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位于山西大同南約70公里。它建在應縣城佛宮寺的山門內,原名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應縣木塔建于遼代清寧二年(1056),它建在4米高的兩層石砌臺基上,顧名思義,木塔確是全部用木建成的。木塔通高67.13米,底層直徑為30米,平面為八角形,五層六檐。外觀是五層,但是塔內夾有暗層四級,實為九層。塔內各層,使用了中國傳統的斜撐、梁枋和短柱等建筑方法,使整個塔連成一個整體,既堅固,又壯觀。據測,建筑該塔實用木材3500立方米以上,重達3000噸左右。木塔自建造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長期經受風雨侵蝕,并曾遭受軍閥炮擊以及多次強烈地震,雖有輕微傾斜,仍巍然屹立。實踐證明,它是建筑結構與使用功…[詳細]
六和塔
  六和塔位于西湖之南,錢塘江畔月輪山上。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當時杭州為吳越國國都,國王為鎮住錢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禪師建造了六和塔,現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取佛教“六和敬”之義,命名為六和塔。六和塔又名-塔,取“天地四方”之意。太平興國中改寺名為“開化寺”。原建塔身九級,頂上裝燈,為江船導航。宣和五年,塔被燒毀。南宋紹興年間重建。明正統二年,修頂層和塔剎,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重建塔外木結構。乾隆皇帝游此,為每層依次題字立匾,名曰:初地堅固,二諦俱融、三明凈域、四天寶綱、五云覆蓋、六鱉負載、七寶莊嚴。此況實屬罕見。從塔內拾級而上,面面壺門通外廊,各層均可依欄遠眺,那壯觀的大橋…[詳細]
廣惠寺華塔
  廣惠寺華塔,又名多寶塔。坐落在河北正定縣城內生民街路東高阜之上原來的廣惠寺內。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華塔由主塔和附屬小塔構成,全用磚砌。主塔底層四隅各附建一座扇六角形亭狀小塔,小塔環抱主塔,高低錯落,主次相依,精巧華麗,壯觀秀逸。廣惠寺華塔位于河北省正定縣南大街路東。1933年4月,梁思成對該塔進行調查、拍照,1984年進行全面測繪。經歷代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寺已不存,塔也殘破得很厲害。現存主塔中心體和附塔一部分,但其表面布局和結構都依然清楚可見。該塔造型獨特,結構殊異,設計和結構的科學性,工藝的精湛,均為古建筑的杰作,為中國現存佛塔中之孤例。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詳細]
妙應寺白塔
  妙應寺白塔,又稱“釋迦舍利靈通之塔”,也稱“靈通萬壽寶塔”、“釋迦舍利靈通寶塔”,因通體白色,故俗稱“白塔”,元時有“金城玉塔”之美譽。位于新街口街道阜城門內大街路北的妙應寺內。始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由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勘察選址,元朝國師亦憐真與尼波羅國(今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分別負責裝藏和建造事宜,并迎釋迦佛舍利藏于塔中。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妙應寺白塔是元大都遺存下來的重要標志,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喇嘛塔。是北京最早的藏傳佛教佛塔,也被認為是北京最古老的標志性建筑。是后世研究元代佛教及其建筑藝術的重要史跡,是漢、蒙、藏民族團結和中-尼兩國友好往來的見證,具有較高…[詳細]
真覺寺金剛寶座塔(五塔寺)
  真覺寺金剛寶座塔位于北京海淀區西直門外白石橋以東的長河北岸。因其形式是在一個高臺上建有五座小型石塔,俗稱五塔寺塔。為中國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塔所在地真覺寺始建于明永樂年間,清時因避雍正帝胤禛之諱,改名大正覺寺。寺于20世紀初被毀。塔建于明代成化九年(1473),按照印度佛陀迦耶精舍(釋迦得道處伽耶山寺所建的紀念塔)形式而建。這種高臺上建有五塔的佛塔,被稱為金剛寶座式塔。金剛寶座式塔在造型上屬于印度形式,但在結構上(如寶座上的短檐、斗拱和寶座頂上的琉璃罩亭等),明顯地表現了中國建筑特有的傳統風格,成為中國建筑和外來文化互相結合的創造性杰作。中國現存為數不多的幾座這類塔中,北京有西黃寺的清凈化城塔…[詳細]
