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焦作花地崗遺址(崇義遺址)
  花地崗遺址位于沁陽縣西南20公里崇義鄉范村西,遺址東西長400米,南北寬350米,面積14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3米,分4個時期。廟底溝類型或王灣一期:發現有紅陶斂口缽、小口高領甕、小口尖底瓶等,特別是雞冠扳耳,特征明顯。龍山文化期:發現的灰陶平底碗、籃紋、方格紋灰陶罐,都具有龍山文化晚期的特征。二里頭類型:發現有陶罐和相似二里頭二期文化的豆盤、淺腹平底盆、圓底盆等,其中花邊口沿罐最富有時代特征。東周時期:發現有帶暗線波折紋的豆盤等。1963年6月,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焦作…[詳細]
東石寺遺址
  東石寺遺址位于武陟縣城北2公里的東石寺村西200米處。遺址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約800米。現存面積約50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1--6米。斷崖上到處可見袋形和圓形灰坑,并發現有甕棺葬。采集到石斧、石鏟、石錛、石球、石環等石器,骨錐、骨簪等骨器,蚌鐮、蚌刀等蚌器。陶器分屬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商文化。仰韶文化陶器有泥質和夾砂兩種。器形有彩陶缽、彩陶罐、彩陶碗、盆、澄濾器、罐、缸、鼎、雙唇小口尖底瓶等。紋飾有附加堆紋、弦紋、劃紋。彩陶以紅彩為主,其次是黑彩和褐彩,白衣彩陶占有一定比例,有紅、黑兼施現象,彩陶圖案以網關紋與帶狀紋為主,單體紋有逗點紋、變形逗點紋、曲線紋、竹葉紋、山形紋、雞尾紋等。龍山…[詳細]
石河岸遺址
  石河岸遺址年代為新石器時代。1963年6月,石河岸遺址被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頹城寨遺址
  頹城寨遺址,位于河南省焦作縣,始建于新石器時代,2006年11月14日,頹城寨遺址入選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名錄。…[詳細]
橋北村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橋北村遺址位于洛陽城西南約85公里處的嵩縣庫區鄉橋北村。其東西長350米,南北寬250米,總面積8.75萬平方米。1956年冬發現,1959年夏復查。出土陶器以細泥紅陶、粗紅陶和白衣彩陶為主,還有少量夾砂粗陶;石器有鉆孔石刀、石鐮、石鑿、石輪、石斧等。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祁村遺址
  盧氏城東北祁村灣就是一處文化內涵深厚的古遺址。該遺址離縣城七、八公里,是一片高臺地,四圍靣積約達24萬平方米。這里原為三皇炎帝的舊居封地,王大有三皇五帝載:“神農第十三任帝榆罔(也稱參盧氏),被黃帝推翻眨封于此,所以稱祁村灣。”1956年,經專家多次發掘鑒定研究,出土大量石器有鋸齒鐮等打制石器。陶器還有以泥質紅陶為主,主要器物有盆、缽、小口尖底瓶等,紋飾有線紋--紋,彩繪亦很發達;另還有晚期仰韶和龍山文化特征,陶片以褐藍灰陶為主,器物有缸、鼎、碗、杯、尖底器等。多飾藍紋,附加堆紋,彩繪很少,與廟底溝文化相似。另發現的大量石骨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和陶罐谷類種子,表明了當時神農炎帝開創育民生活在盧…[詳細]
廟底溝考古遺址公園
  廟底溝遺址位于三門峽市區西南的原陜州老城南關附近,距三門峽市區4公里。在北至青龍澗河、南至老310國道、東至火燒羊溝、西至廟底溝的24萬平方米范圍的土地內,一處5000年前的原始氏族公社的村落靜靜地沉積在厚厚的塵埃中。中原地區史前文明中獨一無二的一個階段——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便因此而得名。遺址內涵分為二期。一期(下層)為仰韶文化遺存,命名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二期(上層)遺存屬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性質的遺存,命名為廟底溝二期文化,它是承襲仰韶文化發展而來,又發展為河南的龍山文化。已出土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上千件,在中國考古界引起轟動。廟底溝遺址的發現,解決了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分期,更重要…[詳細]
土門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土門遺址位于伊川縣白元鄉土門村,從發掘情況看,土門遺址分布廣泛、內涵豐富,是研究伊河流域史前先民生存狀況的重要實物資料。土門遺址的仰韶文化遺物種類豐富,且多數器形與王灣一期的非常相似,可以歸屬伊洛地區的王灣一期文化,這為深入研究伊洛地區仰韶時代的史前文化提供了珍貴資料。除此之外,該遺址還出土了數量繁多的泥質紅陶缸,尤其是其中一個用來作甕棺的陶缸上,有別致的黑白圖案,這在仰韶文化類型中甚為罕見,這種陶缸也因其造型獨特,而被北京大學的嚴文明教授命名為“伊川缸”。通過這里出土的大量文物,可知在史前時期,土門村附近應當是先民們的一處棲身之地。…[詳細]
阿崗寺遺址
  阿崗寺遺址位于河南省舞陽縣城北20公里的馬村鄉崗寺村,是新石器時代遺址。阿崗寺遺址總面積21萬平方米,遺址覆壓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裴李崗文化等類型的文物和遺存,出土文物有有石斧、石鐮、石鏟、骨錐、陶紡輪、陶拍、網墜、陶鼎、陶豆、陶罐、陶觚、陶壺以及稻粒和動物骨骼。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遺存從地表和斷層上可見窖穴、房基及紅燒土地坪。在斷壁上采集到大量的標本有石斧、石鐮、石鏟、骨錐、陶紡輪、陶拍、網墜、陶鼎、陶豆、陶罐、陶觚、陶壺以及碳化稻粒和大量鹿角及動物骨骼。出土的陶器有紅陶、彩陶、灰陶、亮黑蛋殼…[詳細]
青臺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青臺遺址位于鄭州滎陽市廣武鄉青臺村東。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遺址面積100萬平方米。1922年瑞典人T.J.阿爾納發現,1981、1982年鄭州市博物館進行較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發掘面積2700平方米。出上房基30余座、陶窯7座、灰坑200余座、成年人墓葬180余座、兒童甕棺500余座,同時出上了一大批相當珍貴的文化遺物。國家文物局對青臺遺址1981年發掘出土的二、三期木炭標本測定結果表明,二期文化遺址存在的年代距今5300多年,三期距今5100多年。從文化類型看,青臺遺址是仰韶文化中期一直延續到晚期的文化遺存,它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中帶有鄭州地區特點的文化遺存。它的一期約相當于或…[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肉体暴力强奷在线播放 | 色婷婷AⅤ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 亚洲日韩a∨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精品老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