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一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一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北江農軍學校舊址
  北江農軍學校舊址位于韶關市建國路,原是清代都司衙門,建筑面積633平方米,1926年10月中共北江特委在此成立培養農運軍事干部的學校。由中共北江特委成員、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生朱云卿任主任。該校以軍事訓練為主,共辦了兩期,培訓了學員400多人,成為北江農軍和農運的骨干力量。1927年廣州“四·一五”-政變后,北江農軍北上武漢,后來參加了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后,部份人員回到粵北堅持武裝斗爭。 舊址現已被改建。 1962年7月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雙峰寨
  雙峰寨,又名石塘寨,坐落在仁化縣城西19公里的石塘鎮,始建清光緒乙亥年(1899年),竣工于清宣統二年(1910年),由李自勝籌金三萬,前后歷時12年建成,雙峰寨成長方形,石灰及青磚砌成,南北長73米,東西寬70米,有一個主樓和四個炮樓,其間有圍墻相連,圍墻高9米,厚1.3米,四個炮樓均為四層,高13米,主樓五層,高15.3米,圍墻四面均建有瓦面蓋頂的廊,寬1.2米,下層稱為半層,寬3.15米,走廊及五個炮樓共有炮眼55個,寨堡另設一正門,門楣上方書“雙峰保障”四字,原為吊橋進入寨內,寨外四周均設護城濠,濠寬13.7米,水深約2米,寨建筑面積4664平方米,占地面積9486.6平方米(包括護城…[詳細]
龍興寺石塔
  隋唐新會龍興寺石塔位于新會市會城鎮馬山。該塔原在大云山麓龍興寺內,寺始建于隋,初名洪化寺,宋因山名“大云”,取“云從龍”之意,易名“龍興寺”。寺塔歷有修葺。清道光年間,寺毀塔存。民國18年(1929)年建中山公園,遷往西山,1998年再遷至馬山麓。石塔八角5級,實心,高4米。紅砂巖砌筑臺基,高1.32米。石基的西南面嵌一塊長0.75米,寬0.23米的碑石,上刻“望云”兩字,下刻“先君午齋,光緒間司鐸古岡,終于官舍。維玉來宰是邦,追懷往事,蒼茫云物,竊自潸然,適建斯園,爰志哀感。”落款為“民國十八年(1929年)”。塔有底座,八角兩層,每面寬0.7米,底層下部有簡單的壸門龕,弧跨較大。塔身上部二…[詳細]
正相塔
  唐—宋龍川正相塔位于龍川縣佗城鎮塔西村小山丘上。本地人稱“老塔”。因塔下古寺稱“正相寺”,故以寺名名塔。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邑人徐琛偶拾塔的墜磚一塊,磚上印有“開元三年”四個字,故又名為“開元塔”。傳說是神仙一夜建成,因而又稱“仙塔”。據磚銘推斷該塔始建于唐開元三年(715年)。此塔六角七級樓閣式磚塔,高32米。塔階梯為壁內折上式。各層塔身以磚砌出倚柱、角柱、闌額、斗拱等,以菱角牙磚和線磚相間疊澀出腰檐平座。全塔用青磚砌成,黃泥漿粘合。各層收分做法不明顯。1959年、1980年和1985年分別進行過修葺。1962年7月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大顛祖師塔
  大顛祖師塔位于潮陽市銅盂鎮龍山灣靈山寺。外觀為圓柱狀覆鍾形,基座為八角束腰形,四周雕刻花卉,飛龍走獸圖案。塔身以花崗石砌筑,空心。正面有蓮花承托的方形神龕,龕內刻有“唐大顛祖師塔”六字。塔高2.8米,塔身最大直徑1.8米。唐長慶四年(824年),主持靈山寺的大顛和尚圓寂后歸葬于塔內。據明隆慶《潮陽縣志》載,該塔于唐末稱“瘞舌塔”;宋至道年間改稱“舌鏡塔”,沿用至今。大顛(732~827年),俗姓陳(一說姓楊),諱寶通,祖籍河南潁川,誕生于潮陽。唐大歷年間(766~779年),拜海潮古剎(潮陽西巖)惠照和尚為師。貞元五年移潮陽,貞元七年置靈山禪院。元和十四年(819年),潮州刺史韓愈移任袁州…[詳細]
慧光塔
  連州慧光塔,位于連州市慧光路南端慧光公園內,始于南北朝宋泰始四年(公元468年),具有1500多年歷史,是我國最古老的磚塔之一,是省重點保護文物,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從連州市有關部門獲悉,在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連州市慧光塔成為清遠市首處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由于歷經了千百年的風雨洗刷,加上地質變化,慧光塔發生了傾斜,目前塔身傾斜值達1.07米,因而從1985年至今,慧光塔被眾多媒體稱為“東方斜塔”。慧塔的旁邊,有一個用生鐵鑄造的古塔頂蓋。當年建塔時,因塔頂蓋太重,無法提升上去,只好擱置在塔的旁邊。因此,古有“惠州古塔無影,連州古塔無頂”之說。整座寶塔為木構塔,…[詳細]