海寶塔
  海寶塔位于興慶區北1公里處的海寶塔寺內。寺院座西朝東。主要建筑從東向西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佛殿、海寶塔、韋馱殿、臥佛殿等,除塔以外全部為因硬山頂式建筑。山門為三間殿堂式;天王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大佛殿面闊五間,進深二間,面東出歇山頂卷棚三間;韋馱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臥佛殿面闊五間,面東出歇山頂卷棚三間。位于寺院中央的海寶塔,又名黑寶塔,俗稱北塔。相傳為赫連勃勃所建。現存建筑為清代重修。海寶塔是一座青磚砌筑的方形九層十一級樓閣式塔。通高53.9米。塔建在高5.7米、邊長19.7米的方形臺基上。塔基上的塔座,高4.2米,邊長15米。塔室呈方形,四面都有一個拱券通道與券門相接,塔室各層以木版…[詳細]
義慈惠石柱
  義慈惠石柱,又稱北齊石柱,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齊石塔古建筑。該石柱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西北二十里的石柱村,建于北齊大寧二年(562年)年,是杜洛周、葛榮起義軍遺骨埋葬之處。石柱造型奇特,雕刻帶有強烈南北朝風格,是少數北朝時代的遺存至今難得的的藝術佳作。義慈惠石柱坐落于定興縣城西北二十里的石柱村,柱身上刻有“標異鄉義慈惠石柱頌”九個大字和長達三千多字的“頌文”。因建于北齊時代,所以也被稱為北齊石柱,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柱造型奇特,雕工粗壯有力,是遺存至今難得的北朝時代的藝術佳作。全柱分基礎,柱身與石屋三部分,通高6.65米。基礎是一…[詳細]
趙州陀羅尼經幢
  陀羅尼經幢位于河北省趙縣縣城內。趙州陀羅尼經幢是在北宋景祐五年(1038年)由趙州人王德成建造的,陀羅尼經幢全部用石料雕琢而成,共七級,平面呈八角形,高約18米,是中國現存石經幢中時代最早的一座,也是最高的一座。經幢的方形臺基上刻有“婦女掩門”、各種伎樂、菩薩、蟋龍、蓮花等圖案和花紋,線條圓潤、飄逸,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充分體現了當時高超的雕刻藝術。經幢上刻有陀羅尼,中間飾滿了佛教人物、經變故事等圖案。幢頂的寶剎是銅質的火焰寶珠,造型清秀素雅,衣紋華麗,是宋代造型藝術的佳作。經幢一般都是用石料雕刻而成,是鐫刻佛經的建筑物,這種形式的建筑物創始于唐初,以后日趨華麗,造型繁復,雕刻考究。趙州陀羅尼經…[詳細]
五臺山南禪寺大殿
  南禪寺大殿南禪寺大殿(第一批國保)時代:唐地址:五臺縣城西南22公里李家莊我國現存最早的唐代木結構建筑。該寺創建年代不詳,重建于唐德中建中三年(782年),據寺內大殿西縫平梁下保存“因舊名大唐建中三年歲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癸未時重修法顯等謹志”,是寺重建年代之證。宋、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現存大殿為唐代原構,余皆后人所建。寺坐北朝南,總面積3078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門、龍王殿、菩薩殿和大佛殿。大佛殿面寬進深各三間,平面近方形,單檐歇山頂。殿前設月臺,前檐明間裝板門,兩次間置破子欞窗。屋頂舉折平緩,柱之側角生起顯著。柱間用闌額相互聯系,轉角處闌額不出頭,無普拍枋。殿內無柱,梁架為徹上露明…[詳細]
五臺山佛光寺
  佛光寺,位于五臺縣豆村鎮佛光村東南。據《清涼山志》記載,創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滅佛,寺院除幾座墓塔外,全部被毀。唐大中十一年(857)由京都女弟子寧公遇和高僧愿誠主持重建。金天會年間(1123-1137)于寺內前院兩側建文殊、普賢殿。元代補修殿頂、脊獸。明、清重建山門(天王殿)、伽藍殿、香-雨樓、關帝殿和萬善堂。清末普賢殿被火焚毀,民國初增筑窯洞及南北廂房。占地面積1.56萬平方米。做東向西,依山而形成三層院落,中軸線建有影壁、山門(天王殿)和東大殿。前院北側為文殊殿,南為伽藍殿;中院兩側為南北廂房各七間,北有藏經樓;上院大佛殿左右建有關公殿、萬善堂等…[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 | 亚洲色在线费影院 | 五月综合色婷婷欧美 | 亚洲综合中文字线观看看 | 亚洲性爱女色在线视频 | 日本一区二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