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一、二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一、二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 1956年10月18日、第二批 1957年8月30日) 1982年3月25日合并調整為128處
韓世忠墓碑
  韓世忠墓,在吳縣靈巖山西南麓,宋“紹興二十一年敕葬于此”。韓世忠為南宋名將,字良臣,陜西綏德人。他力圖恢復中原,反對朝廷議和,于紹興十年(1140)被解除兵權,授樞密使虛職。岳飛冤獄,韓世忠面詰秦檜,憤慨地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岳飛被害后,乃自請解職,自號清涼居士,10年后病逝。妻妾白氏、梁氏、鄭氏、周氏合葬。宋淳熙四年(1177)追封蘄王,謚忠武,孝宗親為神道碑額題:“中興佐命定國元勛之碑”,趙雄撰文,周必大書。碑通高1.83米,文88行,通行150字,共13000余字,記事比《宋史》詳,頗具史料價值。1939年6月,碑被颶風吹倒,碎十余塊。1946年,靈巖寺妙真法師倡議修復,將碑粘…[詳細]
布哈丁墓及阿拉伯人墓碑
  普哈丁墓位于江蘇省揚州市市區。普哈丁墓,俗稱“巴巴窯”,又稱“回回堂”,始建于宋德佑元年(1275年),明、清擴建重修。普哈丁相傳為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孫,南宋末年到揚州傳教,卒后葬于此。墓園占地15600平方米,分為古墓園、古清真寺和花園三部分。三個部分以花墻相隔,以石階門道相通。墓園的古墓域北側有普哈丁墓亭,墓亭為磚石結構,方形平面,四出拱門。亭內為磚砌圓形穹頂,外頂為四角攢尖頂。普哈丁墓筑于墓亭中央地下,用青石筑成五級矩形層疊式墓塔,每層懸出的周邊、頂面雕有精美的牡丹花紋,或浮雕纏枝花草和如意紋。第三層墓塔側面刻阿拉伯文《古蘭經》摘錄。普哈丁墓的墓亭建筑是波斯建筑風格同中國傳統建筑風格相融合…[詳細]
黃公望墓
  黃公望墓,在常熟市西門外虞山西麓小石洞左側山坡上。黃公望,本姓陸,名堅,常熟人,因出繼永嘉黃氏為義子而改姓。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晚號井西道人。幼聰慧,舉童子試,博學多聞。曾為中臺察院掾吏,一度被誣入獄,出獄后終身不仕。初隱于杭州筲箕泉,往來三吳間。他工書法,通音律,善散曲,年五十才學畫。承繼董源、巨然筆法,結合寫自然景色,居富春時寫江山釣臺之勝,在常熟時臨虞山尚湖之景。晚年變其筆法,首創淺絳山水,自成一家,后譽為元季“四大家”之首。明代董其昌、清代王時敏、王鑒等,無不拜伏于公望門下,畫風影響明清數百年,他的畫以“富春山居圖”最為著名。著有《山水映》、《一峰道人遺集》傳世。黃公望墓原來范圍…[詳細]
施耐庵墓
  施耐庵墓位于興化市新垛鎮施家橋村。1957年和1982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兩次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施耐庵世居興化(楊新《施讓墓志銘》“鼻祖世居揚之興化”),明洪武三年(1370)病逝于淮安寓所,其孫施述元扶柩歸里,葬于白駒場施家橋。《興化縣續志》載:“縣境合塔圩內施家橋葬元隱士施耐庵”。元明時期的白駒場施家橋及合塔圩內施家橋,皆今興化市新垛鎮施家橋村。自明代以來,歷年清明節前后,施氏后裔都從四面八方聚集施家橋,在祖塋前舉行隆重而簡樸的祭祀活動。明初所建施耐庵墓,歷經數百年滄桑,到抗戰初期,淹沒在蓬蒿野草之間。1941年,興化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第三任縣長孫蔚民在堅持敵后抗日、組織軍民反掃蕩的艱苦…[詳細]
常遇春墓
  常遇春墓在南京太平門外鐘山第三峰下白馬村。常遇春,字伯仁,濠州懷遠(今安徽懷遠)人,明代開國功臣。死后追封開平王,謚忠武。墓前原有石刻規制較大,與徐達墓前的規制相近,今已殘缺不全。現僅存石望柱一,高2.8米,呈八面形;石馬二,高1.9米,旁有馬官,其中一馬官頭已殘,馬鞍四周有纏枝花飾帶,中間海棠形曲線圍成的圖案中,鐫刻有精美的云龍紋樣,十分精細;石羊二,高1.05米;石虎二,高1.25米;武將二,高2.5米;墓碑一,系清同治十年(1871)二月所立,上刻“明故世祖開平王遇春常公之墓”,系十六世至十九世裔孫所立。墓冢曾修繕二次,現墓堆四周用塊石壘筑,直徑9.5米,高2.4米。墓邊有柱礎數只,當為…[詳細]
