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五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五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第五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0月22日)
白集漢畫像石墓
  白集漢畫像石墓為徐州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東漢祠畫像石墓,而且祠堂與墓室均刻有畫像。墓葬規模較大,石刻畫像內容豐富,雕刻技法精湛、高超,對研究漢代的社會制度,特別是探討徐州地區漢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該墓采用了平地起墳的建造方法,上有較大的封土堆,墓葬整體結構由祠堂和墓室兩部分組成。墓室分為前、中、后室,中室附有左右耳室,后室呈長方形,并由石板隔開,為夫妻合葬放置器具的地方。整個墓室為疊澀式封頂。該墓畫像分別雕刻于祠堂及前、中、后室。畫面內容十分豐富,其題材涉及社會生活、神話傳說、仙境祥瑞、歷史故事等諸多方面。如反映現實生活的車馬出行、拜謁饗宴、博局對奕、舞樂百戲等…[詳細]
仙鶴觀六朝墓地
  時代:三國、晉、南北仙鶴觀六朝墓地位于中國江蘇省南京市東郊仙鶴門外仙鶴山東峰之下(峰巔舊有仙鶴觀),今棲霞區仙林大學城南京師范大學仙林校區竹園餐廳西側,為東晉時名臣高嵩家族墓,墓共三座,均為磚室墓,由封門墻、甬道和墓室等組成,頂部分“凸”字形穹窿頂和“凸”字形券頂兩種,其中編號M2的一座墓主為高嵩及夫人謝氏,分別葬于泰和元年(366)和永和十二年(356)。該墓由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隊主持發掘于1998年6~8月、9~12月,出土文物以玉器和金銀器為主,為截止2013年中國國內發現的墓葬形制最完整,出土玉器、金銀器最多的東晉貴族墓葬,并入選1998年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2013年5月入選第七批全國…[詳細]
象山王氏家族墓地
  象山王氏墓地位于江蘇省南京市北郊幕府山西南的象山上。象山王氏墓地為東晉尚書、左仆射王彬的家族墓葬群。已發掘的王氏族葬區達5萬平方米以上。1965~1970年,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先后發掘了7座,除2號墓系南朝墓外,其余均為東晉墓。據墓志,1號墓是王彬的第4子、征西大將軍行參軍、贛令王興之夫婦墓,王興之卒于咸康六年(340),其妻宋和之卒于永和四年(348)。3號墓是王彬的長女-虎,升平三年(359)卒。5號墓是王興之的元子王閩之,升平二年卒。6號墓是王彬的繼室夫人夏金虎,太元十七年(392)卒。據王興之和-虎墓志,確知王彬應葬于兩者之間,但墓早已破壞。王彬官至尚書、左仆射,年五十九卒。死后贈特…[詳細]
秦觀墓
  秦觀墓位于無錫市惠山二茅峰南麓,建于南宋紹興年間,時其子秦湛任常州通判,將秦觀棺柩從高郵遷葬于此。秦觀,字少游,號淮海居士,江蘇高郵人。元豐八年(1085)進士,歷任蔡州教授、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館編修。卒后被追贈為龍圖閣直學士。工詞,其作品平易含蓄,淡雅輕柔,凄婉纖弱,被稱為“婉約派”的代表,為“蘇門四學士”之一,著有《淮海集》。墓地背依惠山,面對東大池,林木蔭翳,環境清幽。墓冢建于石巖下,石巖上及兩側原建有近方形的石砌羅城,正南門外有踏步1O余級,其下為一平壇,內設拜壇。正中有踏步5級,兩側黃石護墻。墓上原有一亭。亭中有贈碑、詩石,碑上刻南宋建炎四年(1130)追贈秦觀為直龍圖閣的誥…[詳細]
合剌普華墓
  此墓主人合剌普華是元代著名回鶻民族官吏。該墓為內地罕見的古代少數民族官吏大型墓葬,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與歷史價值。墓志銘及志蓋均出自元代名人之手,但原墓早年被毀,今存墓前直立文武官石像各兩對,武官身披盔甲,手握長劍;文官身穿朝服,手持朝笏。還有臥伏成對石獸、石羊、石龜,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文化局與沙漲村民合資3萬余元重建“尚書亭”,有效保護了合剌普華墓志銘及志蓋。…[詳細]
將軍山明功臣墓地
