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7年11月8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有關規定,經甘肅省政府同意,將劃定的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共96處)保護范圍予以公布。
河峪摩崖石刻
  河峪摩崖石刻位于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恭門鎮河峪村,年代為東漢。高2米,寬1.5米,距地表0.65米。石刻以繁體隸書“漢”字為碑額,碑文自右至左共15行,每行約20字,全文約300字,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是研究東漢時期天水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等問題的珍貴資料。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7日,河峪摩崖石刻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保護范圍:以石刻基準點為基點,向東、南、西、北各延伸50米。…[詳細]
童子寺石窟
  在河西絲綢古道上,距民樂縣城10公里的-鄉童子壩水庫北岸,有一座建于北魏時期的名聞遐邇的古寺——童子寺及童子寺石窟群。今日所見童子寺磚木結構的三間大殿、觀音殿、念佛殿、廂房、寮房等建筑,為釋覺塵及四方信眾募資于1994年重建,古樸莊嚴,與寺后山體上的石窟形成一完整的佛教勝跡。童子寺石窟約建于北魏時期,有大小石窟洞40余孔,窟洞內有塑像和壁畫。窟洞分中心柱洞窟、大佛殿洞窟、菩提洞、羅漢洞等窟室,洞內壁畫分北魏、隋、唐、元、明、清各代的均有,保存完好的為明、清時期的作品。其中菩提洞和天洞子內有密宗內容的壁畫,塑有六大觀音、五大明王、千手千眼觀音等像,在敦煌千佛洞也難得一見,對研究河西石窟極有參考價…[詳細]
老道呼都格巖畫
  老道呼都格巖畫分布于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馬鬃山鎮,共計12處、118組、590余幅圖案,制作技法包括鑿刻、磨刻和線刻三種,內容主要包括人物、動物和各種神秘符號等三類。這些巖畫意境古樸、形象生動、粗獷有力、風貌獨特,活的情景,是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古代巖畫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研究古代河西走廊境內游牧民族的經濟、文化、宗教、藝術提供了材料。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老道呼都格井為基點,向東延伸2500米,向南延伸200米,向西延伸1005米,向北延伸1000米。…[詳細]
青崖子溝巖畫
  青崖子溝巖畫位于酒泉市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紅柳灣鎮大壩圖村。巖畫分布在長約100米、寬約20米的山溝中,共計3處、總面積約50平方米,現存各種圖案300余幅。巖畫主要以鑿刻技法制作而成,內容包括人物和動物兩類。青崖子溝巖畫時代跨度較大,文化內涵豐富,作為古代祁連山巖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研究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活動的寶貴圖像資料。2012年被酒泉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巖畫所在三塊巖石四周邊緣為基準,向東、南、西、北各延伸30米。…[詳細]
八峰崖石窟
  八峰崖石窟位于隴南市西和縣石峽鎮高燈村。石窟鑿建于距地面160米的一處長約60米,高4—15米的天然巖穴內,巖穴僅有一條依崖壁開鑿的棧道與山梁相連。現存窟龕為唐代,各類泥塑造像70余身,壁畫約50平方米,明、清碑刻5通。八峰崖石窟對于研究唐宋以來隴南地區民間雕塑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以及明清以來隴南地區佛教傳播情況具有重要歷史、藝術價值。2007年被隴南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石窟基準點為基點,向東、西各延伸200米,向南、北各延伸100米。…[詳細]
佛爺崖摩崖造像
  佛爺崖摩崖造像位于隴南市徽縣水陽鎮姚家山村。石崖坐東朝西,高5米,寬8米,崖面浮雕造像共計18尊,均位于一座浮雕的仿帳形大龕內,居中為4個并列開鑿的大龕,每龕內一坐佛,龕外諸小龕內浮雕脅侍菩薩像,帳外兩側各雕1尊-力士。佛爺崖摩崖造像在風格、題材、組合、雕刻技法等方面呈現出鮮明的隋唐時代特征,在人物裝飾方面又呈現出濃郁的隴南地方特色,對于研究唐宋時期隴蜀之間交通線路、佛教信仰、石窟藝術的交流傳播等具有一定研究價值。1990年被徽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摩崖造像基準點為基點,向東、南、西、北各延伸20米。…[詳細]
紅西路軍永昌戰役舊址
  紅西路軍永昌戰役舊址(遺址)分別由位于金昌市永昌縣城南街十字東側的紅西路軍總指揮部舊址(土木結構,坐南朝北,南北長37米,東西寬32米,15間房屋,占地面積1184平方米,建筑面積420平方米)、位于新城子鎮西灣村宦家莊的大沽政治部舊址(清代木結構建筑,堂屋坐西朝東,東西長45米,南北寬40米,房屋6間)和位于六壩鄉南莊村柴家老莊的八壩阻擊戰遺址(1935年建成,坐北朝南,黃土夯筑,墻高11米,厚3.3米,墩厚5.5米,四角有角墩,占地面積5390平方米)三處舊址(遺址)組成,是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征戰河西走廊期間為有效配合河東主力紅軍行動和推動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堅持鏖戰40余天、在河西走廊建立第…[詳細]
靖遠縣黃河鐵橋
  靖遠縣黃河鐵橋位于白銀市靖遠縣,1971年建成通車,是甘肅境內第一座公、鐵兩用大橋。全橋共6墩2臺,凈跨60米,凈高9米,長350.28米。在當時連接蘭州、白銀、寧夏三地,牽動著陜、甘、寧三地經濟發展,它既是甘肅昔日的一條重要交通線,也是西北五省經濟發展的重要紐帶,是現代橋梁文化的代表建筑之一。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鐵橋橋身四周邊沿為基準,向東、南、西、北各延伸30米。…[詳細]
紅堡子紅軍戰斗舊址
  紅堡子紅軍戰斗舊址位于白銀市會寧縣郭城驛鎮紅堡子村,由王家堡子、劉家堡子及宋家堡子構成。舊址中心王家堡子呈內外兩堡回字形,占地面積5600平方米。內堡始建于明代,長35米,寬30米;外堡修建于清代,長80米,寬70米。紅堡子村是中共地下黨的重要活動地之一,更是紅一方面軍一部迎接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的一個重要陣地。這里不僅建立過“西北抗日農協會”,同時,還擊潰了會寧會師前敵從靖遠方面增援會寧的國民黨軍,勝利地迎接了會師前后的紅四方面軍一部,成為一、二、四方面軍靜(寧)會(寧)地區會師的有機組成部分。現舊址上建有白銀會州博物館,設有展覽,常年開放。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詳細]
宣化岡
  宣化岡位于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始建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是我國的伊斯蘭教哲合忍耶學派最大拱北和宗教活動中心。主要建筑由蘇菲道堂、宗教領袖墓地和相關防衛設施組成,是一處伊斯蘭建筑文化和漢族傳統建筑文化兼收并蓄,具有多重功能且至今仍在使用的園林式宗教建筑群。宣化岡是歷史上哲合忍耶回族教眾反清起義失敗后的復興發展中心,見證了近代中國深刻的社會變革,是研究中國近代史、民族關系史和伊斯蘭教史的重要實物。1988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圍墻外側底邊為基準,向東、南、西、北各延伸10米。…[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最大AV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午夜福利中午字幕在线播放 |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在线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