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甘肅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甘肅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移動版]
2011年12月2日,甘肅省文物局提出的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共計116處,已經甘肅省政府同意,予發公布。
51、
李家坪遺址
[
甘肅省
定西市
通渭縣
]
李家坪遺址位于定西市通渭縣碧玉鄉碧玉村上店子社北300米李家坪上,北面靠山,東西兩邊臨溝,南臨華雙公路及上店子村,牛谷河從南經過。遺址東西寬約600米,南北長約240米,面積約14.4萬平方米。斷面暴露灰坑、白灰層,地表大量散落彩陶片,紅陶片等,屬新石器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遺存。1983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52、
雞川寨遺址
[
甘肅省
定西市
通渭縣
]
雞川寨遺址位于定西市通渭縣雞川鎮許家堡村李家坪社南100米,北臨李家坪,南為牛家店,東臨陳家河,西靠陡灣山,依山而建。遺址呈不規則五邊形,周長約1660米,東西寬約620米,南北最長約380米,最窄約150米,占地面積14.27萬平方米。寨墻夯筑基寬6.5-7米,頂寬約4米,殘高約6米,北邊甕城殘存呈圓形,直徑27米。寨南北各筑有馬面3個,西北約200米處有烽火臺1座,寨與烽火臺之間有寬15米,深5米壕溝3道。該寨為通渭縣境內現存最早的堡寨建筑。1983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53、
通渭寨遺址
[
甘肅省
定西市
通渭縣
]
通渭寨遺址位于定西市通渭縣什川鄉古城村李家坪社,依山而筑,南臨古城溝,遺址平面呈三角形,面積約12萬平方米,周長約1820米。寨墻夯筑,基寬10米,殘高5-15米,頂寬2米,夯層高0.1-0.15米,墻外有馬面、角墩,東西辟門,寬5.5米。外筑圓形甕城,徑38米。寨西200米筑有烽火臺1座,西北面有寬約11米、深12米的壕溝三道,距寨分別為17米、68米、118米。保存較好,為通渭境內遺留宋代古寨之一,通渭縣之名源于此寨。…
[詳細]
54、
窠立臺遺址
[
甘肅省
白銀市
會寧縣
]
窠粒臺遺址位于頭寨子鎮坪岔村窠粒臺社,遺址主要分布于北廟咀山梁頂東西兩面山坡。遺址以東為小灣社以北為榆中縣的偏頭溝,以西為干溝,西南山坡下為窠立臺翻社的村莊。遺址內散見彩陶及素陶殘片。采集有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彩陶罐殘片及繩紋紅陶殘片。20世紀70年代,當地曾出土半山類型葫蘆柳葉紋彩陶罐等物,現藏于會寧縣博物館,被鑒定為一級文物。該遺址是一處以半山類型為主的史前遺址。1982年被會寧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55、
石石灣遺址
[
甘肅省
白銀市
會寧縣
]
石石(dàndàn)灣遺址位于白銀市會寧縣中川鎮梁堡村東北1公里,遺址布于山梁西坡一帶及山下的平地上,遺址呈長方形,長約1000米,寬約200米,面積20萬平方米。遺址范圍內有灰坑、陶窯、白灰面房址等遺跡,文化層厚2-3米。在地表散見有紅陶殘片、-弦紋彩陶片等。從采集的陶片看,該遺址的文化類型有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其中以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最為豐富。1976年從當地農民梁海民手中征集到水波紋的彩陶瓶一個,屬馬家窯文化類型,被鑒定為一級文物。遺址地表暴露有大量的陶片和陶窯殘跡及經料僵石處理過的房屋地面,文化層厚度為1-3米。從陶片看,器形主要有盆、缽、瓶、壺、罐;彩陶的紋式主要有:水…
[詳細]
56、
甘溝驛遺址
[
甘肅省
白銀市
會寧縣
]
甘溝驛遺址位于白銀市會寧縣甘溝驛鎮甘溝驛村三社祖厲河東與當地一條小河的交匯處,遺址呈四方形,長約200米,寬約140米,面積約2800平方米。遺址北臨小河,西臨祖厲河。遺址西現保存有部分城壕,城墻系黃土夯筑,四角有墩,基寬6米,內高5米;外城墻高7-9米。南、北面城墻明顯可見兩個馬面,北面城墻坍塌嚴重;東、西城墻明顯可見一個馬面。城門南北對開,南城門有甕城。城內現有當地群眾修建的廟宇,城內其余地方荒蕪。地表可見青花瓷片。據《會寧縣志》記載,此城筑于明正統五年(1440年),為明代驛城,是會寧通向靖遠的一處重要驛站,為研究會寧地方史志的重要史跡。1988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57、
蘆溝堡遺址
[
甘肅省
白銀市
靖遠縣
]
蘆溝堡遺址位于白銀市靖遠縣北灘鎮蘆溝村城門社,坐北向南,平面呈正方形,邊長約560米,占地面積約33.64萬平方米。據《康熙•靖遠衛志》載:《建設蘆溝堡碑記》云:“……始于萬歷丙申二月,落成于是年二月,因事呈能各奏敷功,城垣高厚,環堵有數,樓臺壕塹聳闊有數,重門閶闥有數,公署祠宇有數,倉廒營房卒伍馬步有數,井然有條,炳然可述。”現蘆溝堡遺址四面墻體保存較完好,北墻西側殘存一馬面,平面呈方形;東北角有一凸出于外的方形角墩;南開一門,門外有半圓形的甕城,保存較好;外有護城河環繞。城內原有城樓、橋樓及建筑物,現已坍塌,地表散落較多的石塊和磚瓦塊等殘跡。…