  700多年前,明王朝的開國將軍沐英死后葬在南京之南,由三山環衛,背靠山脊,面向一片碧綠的湖水。他的歷代子孫多封王公,都葬在這里,此地就被叫做“將軍山”。將軍山原名觀音山,因明代歸葬開國大將朱沐英及其后代子孫靈柩,形成了一座規模宏大的沐氏家族墓葬群,后更名為將軍山。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這里先后發現了沐英、沐晟、沐昌祚、沐睿四座墓葬,僅沐英墓被保存下來,于1982年公布為江寧縣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0月,沐英墓由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升格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并更名為“將軍山明代功臣墓”。2002年10月22日,將軍山明功臣墓地被公布為第五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宋瑛墓
  1440年,明成祖(朱棣,1360─1424)四女咸寧公主朱智明卒于此地,翌年葬于溧水團山。朱智明的丈夫宋瑛大將于1449年抗擊瓦刺入侵時在山西大同戰死,1454年與咸寧公主合葬于此。宋瑛墓鑿山石為坑,再用磚石徹成,全長14米,最寬處6.1米,總面積54平方米,墓內分甬道、前室、及左、右、后室,全部為磚徹卷頂,方磚鋪地,前室與左右后室均有雙開石門。甬道內有宋瑛與咸寧公主兩方墓志。左右后室有棺墩,三面均有壁龕,互相之間還有通道,隨葬品有玉帶、金戒指等。明宋瑛墓在型制規模及其歷史文化價值方面遠次于明皇陵,與南京的南朝古墓相比,其建墓時代也晚得多。但是,明宋瑛墓仍具有代表意義,而且保存完好,古墓所在…[詳細]
鄭和墓(鄭和文化園)
  鄭和墓(鄭和文化園)位于風景優美、著名佛教圣地的牛首山麓,現南京市江寧區谷里街道周村境內,墓之小山,當地村民稱之“回回山”,稱墓為“馬回回墓”。1981年,南京市文管會與江寧縣文教局到“回回山”雜草叢生的地方進行實地勘查,發現該墓墓園宏偉,墳壙呈馬蹄形,土質墓包呈長方形。據當地群眾反映,這里原有鄭和墓碑,還有石刻等建筑,50年代時被毀。1985年紀念鄭和下西洋580周年,江寧文教局在江蘇省伊斯蘭教協會的指導下,將鄭和墓修繕一新。修繕后的鄭和墓,完全保持回族及穆斯林葬儀的習俗、規格和風貌,選用青質石料砌成墓園及墓蓋石,后墻上鐫刻“鄭和之墓”四個大字。從墓道入口有二十八級臺階,象征鄭和航海28年;…[詳細]
段玉裁墓
  段玉裁,字若膺,號茂堂,金壇人,清代乾嘉學派中著名訓詁學家,一生著述多達數百卷,所作《說文解字注》,為祖國語言文學的繼承和發展,建立了不朽功勛。其墓在金壇縣花山鄉大壩頭村邊,歷年荒蕪,墓冢堙沒。1985年撥款重修,墓區四周砌筑青磚護墻,東西寬22米,南北進深12米,院門石柱題為“硯田樂事千秋業,鐵骨家風七品官”。門前石階九層,連接一條通道上下出入。墓區正中為段玉裁墓,碑文曰:“清故段茂堂公夫婦墓”,東側為段母墓,西側為金壇縣人民政府和中國訓詁學會新立重修墓碑記。墓區背倚茅山,環境清幽。2002年10月22日,段玉裁墓被公布為第五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閻爾梅(古古)墓
  閻爾梅(1603-1679),號古古,徐州市沛縣人,詩人,抗清民族英雄。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后,大規模的抗清戰斗即將爆發。閻爾梅在淮安拉起七千人的抗清義軍,日夜教習武術。徐州人萬壽祺也在松江起兵,但不久這兩支義軍便告失敗。此時,明朝弘光政權在南京建立,史可法督師揚州,閻爾梅遂南下投奔史可法,作其幕僚,勸史可法聯合魯豫邊境的榆園軍抗清,渡河收復山東,但史可法不聽;閻爾梅又勸史可法西征,收復河南,又不聽;再勸占據徐州,以圖河北,他還是不聽。閻爾梅非常失望。史可法的決策是死守揚州,但不久揚州失守。閻爾梅幾經輾轉回到北方,參加了山東的榆園農民軍。榆園軍是好幾支抗清武裝的合稱,活動在山東省西南部的曹州森林地…[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 | 亚洲国内自拍中文 | 亚洲动漫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最新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 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久综合在线观看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