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申橋李莊遺址
  李莊遺址,又叫“山臺寺遺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申橋鄉李莊村,因其基址上過去有座山臺寺而得名。李莊遺址以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遺存為主,同時又含有較多的岳石文化遺存。龍山文化距今為4200年~4500年,此時農業生產已占相當比重,耜耕和以石器磨制、輪制陶器為代表的手工業生產技術已有較高水平,家畜飼養有了顯著發展,陶器種類眾多,形態多樣,造型美觀,飾紋纖細。遺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4米余。出土文物有陶鬲、罐、紡輪、網墜和蚌器、骨匕、骨鏃等。陶器飾有方格紋、粗繩紋、附加堆紋。遺址中有一個埋有9頭整牛和一個鹿頭的“九牛祭坑”,使山臺寺的龍山文化與殷商文明搭上了密切關系。《世本•…[詳細]
閻寨遺址
  位于禹州市花石鄉閻寨村的閻寨遺址是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以龍山文化時期(泛指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并用時代文化)的遺存為主。閻寨遺址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1000米,文化層在地下20厘米,厚約2.5米。地表和斷崖可見許多灰層、灰坑和紅燒土加草拌泥塊,包含的陶片陶質及紋飾為灰色夾砂方格紋及方格斜紋、黑色磨光及灰色素畫,出土的器物有豆、鼎、罐、盆、杯和灰色素面陶紡輪等,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鏟等。…[詳細]
吳灣遺址
  吳灣遺址位于禹縣城東6.5公里,許(昌)~洛(陽)公路北面500米的吳灣村遺址的北、西、東三面均瀕臨潁水,東西長約1,000米,寬400米。遺址東部小高地保存較好,遺址中部破壞較甚、西部文化層厚1~2米。1979年對遺址東部小高地試掘,鑒定出土的袋狀足鬶形器、夾蚌粉末外紅內黑深腹圓底三足器及夾蚌粉高足鼎等物,為河南龍山文化早期遺物.是夏部落早期活動中心區域中發現的較為重要的遺址之一。遺址還發現一春秋時期豎穴墓,出土一批陪葬青銅器和陶器、玉器、銅鼎、銅簋。據考應為春秋時期諫氏家族的墓地。…[詳細]
葉縣孫家崗遺址
  該遺址位于葉縣昆陽鎮西菜園村李莊北約1000米的昆水北岸的二級臺地上。遺址南北長650米,東西寬260米,總面積17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3。6米,其中有裴李崗時期的三足缽、侈沿罐、弧刃石鏟。仰韶時期的鼎、罐、盆、缽、紅頂碗、龍山時期盂、鼎、罐、甕、戰國兩漢時期的陶豆、罐、鼎、空心磚等,遺址還出土有石斧、鏟、鑿、鐮和蚌鐮等生產工具。 該遺址面積較大,遺物豐富且跨越的時間較長,目前保存較好。對研究我國文明的起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1999年被確定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點保護范圍:以崗四周邊沿為界,禁止挖土,禁止任何工程施工。 一般保護范圍:崗北至葉魯公路邊,東、西、南從崗邊外…[詳細]
水灌臺
  水灌臺位于河南周口市區東南,遺址為一高臺,高7.8米,南北長110米,東西寬70米,面積7700平方米。該遺址全系文化層堆積,至今沒有發掘。從斷崖處發現有紅燒土面5處,并有灰坑、墓葬,遺留下來的文物殘片眾多,僅揀到的就有龍山時期陶罐、扁錐狀三角形鼎足、鴨嘴形鼎足、碗托,商代的陶碗、陶罐、陶盆等。根據有關志書記載,在水灌臺還發現新石器時代的磨制石斧、石鏟、石箭頭,預制陶壺、陶紡輪、骨針等。可以斷定水灌臺是一座龍山文物遺址。關于水灌臺的歷史傳說和史料記載甚少,相傳其原名為觀水臺,大禹開通九河治理水患,曾在此筑臺觀水象,但其何時改為水灌臺不詳。僅據《太平環宇記》記載,三國時魏將鄧艾筑灌溉城于觀水臺上…[詳細]
馬村遺址
