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四批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四批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洪濟寺磚塔
  洪濟寺磚塔洪濟寺磚塔(第四批省保)時代:宋地址:代縣磨坊鄉東若院村始建于隋仁壽初年(600年),宋乾德五年(967年)大修,金正隆、元延祐、明天順年間均有修葺。塔由塔基、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通高4米。塔基平面呈六邊形,磚雕圓柱支撐。塔身由水磨磚構筑,呈六棱體,每面均精雕形態各異的窗戶,塔頂中段為正四面體,飾有銳喙、圓眼、口鳴圖案化十分強烈的鳥紋和太陽紋,十分罕見。…[詳細]
晉王墓
  晉王墓晉王墓(第四批省保)時代:唐地址:代縣陽明堡鎮七里鋪村北李克用,沙陀族人。公元882年,歸順唐朝,任代州刺史,雁門以北行營節度使。唐乾寧二年(895年)-爵晉王。天祐五年(908年)卒,葬于此。墓地坐北朝南,由封土堆、墓道、甬道、墓室組成。墓道通長30余米,距墓門3.8米的墓道兩側,自上而下均為仿木結構磚雕、彩繪圖案粉飾。洞壁東西兩側各刊“出行圖”和“儀仗圖”。墓室為圓角方形石券穹隆頂結構,全部以石條砌成。腰部周圍均為仿木結構石雕斗栱門窗。墓室內四周間隔立十二生肖石雕官服人像11尊。墓室東南方有墓志銘1合,蓋上鐫刻隸書“晉王墓志”。…[詳細]
永和堡等三十九堡軍事防御遺跡
  永和堡等三十九堡軍事防御遺跡永和堡等三十九堡軍事防御遺跡(第四批省保)時代:漢、隋、唐、宋、明地址:代縣溝注山雁門關下歷史上重要軍事設施之一,為邊塞第二道防線。始建于漢,宋明興盛,元清衰落。東西綿延約40公里,與雁門關長城幾乎平行相向,各堡大部分設置在滹沱河北岸人口稠密的村莊。三十九堡中較大的十二堡(俗稱十二連城)為:陽明堡、馬站、七里鋪、東關、西關、北關、平城、十里鋪、二十里鋪、磨坊堡、段村堡、永和堡。堡墻根據村莊大小,人口多少,規模不一,有的東西長300米至400米,南北寬100米至120米;有的東西長500米至600米,南北寬100米至200米。永和堡、清泰堡、清淳堡、清平堡、清寧堡保存…[詳細]
南茹八路軍總部舊址
  1937年10月下旬,八路軍總部離開五臺山區,開赴太行山。八路軍總部走后,聶榮臻留下建立晉察冀軍區。現在臺懷以南15公里的金崗庫還保留著晉察冀軍區總司令部舊址。南茹八路軍總部舊址位于五臺縣南茹村。1937年“七七”事變后,八路軍總部在-總司令率領下于9月22日到達五臺縣河邊村(今屬定襄)。翌日,到達五臺縣城。五臺縣舉行了歡迎大會。-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闡述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當日下午,總部駐南茹村。-和彭德懷等同志在這里戰斗40余天,他們幫助地方建黨建政,創建了五臺游擊隊。一二九師曾路居五臺東冶鎮,一二九師副師長-回到久別的故鄉,在東冶沱陽學堂作了抗日救國的演講。后來,就在南茹村指揮了著名的平…[詳細]
秀容書院
  秀容書院,位于忻府區秀容街道南街村秀容巷20號高地。創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4),坐北向南,東西151.5米,南北179米,書院建成后取代了忻州儒學,成為當時忻州最高學府。清光緒二十八(1902)年改稱“新興學堂”,創山西書院改學堂之首例。秀容書院依地形而建,由上、中、下三院組成。上院為主院,中、下院為書舍。主院為三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依次有樂樓、過廳和正房,兩側為廂房、耳房、生舍。八角亭、四角亭、六角亭南北一線。正房磚砌臺基,面寬五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五檁無廊式架構,斗栱一斗二升交麻葉,裝修原制不存。2004年6月1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詳細]
