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安鐘樓
  西安鐘樓,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位于西安市中心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西安是明代的全-政重鎮,西安鐘樓無論從建筑西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鐘樓構建于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構,重樓三層檐,四角攢頂的形式,總高36米,基座高8.6米,每邊長35.5米,面積約1377.4平方米,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在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梁,頂部有鎏金寶頂,金碧輝煌。以它為中心輻射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并分別與明城墻東、南、西、北四門相接。鐘樓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詳細]
水陸庵
  水陸庵原名水陸殿,為六朝古剎,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保存古代精巧罕見的彩塑而聞名,被譽為“中國第二敦煌”。是國內目前保存最大的壁塑群。水陸庵地處藍田縣城東10公里的普化鎮王順山下,坐落在一個形似臥魚的小島尾部。它三面環水,形似孤島,帝有青山聳立,周有河水環流,故稱水陸庵。據記載,今日水陸庵本是古時的悟真峪北普陀蘭諸庵內的水陸殿,庵毀后,人們便把這個殿宇叫做水陸庵。據《藍田縣志》及碑所記載,水陸庵系六朝古剎,唐時與上、下悟真寺組成了一個佛寺群。五代、宋、元、明、清多次重修。水陸庵是一坐規模不大的四合院,前有5間山門,南北兩邊各有廂房13間,院中有3間中殿,西有5間大殿,是一座完整的佛家寺院,…[詳細]
武威文廟
  武威市博物館現館藏文物4.4萬多件,其中國寶級文物2件,一級文件170件,二級文物278件,三級文物594件,是甘肅省第二大歷史博物館。以銅奔馬、醫藥簡、禮儀簡、木雕、墓志石刻為代表的漢唐文物,以西夏碑、木緣塔、木版畫、金碗為代表的西夏文物,以涼造新泉、西夏銀幣為代表的貨幣文物,以明清瓷器、牌匾、水陸畫為代表的明清文物等,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是發展武威旅游業的重要資源。目前,該館下轄文廟、西夏博物館、大云寺、文物復制廠四個單位。文廟位于武威城東南隅,院內古建筑群保存完整,莊嚴雄偉,古柏參天,槐蔭蔽日,素有隴右學宮之冠之美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傳聞文廟最早建于前涼或西…[詳細]
魯土司衙門舊址
  魯土司衙門由衙門、花園、妙因寺三部分組成。衙門是土司辦理公務及其眷屬居住的處所,座北朝南,一進數院,占地13500多平方米。有建筑物226間,建筑面積5397平方米,有濃厚的民族風格。中軸線上主體建筑物有大照壁、牌坊、六扇門、儀門、大堂、燕喜堂和祖先堂。在各院兩旁配有排列整齊的廊房、廂房和配樓。東側有兩堂,書房及內宅,西側有大倉院及大馬號。大堂為魯土司發布政令、舉行重大典禮、公開審理案件的地方,檐下懸掛著“報國家聲”巨大橫匾,堂內設有木制臺樨。大堂建筑高大壯觀,不僅占據了最主要的建筑空間,而且在布局和建筑結構上調動種種手段,來烘托它的莊嚴肅穆氣氛,集中體現了土司在該地區的中心地位和至高無上的封…[詳細]
南堂
  目的地介紹南堂座落于前門西大街141號,現在是北京教區主教座堂。在北京它是一座歷史最悠久最古老的天主堂。1605年(明萬歷33年)利瑪竇神父曾于該處建起第一座經堂,但規模很小,后由德國耶穌會士湯若望神父,于1650年建造了北京城內的第一座大教堂。耶穌會湯若望等神父住在教堂內。順治皇帝曾24次來到南堂與在清政府內任欽天監職的湯若望神父促膝談心。該堂以無玷始胎圣母為主保。堂院內除神父住房外,有天文臺、藏書樓、儀器室等,皇帝賜匾“通微佳境”,稱湯若望神父為“通微教師”。雍正八年,北京地震,死傷約十萬人,南北二堂遭受損失。雍正賜銀一千兩從事修理。雍正年間(可能是雍正十年),南堂一度曾被關閉。1775年…[詳細]
覺生寺
