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一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一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紅色烈士公墓
  紅色戰士公墓位于武漢市漢陽區龜山。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國民黨武漢衛戍司令部在武漢瘋狂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至1929年春,被屠殺的共產黨人、革命志士、革命群眾近千人。烈士犧牲后,遺體有的由家屬、親友認領安葬,有的無人認領,被棄于刑場。目睹烈士們曝尸刑場、無人收殮的慘烈情景,共產黨員陳春和不顧個人安危,多次帶領幾位工人劃船過江,趁夜潛入漢口濟生善堂廣坪、余記里空坪和武昌文昌門外等地的刑場,冒險四處收攏被害烈士遺骨,用小船運至漢陽,秘密安葬于龜山西南麓補乾亭右側山坳內,同時埋大石塊以做標記,并記下烈士英名。之后,陳春和等人亦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烈士名單遺失,后人僅知陳春和在龜山補乾亭附近安葬…[詳細]
庚子革命烈士墓
  庚子革命烈士墓在武昌洪山東部北麓山坡上,進省軍區八一路北門即到。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為反對慈禧-,以求改良中國政治,自立軍準備在漢口起事。事泄,首領唐才常、傅慈祥、林圭等遭清廷殺害,唐才常等7位烈士被草葬于洪山北麓。1912年4月孫中山來鄂,為了表彰自立軍的歷史功績,安撫烈士遺孤,將唐才常等21位自立軍烈士合葬于此,立“鐵血精神庚子革命烈士之墓”石碑,并建陵園。庚子烈士墓座南朝北,依山而筑,由牌坊、墓道、墓冢組成。其牌坊位于武昌八一路路北的中科院武漢分院宿舍區內,距墓冢百余米。牌坊四柱三門,寬約11米。四柱邊圍各為0.8米,上有蓮花浮雕,高約10米。中門上方弧形石匾陽刻“庚子革命先烈…[詳細]
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
  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解放大道2185號。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原為江岸分工會所在地。1923年2月,京漢鐵路總工會領導人從鄭州來到漢口,在此辦公。張特立(張國燾)、李震瀛、陳潭秋、林育南、項德隆(項英)、楊德甫、施洋、林祥謙等曾在這里開會,起草宣言、電稿,編寫宣傳品,一時間成為領導京漢鐵路總同盟-斗爭的指揮部。1923年2月4日上午,林祥謙在這里下達了-命令,江岸機廠(現江岸車輛廠)鍋爐工黃正興接到命令后,奮力拉響了指揮-的汽笛,震驚中外的京漢鐵路工人大-爆發了。在中共武漢區委的幫助下,京漢鐵路總工會還在這里創辦了油印小報《-月刊》。1923年2月7日下午,參加最后談判的工人代表聚集…[詳細]
二七烈士紀念碑
  二七烈士紀念碑在武漢市漢口江岸“二七”革命紀念館院內。為紀念1923年在“二七”大-(即京漢鐵路大-)中犧牲的烈士而立。碑用花崗石砌成,碑身為圭形方錐體,置于束腰石座之上,通高12.6米,碑正面鐫毛澤東手書“二七烈士紀念碑”七字。碑座四面,鑲嵌著白色大理石的浮雕藝術裝飾,前面為象征工農團結、高舉革命火炬的圖案,左右兩側嵌有浮雕畫圖,生動地再現了武漢各工團聲援-和鐵路工人赤手空拳與全副武裝的反動-英勇搏斗的壯烈場面。座后刻有碑文,記述“二七”大-斗爭中的英雄事跡,碑后紀念館內還陳列有“二七”革命斗爭史料和烈士遺物,周圍繁花簇擁,青松環抱,瑰偉壯觀。1923年2月2日,京漢鐵路總工會從鄭州遷至漢口…[詳細]
漢口辛亥首義烈士公墓