北城門樓
  北城門樓,位于忻府區南城辦事處西街村。坐北向南,東西長60米,南北寬30米,面積1800平方米。創建于明代萬歷二十四年(1596),清乾隆18年(1753),同治七年(1868)維修,1959年重新彩繪,1978年至1986年數次維修。現存建筑主體結構為明代,磚石基座高12米,中辟門洞,基本樓身為木構,面寬七間,進深四間,高17米,系三重檐歇山式建筑,四周圍廊,每屋施廊柱22根,樓內無柱。2004年6月1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千福山漢墓群
  千福山漢墓群千福山漢墓群(第四批省保)時代:漢地址:廣靈縣城西2.5公里千福山南麓為漢代聚族而葬之墓群。位于千福山南麓坡地之上,墓群南低北高依山而葬。明顯暴露地表上的封土堆有9冢,民間俗稱“謊糧堆”。墓群占地面積約333000平方米,南北向排列,東西向并穴。其中1、2號和3、5號墓封土直徑為30至35米,高15至20米;另5冢直徑為17至20米,高14至17米。保存尚好。1984年清理兩座磚室多室墓,出土器物有陶樓、壺、罐、案、勺、盤、人傭、豬俑和部分鐵器、銅鏡、錢幣等。1988年清理一座石壙木槨墓葬,出土器物有銅鼎、洗、鑑、鏡勺、骰、鎏金弩機和少量陶器等。…[詳細]
盤山石窟
  盤山石窟盤山石窟(第四批省保)時代:明地址:天鎮縣玉泉鎮滹沱店村明弘治五年(1492年)由游擊將軍董公主持開鑿。石窟鑿于盤山東山崖上,坐東朝西,南北兩窟。俗稱大石洞、小石洞。北邊一窟為大石洞,亦名“仙人洞”。洞口鑿在峭壁上,形勢險要,攀登艱難。入洞需過棧道獨木橋即“仙人橋”方可進入。洞寬3.6米,深3.7米,高2.9米。南邊一窟為小石洞亦名“觀音洞”。洞寬3.25米,深3.7米,高2.58米,神臺高0.69米。洞內壁面皆為高浮雕像。正壁雕文殊、普賢、觀音菩薩,兩側雕十八羅漢,保存完好。…[詳細]
渾源文廟
  渾源文廟渾源文廟(第四批省保)時代:明地址:渾源縣城內西大街渾源文廟位于渾源縣城內永安西街北側。坐北向南,南北長140米,東西寬80米,占地面積15586平方米。據清乾隆版《州志》記載,文廟始建于遼,歷代均有增葺,現存建筑為明清遺構。渾源文廟沿中軸線自南至北依次是大成坊、泮池泮橋、戟門、大成殿、明倫堂、敬一亭、尊經閣、崇圣祠,兩側有東西廊廡等。大成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檐廡殿頂,檐下施三踩單昂斗栱,前后檐均施平身科兩攢,角科有鴛鴦交手栱。為擴大殿內空間,采用了減柱造和移柱造,梁架為六架梁對單步梁。渾源文廟格局完整,規模宏大,大成殿保留有金元時期的構造特征,具有較高的價值。2013年5月,渾源…[詳細]
平城興國寺
  興國寺時代:明地址:大同市平城區小西門建于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寺坐西朝東,現僅存正殿。正殿分上下兩層,下層為磚券窯洞三孔,外券為仿木結構建筑形式,檐下砌斗栱作裝飾,窯前設有長廊;上層為木結構,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殿頂為重檐九脊歇山頂。2019年10月7日,平城興國寺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一色屋手机视频在线 | 中文字幕不卡一区2021 | 亚洲欧洲日本无在线码不卡 | 中文字幕高潮波多野结衣 | 亚洲自国产拍揄拍 | 在线观看肉片AV网站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