎瑞應當年舟楫;魁壘東搴儀北斗看烽銷挽息醇還滿地桑麻”…[詳細]
迎恩門
  莞城迎恩城樓(俗稱西城樓),位于莞城西正路口。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是莞城標志性古建筑,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它與東門和陽、南門崇德、北門鎮海三城樓同時建于明洪武年間,是東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樓高16米,寬126米,厚14米;樓頂為重疊歇山式構筑,有36根大圓柱支承,紅墻綠瓦,畫梁彩柱,飛檐斗拱,雄偉壯觀。城樓下為拱門通道,六十年代重修時,將原來一條通道兩重城門改為三條通道,不設城門,以適應交通需要。經過幾百年的風雨洗禮,迎恩城樓依然屹立不倒,雄姿英發。它在西城樓文化廣場以及附近現代化高層建筑的襯托下,散發出其歷史久遠、文化內涵深厚的獨特魅力。景點位置廣東省東莞莞城區西正路…[詳細]
余屋余氏宗祠
  余氏宗祠位于廣東東莞市東城街道余屋社區,是一處始建于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的家族祠堂建筑,屬于余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長53米,寬17.4米,總面積約922平方米。紅石青磚構筑,分四進。正門橫匾書“余氏宗祠”,第二進有一木匾,正面書“風采流芳”,背面書“兩朝良弼”,為浦江阮尚忠題。整個建筑物保存完好。有碑刻“余氏祠堂記”一塊,為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所刻,是進士中憲大夫、戶部尚書郎陳嘉言撰文并書篆的。該碑記述余氏家族從宋到明南遷東莞定居的過程。為研究東城歷史提供了寶貴資料。…[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 最新国产资源片在线观看 | 在线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 中文字幕欧洲另类二区 | 亚洲美女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亚洲性爱网址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