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馬皇后的陵墓,座落在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明孝陵是南京地區建筑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陵垣周長達22.5公里。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7屆會議決定,將明孝陵與北京十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一部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朱元璋的陵墓花了十七年時間建成。現存的僅為陵園最后部分。其總體布局分為兩部分:一是導引建筑的神道;神道上立有石獸、石人,陵園的宜城有遂逍可登其頂,頂的正中有石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二是陵寢主體建筑,即是朱元璋葬地。門內四方城有朱棣為其父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明孝陵布局宏雄,規制嚴謹,陵神道開了彎而且長的先例并影響了明清兩代,現存下馬坊…[詳細]
鄧愈墓
  鄧愈墓在南京中華門外雨花臺西鄧府山,現雨花西路旁。鄧愈,明初開國功臣,原名友德,朱元璋賜名愈,今安徽泗縣人。少年時隨父兄參加元末農民軍,后率部投奔朱元璋,屢建戰功。官至江西行省右丞,湖廣行省平章。洪武初年大將軍徐達北征,洪武十年(1377)受命西征吐番,班師途中病死于壽春。追封寧河王,謚“武順”,葬鄧府山。墓前神道碑一座,立于神道正前方右側,碑高5.05米,碑額高0.98米,寬1.35米,厚0.43米,兩面浮雕四條纏龍,篆刻“大明欽賜寧河武順王神道碑”等字,碑身2.82米,寬1.16米,厚0.33米,正面楷書碑文33行,滿行94字,題“大明欽賜故開國輔運推成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衛國公…[詳細]
李文忠墓
  李文忠墓在南京太平門外板倉鄉蔣王廟村,距太平門約1公里。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兒,泗州盱眙人(今屬江蘇),明太祖朱元璋外甥。明代開國功臣,死后追封岐陽王,謚“武靖”。墓座北朝南,正對鐘山,居于小山坡頂部。有三個土冢,其中較大的墓冢前立一墓碑,正中楷書陰刻“明岐陽王神道”,款署“清光緒二十二年仲春月吉日立”,“管帶老汀中堂十八世嗣孫永欽重修”。碑高1.5米,寬0.58米,厚O.18米。其余兩個墓冢當為李文忠家族墓。墓前神道石刻尚存石望柱二,高3.6米,周1.6米,柱頂飾火珠,下承蓮托。柱礎下方上圓,有仰蓮紋飾。石馬一,旁立一馬官,著朝服,系帶戴冠,馬高1.7米,在其東側棄置一半成品的石馬坯。石羊…[詳細]
徐達墓
  明中山王徐達墓,在南京太平門外板倉村。徐達,字天德,濠州人。明王朝的開國功臣,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稱帝,以達為右丞相兼太子少傅。在摧毀元朝軍事實力,創建明王朝的過程中,徐達功居第一,被封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魏國公。洪武十八年(1385)二月病故,終年54歲。追封中山王,謚“武寧”。賜葬鐘山之陰,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一。徐達墓是目前南京地區保存完好的明代功臣墓之一。神道長約300米,墓前有:神道碑一、石馬二、石羊二、石虎二、武士二、文臣二。“御制中山王神道碑”,通高8.95米,寬2米、厚0.7米,是南京現存最高大的墓碑。碑文28行,…[詳細]
沈周墓
   沈周墓,在相城區湘城鎮沈周村西。  沈周(1427一1509),字啟南,號石田。明著名畫家,與唐寅、文徽明、仇英合稱“明四家”,是“吳門畫派”的班首,在畫史上影響深遠。沈周一生未應科舉,始終從事書畫創作。他在元明以來文人畫領域有承前啟后的作用。他的繪畫,技藝全面,功力渾樸,在師法宋元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造,發展了文人水墨寫意山水、花鳥畫的表現技法,成為吳門畫派的領袖。  沈周墓地較大,約5畝多地,四周有小河環繞,并筑青石羅城,封土高約3米。墓前有墓坊遺跡青石柱二根。沈周后裔沈彥良于1928年重建敬山頂碑亭一座,內有明王繁書《沈隱士石田先生墓志銘》、明張宣撰《故沈良琢妻徐氏墓志銘》,1928年施…[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午夜日本永久乱码免费播放片 | 午夜福利亚洲一线在线观看 | 午夜国语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99 |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美利坚 | 五月天丁香婷婷深爱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