  辛亥首義烈士公墓坐落在武漢市江岸區球場路2號,為紀念在陽夏戰爭漢口保衛戰中犧牲的無名烈士而建。占地面積4326平方米,是武漢地區現存辛亥首義烈士陵園中保持較為完好、安葬辛亥首義烈士最多的一處。1911年10月10日,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爆發,武漢三鎮相繼光復。清王朝為挽回滅亡的命運,起義將士為捍衛革命成果,于1911年10月26日至11月2日,在漢口劉家廟(今二七路)、大智門(今車站路)一帶展開了殊死搏斗。當時陣亡的2000余名起義軍將士遺骸,由戰時紅十字會出面收集,分成六座大墓冢合葬于此,名“赤十字會義!保追Q“六大堆”。次年2月,紅十字會在每座墓冢前立“國殤”石碑,以志紀念。1913年,紅…[詳細]
辛亥首義烈士墓
  辛亥首義烈士墓位于洪山區伏虎山,時代為民國年間。1956年,辛亥首義烈士墓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黃興拜將臺舊址
  拜將臺,位于武昌閱馬場首義廣場南端,與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舊址遙遙相望。1911年11月3日,湖北軍政府都督黎元洪效漢劉邦拜韓信為將儀式,在此筑臺拜將,任黃興為戰時總司令。故此地有“拜將臺”之稱。1928年,辛亥首義同志在此修紀念亭。1948年,因亭毀改建紀念碑,F紫紅色水磨石紀念碑乃1955年武昌區人民政府改建,F拜將臺的紀念碑北向,正面鐫刻“拜將臺辛亥首義鄂軍都督黎元洪任黃興為總司令在此授印”,陰刻“中華民國十七年十月十日辛亥首義同志會”款識。向游人敘述著這段歷史。武昌起義勝利后,清府急調陸軍大臣蔭昌率軍南下,并令海軍提督薩鎮冰率艦隊溯江而上,企圖盡快奪回武漢,撲滅革命烈火。為保衛新生革命政…[詳細]
北伐軍官兵公墓
  北伐軍官兵公墓位于武漢市武昌區洪山南坡。為紀念1926年9月攻占武昌城犧牲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將士,由獨立團團長葉挺主持修建。烈士墓占地約300平方米,土頂,片石砌筑,正面嵌高1.74米,寬0.8米的原青石墓碑。1954年維修。1980年擴建為陵園,面積約1.1萬平方米。1986年增建牌坊、陣亡將士紀念碑、曹淵烈士紀念碑。(第一批)…[詳細]
辛亥鐵血將士公墓
  辛亥鐵血將士公墓位于漢陽扁擔山公墓南九區與南十區中間的半山腰,沿石階上蹬180余級,看到麻石所圍一墓園。墓園門占地510平方米。園門樓書“辛亥鐵血將士公墓”,墓園后面翠柏護坡。墓園里樹立4座墓冢及碑,刻有民國二年黎元洪題“鐵血精神鄂軍起義陣亡諸烈士之墓”15字。該墓是民國政府為辛亥首義時期,在陽夏保衛戰中浴血奮戰、英勇犧牲的將士而修建的公墓。1913年始建于龜山西南麓補乾亭(六角亭)。1955年因建武漢長江大橋,遷至扁擔山。1956年被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楚望臺
  楚望臺及清新軍軍械庫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原位于武昌首義路梅亭山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院內。楚望臺緊鄰起義門,同處首義路南端。在武昌解放路沿首義路向南行15分鐘即可到達。楚望臺及軍械庫原址已無存。遺址上立有高2米、寬1.2米的文物保護標志,以示此地為楚望-械庫之所在。楚望臺的來歷有史可鑒。相傳元朝末年,朱元璋進軍武昌曾駐扎梅亭山,在此聞報得第六子,高興地說:“子長,以楚封之!敝煸爱敾实酆,于洪武三年(1370年)封第六子朱楨為楚王。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楨就藩武昌,在梅亭山樹立分封楚王的御制碑文,并建“封建亭”。朱楨不忘父皇之恩,常在此遙望帝京,故又稱“楚望臺”、“楚王臺”。清末,清軍在此…[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在线人成最新 | 亚洲最大激情中文字幕 | 亚洲综合色成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在线播放 | 日韩一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