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五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五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3月16日,經浙江省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委員會討論審核,浙江省政府同意浙江省文化廳、浙江省文物局提出的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共計163處)和與現有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合并項目(共計16處),現予公布。
三合潭遺址
  三合潭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商周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三合潭遺址位于玉環城南南山村,發現于1971年,處于山間盆地中,這里幾乎四面環山,由三條小溪(蘭花溪、大福溪、龍潭溪)匯流沖擊而成,經常積水,名曰“三合潭”。遺址陸續出土了新石器時代以及商周、春秋戰國和漢唐時期的大量文物。遺址面積約2000平方米,已發掘500平方米,主體堆積為商周時期遺存,遺物主要有原始瓷和印紋硬陶,原始瓷約占器物總數的80%。密集的木樁、木柱等建筑基礎遺跡顯示其為干欄式建筑。遺址共分3個文化層,延續期長達1800年,為研究我國東南沿海島嶼史前文化提供了豐富資料。…[詳細]
紗帽山窯遺址
  紗帽山窯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春秋戰國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是春秋戰國時期印紋陶和原始瓷合燒窯址。窯址文化堆積較厚,產品種類豐富,主要器形有碗、罐、甕等。燒造歷史悠久,分布范圍較廣。印紋陶與原始瓷合燒是越民族先民文化遺存的一個主要文化特征。這樣龐大的印紋陶和原始瓷燒造中心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對研究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有重大歷史價值。 印紋陶與原始瓷正處于從陶過渡到瓷的一個重要階段,它是制作工藝對瓷器起源和發明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意義,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為東漢成熟青瓷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詳細]
鞍山龍窯遺址
  鞍山龍窯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于三國,2005年3月16日發現該古窯遺址。1977年經過發掘,現在龍窯上蓋有保護房。龍窯全長13米,寬2.124米。1977年經過發掘,現在龍窯上蓋有保護房。龍窯全長13米,寬2.124米,保存完整,由火膛、窯床、煙道等組成。火膛為半圓形,窯床則似狹長的甬道,底鋪砂,內還保留有大量的窯具,窯尾有六個排煙孔,主要燒造碗、碟、罐、壺、罍等器物。龍窯窯身前寬后窄,為研究古代陶瓷和探索龍窯演變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鞍山龍窯是迄今唯一經過科學發掘的三國青瓷窯址,對研究當時瓷業生產,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詳細]
寺龍口青瓷窯遺址
  這座位于匡堰鎮寺龍村釣竿山下的古窯址,經歷了從晚唐到南宋長達近300年的燒造時間,其遺存之豐厚,品種之多樣,實為越窯群體中之佼佼者。1998年至1999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系、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先后兩次聯手考古發掘,終于使這座近千年無人知曉的窯址得以重見天日。窯址的總面積達4000平方米,發現的龍窯窯址,反映了南宋時期的構造特點和裝燒程序。除龍窯外,在旁邊還發掘一座制作工場。更為重要的考古價值是,這座窯址的發掘,改變了考古學界以往一直認為越窯衰落于北宋的傳統認識,使越窯的燒造時間又推遲了100多年。發掘成果公布以后,前來考察參觀的人絡繹不絕,使昔日冷清的寺龍村變成了游人競相參觀…[詳細]
天目窯遺址群