  覺生寺位于北京市區西北部海淀區北三環路甲31號,俗稱大鐘寺,占地300多萬平方米,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該寺坐北朝南,中路主體建筑由南向北依次為影壁(已毀)、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后殿、藏經樓、大鐘樓及東西藏經樓,主殿房兩側各有配殿。大鐘樓是寺內的核心建筑,高20米,上圓下方,象征天圓地方。樓內高懸永樂大鐘,因鐫刻有《華嚴經》,又稱華嚴鐘,為明成祖朱棣令京師鑄鐘廠鑄造,先放在漢經廠,萬歷年間移置萬壽寺,雍正年間移至覺生寺。大鐘通高6.75米,口徑3.3米,重46.5噸,是世界上最大的銅鐘。鐘身內外鑄有佛經咒100余種,總計23萬多字,所以它又是世界上銘文字最多的大鐘。字體端…[詳細]
后土祠景區
  萬榮后土廟,俗稱后土祠,位于山西省萬榮縣城西南40公里黃河東畔。漢武帝時廟在汾陰,據碑刻記載,這里歷史上曾屬于著名的“汾陰睢地”,自漢武帝時,汾陰后土廟已成為歷代帝王祭祀地神,祈福育民的勝地。漢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63年)建汾陰廟,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6年)建后土祠。此后,東漢、唐、宋各代屢次興建,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祠廟規模宏闊,祀勢極盛。后來屢遭黃河水患,后土廟被淹沒。清同治九年(1874年)易地重建于今址。現存建筑以晚清所建居多,但山門仍為元建,秋風樓為明代遺構,上存有漢武帝《秋風辭》元代碑刻。廟址坐北朝南,總平面呈南北長的矩形,占地面積約17600平方米。沿中軸線有山…[詳細]
襖神樓
  襖神樓山西四大名樓(萬榮的秋風樓、萬榮的飛云樓、永濟的鸛雀樓和介休的襖神樓)之一。在《-屠龍記》中,張無忌所在的“明教”,其前身就是古波斯的“祆教”,而介休的襖神樓即是國內僅存的一座祆教建筑。祆神樓外觀重檐四層,內則為兩層。該樓下層空闊,上層用平座加欄桿,屋頂為十字歇山頂。電話0354-7212372交通市內乘坐出租車起步價可達門票免費開放時間全天開放景點位置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順城街…[詳細]
五當召
  五當召,蒙古語“五當”意為“柳樹”;原名巴達嘎爾召,藏語“巴達嘎爾”意為“白蓮花”,“召”為“廟宇”之意。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年—1722),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重修,賜漢名廣覺寺。第一世-羅布桑加拉錯以西藏扎什倫布寺為藍本興建,經過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光緒年間的多次擴建,逐步擴大始具今日規模。-因召廟建在五當溝的一座叫做敖包山的山坡上,所以通稱其名五當召。五當召依地勢面南而建。有大小殿宇、經堂、僧舍2500余間,占地300多畝,分布在1.5公里長的山坡上。它是一幢層層依山壘砌的白色建筑,群山環繞,為蒼松翠柏掩映,雄渾壯觀。五當召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石拐區東北約45公里…[詳細]
盂城驛
  盂城驛開設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位于高郵南門外,是明代遺留下來的一處驛傳建筑。盂城驛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驛站。盂城,高郵的別稱,盂城驛故而得名。  盂城驛原規模宏大,有正廳五間、后廳五間、送禮房五間、庫房三間、廚房十間、馬神廟一間、馬房十二間、前鼓樓三間、照壁牌樓一座。驛北為驛丞宅,驛旁秦郵公館,堤上有迎賓房的皇華廳,東南有馬飲塘……  明代驛站功能有二:一是供過往使臣投宿,相當于現代的招呼待所或賓館。凡持有“驛關”的-,可按官階高低及仆從多寡免費享受驛站提供的住宿、膳食、舟車、夫馬;二是郵送過境公文。明制:在主要郵路上一般是每隔10里設一郵鋪,次要郵路則是20-30里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州AV一在线影视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小早川 | 天堂va欧美ⅴa亚洲va一国产 | 香蕉伊蕉伊中文在线视频 | 婷婷射亚洲娱乐中文网 | 性刺激的欧美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