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陽靈泉寺石窟
  靈泉寺石窟位于河南省的安陽縣境內,是一處東魏時期(534年~550年)至宋代(960年~1279年)的石窟及塔林群。靈泉寺原名“寶山寺”,隋文帝(581年~604年)時賜名為“靈泉寺”。靈泉寺石窟始鑿于東魏武定四年(546年),止于宋代,F存有東魏至宋代的石窟造像、摩崖石塔200余處,并有北齊雙塔和唐代雙石塔。靈泉寺摩崖石塔按年代編排,反映出歷代塔式的沿革,堪稱中國最大的高浮雕塔林群。由寺院向東西方向延伸的寶山溝,即萬佛溝,現存石窟2座,塔(殿宇)龕245個,佛、僧雕像數百尊,高僧銘記百余篇。位于寺東的大留圣窟,由道憑法師鑿造。窟內鐫漢白玉石佛3尊,軀體雄渾高大,雕琢光潔柔美,可惜頭被竊去。位…[詳細]
龍山石窟
  龍山石窟地處太原西南,山中有北齊以來的許多石刻造像。原有北齊天保七年所建童子寺,金代被毀,F在部分小佛浮雕和一座燃燈石塔,塔高五點三米,塔基為六邊形,上置渾圓燈座和六角形燈室,外有浮雕裝飾,為我國現在最古老的石燈塔。在原石門寺遺址,也有石窟,其中刻有三米高的釋迦牟尼坐像,頂上蓮花和壁上飛天具有唐代風格。附近還有“昊天觀”,雖已殘破,但道教石窟保存完好。石窟共有八個洞窟,即虛皇龕、三清龕、臥如龕、玄真龕、三0師龕、七真龕及另外兩處辯道龕。這些石窟內,共有石雕像四十多尊,至今尚保存完好。這些石雕風格樸實、莊重,衣飾雕飾簡潔,與佛教石窟的雕塑風格有明顯的差別。部分龕內,石窟頂部雕有蓮花、龍鳳等圖案![詳細]
賀蘭山巖畫
  賀蘭山巖畫是中國游牧民族的藝術畫廊,賀蘭山在古代是匈奴、鮮卑、突厥、回鶻、吐蕃、黨項等北方少數民族駐牧游獵、生息繁衍的地方。在南北長200多公里的賀蘭山腹地,就有20多處遺存巖畫,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賀蘭口巖畫。賀蘭山巖畫景區景色優美,奇峰疊嶂,潺潺泉水從溝內流出,約有6000余幅神秘悠遠的古代巖畫分布在溝谷兩側,記錄了遠古人類3000~10000年前放牧、狩獵、祭祀、征戰、娛舞、0-等生產生活場景,成為研究遠古人類文化史、原始藝術史的文化寶庫。順著這個多彩的巖畫萬花筒,我們可以窺見古代游牧人一幕幕富有生氣的社會生活,喚起對人類一致性的認識,理解我們人類的發展歷史。分布于賀蘭山東麓山前、溝內巖…[詳細]
龍興觀道德經幢
  老子道德經幢位于縣城內友誼路。據《天下輿地碑記》載,經幢于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立在易縣城西開元觀,南宋乾道五年(1109年)遷至城內南端的龍興觀。經幢通高6米,由座、身、頂三部分組成,清同治十二年為暴風雨吹倒,其后二年重修時位置裝錯。1986年易縣人民政府重修經幢碑亭,以利保護和管理。級別“國!薄}埮d觀道德經幢位于中國北部河北省的易縣,該幢是目前中國現存唯一較完整的唐代(公元618~907年)道德經幢。龍興觀是中國唐代北方的著名道觀,現僅存道德經幢及三通石碑。經幢鑿刻建造于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現高4.29米。幢身正面刻“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注”,落款為“易州…[詳細]
天護陀羅尼經幢
  天護陀羅尼經幢位于中國北部河北省的石家莊市,是一座唐代(公元618~907年)的佛教經幢。天護陀羅尼經幢為青石質,殘高5米,直徑約64公分,雕刻建造于唐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幢身下施覆蓮座、須彌座及方形石礎。幢身呈八邊形,施寶蓋二重,上承須彌山,再上為重層仰蓮托八面石柱,石柱各面的尖拱龕內各雕有菩薩立像1尊。幢身南面刻“為國敬造佛頂尊勝陀羅尼幢”,-后題有年款。幢頂殘缺。天護陀羅尼經幢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經幢實物,對于研究經幢的發展歷史以及佛教藝術,具有重要意義。(國家文物局)…[詳細]
瑞巖彌勒造像