  馬村遺址位于商水縣西北24公里的譚莊鎮馬村東北0.5公里的農田間。東西長300米,南北寬310米,略高于地面。文化層厚約4米,呈近似圓形的分布。北部有干渠為西北至東南走向通過,把遺址分切為二。遺址東邊緊靠隱水故道,與大蓮湖村隔河相望。遺址的大部分遺存為裴李崗和仰韶時期,內涵豐富。在干渠北岸偏東部發現,文化層土質黃褐色,內含陶片紅白色,陶質松軟,多數破碎嚴重,僅發現殘鼎腿一件。為夾砂素面圓柱形,根徑4—5厘米。另一件為殘石鏟:橢圓形,無孔,為片層石灰巖磨制而成。寬12厘米,殘長8.5厘米(估計完整時長約20厘米左右),刃部全為砍傷痕跡。干渠南岸中部和東部,除發現有與北岸相同的遺物外,另外發現有房…[詳細]
鳳凰崗龍山文化遺址
  鳳凰崗龍山文化遺址位于扶溝縣古城鄉古城村東北300米處,南北長700米,東西寬300米,高5米。南臨古城鄉政府,東、西、北皆為開闊地,崗中有一條蜿蜒小道從中穿過。來到固城鄉,鳳凰崗遺址非去不可。據《周口文物考古研究探索》記載,鳳凰崗遺址位于(扶溝)縣城西南17.5公里,固城鄉古北村東北角300米處。鳳凰崗遺址南北長約700米,東西寬約300米,高約5米。中間一條小路將鳳凰崗遺址一分為二,路北崗已毀去一半以上,路南崗保存較為完好。來到扶溝縣固城鄉。沿一條鄉村小道一路向北,行至千米左右,發現一條小道將本該連為一體的高崗一分為二。“想必這就是鳳凰崗遺址。”鳳凰崗遺址地勢較高,比四周高出5米左右,上面…[詳細]
后高老家遺址
  后高老家遺址位于高寺鎮后高老家村西北100米處。后高老家遺址為裴李崗文化遺址。呈橢圓形,稍高于周圍地面,現為農田。文化層南北長225米,東西寬180米,厚18米,面積405萬平方米,1978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縣內發現最早的文化遺址。省、地、縣考古工作者多次勘查,采集有大量陶片,對研究裴李崗文化的分布范圍及諸文化的相互關系,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資料。遺址略高于周圍地面,其文化層厚1.8~5米。中間有一東西農田路溝,將遺址分為南北兩部分。遺址南北長370米,東西寬184米,總面積為68080平方米。1956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考古調查時在此發現石磨盤和殘陶器。1977年河南新鄭裴…[詳細]
八里崗遺址
  八里崗遺址八里崗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部落遺址,坐落在河南鄧州市東約3公里處湍河南岸八里崗西北的坡狀高崗上,距今約6800年,文化層厚3-5米,面積近九萬平方米。八里崗遺址1957年發現并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秋至今,北京大學文博學院考古系與南陽文物研究所聯合對八里崗遺址進行了七次發掘,揭露面積5000余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遺跡和遺物,收獲頗豐。其中1994年的發掘因發現了仰韶文化中晚期長排連間套房房屋基址而被評為當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發掘中發…[詳細]
盤龍崗遺址
  盤龍崗遺址 新石器時代 潢川 盤龍崗古文化遺址,位于河南省東南,信陽市所轄的豫東南的中心,距潢川縣城西南處30公里的江家集鄉姚樓村。該遺址座落在大別山北麓,緊靠層巒疊嶂的環山懷抱之中,面臨潢川東干渠、白露河支流,與商城縣的鄢崗村一水之隔。 盤龍崗遺址整體被江、姚鄉級路切斷一分為二,所以近年來又叫前盤龍崗,后盤龍崗。遺址整體呈橢圓形,其間凸凹起伏,盤繞丘陵與平原大地之間,高處似龍頭昂首,低處猶巨龍擺尾,故以盤龍崗而得名。該遺址偏南處有灰坑兩處內涵獸骨,破碎陶罐、蚌殼。西南出土磨制光滑的石斧、石鑿、石箭頭、鼎腿、鬲腿。當地農民在暴雨過后,經常拾到圓形石彈視為龍眼,石鑿…[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天天综合久久网 | 在线网站亚洲观看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不 | 日韩精品亚洲日韩精品一区 |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四区 | 午夜国产欧美理论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