  時代:宋至元天目窯遺址群,主要分布于於潛鎮的敖干水庫、田干、俞家山、松毛塢等地方,總面積約六平方公里。燒造青釉、黑釉和青白瓷三種產品,其中黑釉盞有兔毫、鷓鴣斑等。器形有碗、盤、瓶、盅、盞、罐、爐、燈等,采用刻花、劃花、印花、點彩及堆塑等工藝,器物上還有許多文字。天目窯址群燒造時間長,分布面廣,堆積層厚,產品多樣,特別是黑釉兔毫盞在日本影響很大,對揭示學術界“天目瓷”之迷,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2013年天目窯遺址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郊壇下和老虎洞窯址
  郊壇下和老虎洞窯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玉皇山南的烏龜山西麓,郊壇下窯址發現于20世紀20年代。1956年,浙江省文管會曾在遺址南部進行首次局部發掘,清理龍窯窯爐一座,并發掘了窯旁的部分瓷片堆積。1985年10月到1986年1月,臨安城考古隊對窯址進行正式發掘。1988年冬,因建設南宋官窯博物館又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共1400余平方米,共發現窯爐一座,作坊遺址一處,其中作坊遺址包括房基三座、練泥池一個、轆轤坑兩個、釉料缸兩個、堆料坑一個,素燒爐一座,以及素燒坯堆、排水溝、道路等遺跡。出土瓷片三萬余片,窯具數千件。老虎洞窯遺址位于杭州市鳳凰山北麓,南距南宋皇城北城墻不足百米,西南距郊壇下窯遺址約2…[詳細]
城山古城遺址
  城山古城遺址(含城山石刻造像、城山教寺、土城墻)時代:東漢古城遺址位于城山之巔,現保留有土筑的城墻、城門、-臺、擂鼓墩、點將臺、水池等。城平面略呈圜狀。分內外兩圈城墻,內圈僅存部分段落;外城圈基本保存完整,均用黃土夯筑,斷面處僅發現有印紋陶片等,未見其他晚期遺物。有城門一,位于城圈北端,現僅存豁口;城門內有水池一,可能原用來作防御用。據史載,烏程令嚴白虎為拒呂蒙,建筑此城堡,距今已近1800年,是省內所存不多的中古以前軍事城堡,具有重要價值。城山上另有后期文物遺跡多處,如城山寺明清墓塔、山道兩側之石刻造像等。…[詳細]
小南海石室
  時代:宋至清小南海石室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小南海鎮石巖背村,2013年5月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沿衢江北岸分布,開鑿于江畔紅砂巖山體中。現存石室總數超過50座。可能是古代石礦遺址。石室入口形式有二種,一為沿懸崖峭壁處平行往縱深開鑿,其二為山坡平面開方形口子,往下開鑿。石室形成的時代據現有資料還無法確定。有人根據石室中的蟲鳥雕刻判定為漢或南朝;南宋周大忠有“五丁運神斧,開鑿自何年”之詩句,說明石室最早開鑿時間要遠早于當時。但從當地社會發展因素考慮,大規模的開采或大部分石室的形成,應在宋元時期和之后,包括砌筑城墻及民居建筑的大量使用此類石材等。現大部分石室保存較好,有些石室經旅游開發,成為大眾參觀…[詳細]
功臣寺遺址
  功臣寺遺址位于浙江省臨安市功臣山南麓,是一處唐至五代時期的大型廊院式建筑遺址。在對該遺址的發掘過程中,先后清理出部分早期建筑的基址、局部的圍墻基礎、磚(石)制的排水溝、磚砌路、天井鋪地及一些磚瓦、吻獸和陶瓷器等歷史文化遺存,經與文獻史料相比對,可斷定其為吳越國國王錢镠“舍宅為寺”而建的功臣寺遺址。遺址呈較為明顯的廊院式平面布局,強調秩序和中軸對稱,由前殿、天井、鐘樓類建筑物、大殿、天井、過廊、后殿及兩側廂房等建筑組成。該遺址的發現對研究五代吳越國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3年5月,功臣寺遺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功臣塔合并,名稱為功…[詳細]
吳越郊壇遺址
  吳越郊壇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五代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吳越郊壇,又名拜郊壇、登云臺,建于后梁龍德元年(921年),是吳越國王錢鏐祭天的場所。現存遺址大致分二層,占地約2000平方米,兩層平臺之間由數十級臺級相連,中間的山體皆以齊整長方形大石塊墊鋪,人工壘筑痕跡明顯。在兩層平臺上,散布多處歷代遺跡,如靈化洞、登云洞、“朱天廟洞”、甘露井、午夢床以及近十處摩崖題刻。其中,吳越國王錢鏐為建郊壇而鐫刻的題記全文為:“梁龍德元年歲次辛巳十一月壬午朔一日天下都元帥吳越國王錢鏐建置”,29字,豎排4列,每列約7字,字徑為9厘米,書體工整,鑿刻精良。該題記的發現,印證了《淳佑臨安志》、…[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色桃花亚洲天堂视频久久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 | 日韩免费看视频三区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欧美丝袜精品一区 | 综合日韩天天久久一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