  瑞巖彌勒造像位于中國東南部福建省的福清市,它始鑿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成,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彌勒造像。瑞巖彌勒造像按照花崗巖的自然形態雕鑿而成,高9米,寬8.9米。造像為圓臉、扁鼻、高顴骨,兩眼平視,開口大笑,雙耳垂肩,雙腿盤曲,胸腹袒露,右手置于腹部,左手握有佛珠。此外,在造像的腰部和腿部還雕有3尊小羅漢。整座造像形態生動,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堪稱元代石雕藝術的佳作,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瑞巖彌勒造像對于研究元代雕刻工藝以及佛教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國家文物局)景點位置福建省,福清市,?阪,…[詳細]
千唐志齋石刻
  千唐志齋石刻位于中國中部河南省的新安縣,是一處收藏有大量西晉(公元265~316年)至民國時期(公元1912~1949年)石刻的齋院。千唐志齋建于20世紀30年代初,是辛亥革命元老張鈁自建園林的一部分。30年代初,張鈁曾在洛陽地區廣泛搜集歷代的墓志石刻,并建齋收藏。齋內有走廊、天井和十五孔磚石窯洞,收集來的墓志石刻被嵌于壁間。共計藏有自西晉以來的歷代墓志、石刻1400余件,其中唐代墓志達1185件,占中國出土唐墓志總數的三分之一,故被譽為“石刻唐書”,“千唐志齋”的齋名也由此而來。(國家文物局)…[詳細]
草庵石刻(泉州草庵)
  草庵石刻位于中國東南部福建省的晉江市,石刻主要雕鑿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它是世界上現存最好的摩尼教遺址。草庵始建于宋代,元代時進行了改建,它面闊3間,單檐歇山頂。庵內依崖壁鑿成圓形佛龕,并利用巖石的天然色彩浮雕成摩尼光佛。佛像高約1.5米,寬約0.8米,結跏趺坐于蓮花座上,相貌莊嚴,身體四周還鐫刻有佛光四身的紋飾,雕工精致,風格獨特。這尊摩尼光佛像是中國僅存完整的摩尼佛石雕像,也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摩尼雕像。草庵石刻的發現,對于研究摩尼教的面貌、發展及其在中國的流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國家文物局)作為摩尼教(明教)在世界上的最后消亡地,晉江草庵至今還保留著世界上最完整的明教遺址…[詳細]
天津利順德飯店舊址
  天津利順德飯店舊址位于天津市和平區解放北路,為我國首家涉外飯店。該飯店始建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為磚木結構的英國古典式建筑。初為平房,后逐漸改建,擴建成兩座樓房。《中國丹麥條約》(公元1863年),《中國荷蘭條約》(公元1863年)在此簽訂。該飯店是全國最早使用電話,電報設備的單位。溫暖色調的樓房,整齊的紅色遮陽傘,歐洲古典的建筑風格,利順德給人的印象甚是洋氣。它是一座國際四星級標準酒店,位于天津市和平區解放北路199號和臺兒莊路33號。一側緊臨美麗的海河,另一側是原英租界中式風格的維多利亞公園。作為原天津租界區現存極少的19世紀中葉建筑之一,1996年天津利順德飯店被列為第四批全國…[詳細]
南開學校舊址
  天津南開學校舊址始建于清光緒三十年(),位于天津市南開區四馬路20-22號,現存南樓、東樓、北樓、瑞庭禮堂四幢建筑,是我國近代教育家嚴范孫創辦的私立中學。目前,天津南開學校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批準為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筑。天津南開學校舊址占地3.3萬平方米,建筑有東樓(1906年)、范孫樓(1929年)、瑞廷禮堂(1936年)、物理實驗樓等。其中,東教學樓(稱“東樓”)是天津南開學校舊址的主要建筑,位于天津市南開區南開四馬路20號,總面積為952平方米,建于1906年,是當年南開學校的中心建筑,該建筑為二層磚木結構的樓房,坡屋頂,外立面以青磚…[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性爱在线免费看 | 午夜福利资源片在线 | 一级欧美字幕一级 |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动漫第二区 | 特黄少妇60分钟在线观看播放 | 中文字幕久热精品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