龜峰塔
  龜峰塔位于河源市源城區南堤路,面臨東江與新豐江交匯之處,因其建在龜峰山上而得名。龜峰塔建于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明萬歷三十年維修。塔為六角七級樓閣式磚塔,通高42.6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剎組成。外觀七層,塔內分為一明一暗,計十三層。每層辟真門一個,穿門繞平座折上可登臨各級。塔身每層外面都砌有仿木構件的柱、額、半拱和假門等。疊澀磚檐、平座,各層平座頂面寬度不一,平座上設有木制勾欄。一層塔檐上邊有浮雕花紋,塔身自上而下逐級內收,塔下副階周匝。龜峰塔紀年明確,為研究嶺南宋塔提供可靠的依據。傳說神仙因同情終年為水所害的河源人,萌發了惻隱之心,在新豐江與東江匯合的地方放了一只大水龜,讓它變成一個山…[詳細]
南海神廟
  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位于中國廣州市黃埔區南崗鎮廟頭村,是古代皇帝祭祀海神的場所,也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始建于隋朝開皇年間,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是我國古代海神廟中惟一遺存下來的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建筑群,也是西漢以來海上絲綢之路發源于廣州的重要見證。自隋唐以來,歷代皇帝都派官員到廟中舉行祭典。經歷千百年的滄桑,神廟留下不少珍貴的碑刻,有“南方碑林”之稱。古廟地處珠江出海口,廟前波濤浩淼,中外海船,出入廣州,按例都要到廟中拜祭海神祝融,祈求海神保佑,出入平安,一帆風順。所以古廟又是中國古代海上交通貿易的重要遺址。南海神廟現占地30000余平方米,規模宏大,從中軸線計起由南向北建筑有:海不…[詳細]
北涌亭
  明南海北涌亭原位于南海市里水鎮新聯村。始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清咸豐六年(1856年)和光緒九年(1883年)均重修,1998年遷建于里水鎮城區沿江公園內。亭平面近似正方形,面積64平方米,重檐歇山頂。金柱為木柱,檐柱為八角石柱,外檐柱采用減柱的做法,故立面為單間。下檐出檐斗栱為七鋪作三抄計心造,柱頭與轉角鋪作合而為一,補間鋪作五朵。上檐補間鋪作為一朵。兩山施懸魚博風,上、下檐各垂脊、餞脊均灰塑花草尾脊飾。屋頂為布瓦灰沙碌筒。1962年7月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梅州靈光寺
  靈光寺,位于雁洋鎮境內的陰那山麓,離梅州城46公里。是廣東省四大名寺之一。創始人為唐高僧潘了拳,他于咸通二年(861年)圓寂后,始由村人建立寺院,初名圣壽寺,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粵東監察御史梅鼎捐錢擴建,更名靈光寺,現正門石匾上所刻“靈光寺”三字,就是梅鼎寫的。靈光寺依山建筑,面積10000多平方米,自古遠近聞名,吸引大量游人參觀,為什么呢?因為靈光寺有“三絕”。其一絕是:寺前草坪有兩棵柏樹一生一死。生者高30多米,枝繁葉茂,傲然挺立;死者高度相當,干大枝壯,枯死而不腐不朽。這就是稱為“廣東寶樹”的“生死柏”。此柏樹是建“圣壽寺”之前潘了拳親手種的,樹齡達一千…[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五月丁香六月婷在线综合 | 亚洲AV日韩AV欧v在线天堂 | 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一线久久 | 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 亚洲欧美中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 五月天天堂AV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