[詳細]
58、
磨子溝三角城遺址
[
甘肅省
白銀市
靖遠縣
]
磨子溝三角城遺址位于白銀市靖遠縣五合鎮尚樹埫村南磨子溝,建于宋代,其北、西、南三面為高山,東臨沙河,整個遺址平面呈三角形,按古人因河為池,因山為城的特點,依山勢黃土夾砂培筑而成,東低西高,北墻直列培筑,東南、西南城墻在正南弧曲連結,周長約1200米,占地面積約3.8萬平方米。遺址城墻基本完整,高2-8米,基寬5-8米,頂寬2-5米。東開一門,外有弧形甕城。東北、西北角筑有10米高、直徑8-10米的饅頭形角墩。城墻內、外有環城壕,寬6-10米,深1-3米。城正中有一不規則臺地,遍布青磚、黑紅陶瓦件、黑釉瓷片、白瓷片、青花瓷片等。…
[詳細]
59、
崇華溝遺址
[
甘肅省
白銀市
景泰縣
]
崇華溝遺址位于白銀市景泰縣中泉鎮崇華溝村,占地面積約8萬平方米。該遺址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屬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文化層厚0.40米—1米。遺址內有多處墓葬,多為石板棺(豎穴土坑)葬,個別為土窯。葬式以側身屈肢葬為主,也有個別二次葬。出土器物主要有彩陶、夾砂陶、骨珠、骨管、骨匕、骨針、石彈丸、石斧等。出土的彩陶色彩以紅黑相間彩繪,紋飾嚴謹規整,主要為葫蘆網格紋、鋸齒紋和垂幛紋。崇華溝遺址的發現對研究景泰縣境內遠古時期人類活動范圍、生產生活方式及先民們創造的輝煌文化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2009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60、
金龍壩遺址
[
甘肅省
金昌市
永昌縣
]
金龍壩遺址位于金昌市永昌縣東寨鎮頭壩村頭峽河口,系明、清時永昌東河地區農田灌溉的水利樞紐工程,對研究明清時期地方用水治水歷史具有很高的價值。金龍壩遺址始建于明代,清代沿用并進行加固維修,由南向北開鑿了一條引水隧洞,用來分水提灌。現在遺址附近的石頭上依然保留著維修金龍壩時留下的紀念石刻,分別留于“康熙二十八年”、“康熙三十一年”、“乾隆四年”。根據《甘肅永昌金龍壩水利工程遺址調查》等相關研究資料中不難看出,由于頭壩村地勢明顯高于東大河河床,頭壩人空守一河之水無法取用,勤勞智慧的先民在勘察地勢后,借助山勢,修筑了金龍壩,有效提升了水位,這樣既不阻斷河流,又保障了農田灌溉。這里也被認為是清代河西地區…
[詳細]
[上一頁]
[第1頁]
[2]
[3]
[4]
[5]
[6]
[7]
[8]
[9]
[10]
[11]
…
[最后一頁]
[下一頁]
重點關注
·
第三批銅川市文物保護單位
·
甘肅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甘肅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第四批銅川市文物保護單位
·
甘肅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攀枝花市東區第二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
津市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
甘肅省第一至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溫州市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萍鄉市湘東區第二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
溫州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黑龍江省第七批省級風景名勝區
·
浙江省第五批省級風景名勝區
·
揚州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揚州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浙江省第六批省級風景名勝區
·
揚州市第一至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浙江省第七批省級風景名勝區
·
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連云港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三区
|
尹人久久久香蕉精品
|
性开放国产精品按摩Av
|
午夜激情视频国产
|
特黄a级片久久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乳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