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廟,又名觀音堂、白衣庵,因山腰有一清泉,故名清泉山,觀音廟后又被稱為清泉寺。始建年代不詳,據廟內現存明清碑碣記載,重修于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清康熙五年(1665年)重修僧舍,康熙三十二年(1695年)對廟內各殿再度補葺,雍正八年(1730年)至九年(1731年)重修韋陀樓并山門,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本廟住持圓貴廣募財物再修殿宇并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工程告竣。廟坐東南朝西北,占地近1000平方米,布局為兩進院落,中間以照壁相隔,兩側隨墻開門,由山門入內為前院,建鐘鼓樓及僧舍三間。后院之東建正殿,南北兩側建偏殿,中建韋陀樓。正殿為觀音殿,面闊三間,單檐硬山頂,前檐插廊,為…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