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7日,《山東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經山東省政府同意,予以公布。 |
泰山顯靈宮位于石橫鎮石橫村內,明代建筑,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泰山顯靈宮俗稱“西行宮”或“行宮廟”,現正殿、東西配殿、前過殿保存完整,占地面積2815.2平方米.前過殿為穿堂式,面闊3間,硬山頂,黃色硫璃瓦。門上方橫刻“泰山顯靈宮”,落款“明萬歷肆拾貳年三月建”。正殿為“碧霞元君祠”,面闊3間,東西長9.6米,進深8.7米,磚石土木結構,前廊式,硬山頂,頂部為黃色硫璃瓦。東西山墻外側上部鑲有彩色陶塑,…[詳細]
九仙山建筑群位于曲阜市吳村鎮九仙山上,始建于明代,清代進行大規模擴建。清康熙八年(1669年)衍圣公孔毓圻主持在山上建造了碧霞元君殿、玉皇頂及觀音堂等建筑。以后多有重修擴建,但經歷風雨滄桑,現僅存一天門、二天門舊址、南天門天梯、王母行宮等建筑。(1)位置:曲阜市吳村鎮九仙山。(2)保護范圍:各建筑群墻外10米。(3)建設控制地帶:九仙山按特殊控制地帶控制管理,保持山體自然風貌。…[詳細]
曲阜明故城城樓,位于曲阜市明故城南門、北門之上,是明故城南門、北門的城門樓。南門為仰圣門(后改為萬仞宮墻),其城門樓始建于名正德八年(1513年),近深3間,面闊5間,四周有廊,重檐歇山頂,灰瓦、筒瓦覆頂,施清式旋子彩繪。本門名為延恩門,1947年改嵌“仰圣門”額,北門城樓始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近深3間,面闊5間,四周有廊,重檐歇山頂,灰瓦、筒瓦覆頂,施清式旋子彩繪。南北城門的翁城均始建…[詳細]
四基山觀音廟,位于曲阜市尼山鎮大煙莊村南四基山上,始建于明代。清代多次進行維修,廟在山套內,東、西、南三面環山,北面為山口,由此進山往南約500米處,即是廟院。廟院靠西山根,坐北面南,前后三進院落,過小橋有山門1間,山門兩層,上為魁星樓,四面開窗,灰瓦頂,山門東側有鐘樓1座,為乾隆三十一(1766年)年所建,鐘樓上嵌有《建鐘樓碑記》1塊。二門1間,拱劵頂,二門東側有廚房1間,進二門即為廟主院所在,…[詳細]
曹氏家祠是梁寶寺鎮曹氏家族祠堂,分為曹垓曹氏家祠和曹莊曹氏家祠。曹垓曹氏家祠位于該村內東南部,始建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由元代禮部尚書、翰林侍講學士、.通奉大夫、知制誥--國史兼經筵官曹元用之侄曹俁、曹信、曹文炳等人建筑。祠堂坐北朝南,南北長67米,東西寬23米,占地面積1541平方米。現存古建筑有拜亭一座,大殿、東西配房、大門各三間,為硬山式建筑,灰瓦覆頂。院內保存有明萬歷二十五年(159…[詳細]
寒亭西楊家埠木版年畫舊作坊位于濰坊市寒亭區西楊家埠村。為明、清古建筑。2006年12月7日,{標題}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于家大院為寒亭區一片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四合院古建筑群,是“老寒亭街”望族于姓家族的祖宅。它位于寒亭城區東側浞河岸邊寒亭街辦寒亭二村,共有明清四合院20余套,占地5000多平方米。2006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史料記載,于家大院始建于明代末年,大規模擴建于清中后期。清康熙年間,于氏十三世祖“現龍”由西于家莊子村(今朱里鎮河灘社區)遷至寒亭,去世后仍殯回原駐地。此后,現龍之侄十四世祖…[詳細]
紅門位于博山區城區,是因襲泰岱“紅門宮之名而修建的碧霞元君的分神廟。它位于鳳凰山東麓,永濟橋西首。背負青峰,下臨孝水,是一組玲攏剔致的古建筑,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門分南北兩院,南北長68米,東西寬23米,占地1500平方米,殿房共計22間,以碧霞元君殿為中心。山門座南朝北,西闊進深各一間,懸山頂,重檐布瓦,山門上下兩層,下層為洞式過道,上層為白衣大士閣,東西有官廳各三間。前院南正殿為碧霞元君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前出廈,硬山布瓦,房面二龍戲珠正脊。殿前有露臺石欄,望柱頂有石獅一對,雕刻精細,形態生動。正殿東側是荷葉亭,角攢尖式,石基底座。四周雕漏窗,上覆布瓦,亭角上挑,形似荷葉,故名。…[詳細]
博山區孝婦河西岸桑園村的高阜上,曾為公園路小學的分校。??院落為正方形,長、寬均10米。大門1間東向,為聯攏式建筑。門內北屋2間、南折為二門現已拆除。進門為正院,西大殿3間前出廈,上覆琉璃瓦、五脊六獸,殿內雕梁畫棟金碧繪畫依稀可辨;南北廳各3間為磚瓦建筑,東宮廳3間,前檐下有如意支撐,后檐倒垂聯攏,前后墻上部皆系木?稚齲?下部以石基壘砌,高約2米余,現前墻已改換為磚墻,廟內整個建筑尚完好。廟內石碣…[詳細]
臨清民居位于臨清市城區運河沿岸。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臨清民居包括冀家大院、朱家大院、汪家大院、趙家大院等眾多民居。大部分為明、清時期建筑。冀家大院位于臨清市青年街道辦事處前關街77、78、86號。明洪武十五年(1382)冀天儀遷調山東兗州護衛,二十一年(1388)改調平山衛臨清千戶所,舉家由山西平陽府岳陽縣遷居臨清居地,開始置買土地,大興土木。景泰二年(1451)、嘉靖、萬歷間陸續增建附屬建筑。…[詳細]
馬頭清真寺是蘇北魯南目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所民族寺院,位于馬頭鎮駐地北部,總面積13畝,其中大殿24間,有南講堂、北講堂、東對廳、水房、古井亭、門樓、望月樓等建筑,另有“金公施田銘”1幢,大殿北有石碑3幢,其中為乾隆三年“重修清真寺碑記。”馬頭清真寺位于馬頭鎮民主街。始建于明永樂三年(1405年),清乾隆三年重修,是我縣規模宏整、建寺較早的回民寺院。馬頭清真寺寺院坐南朝北,整座建筑群體布局合…[詳細]
蒙陰縣舊寨鄉北樓迎仙橋位于北樓村西南,這座三孔石拱橋長有30米,橫跨在一條南北走向的河灘上。橋面都是用青石板和條石鋪成,兩邊各立有五根欄柱,間隔欄板四塊,上面飾有石刻,淺浮雕刻,為“八仙”傳說意境。據史料記載,迎仙橋始建于明朝,清同治年間被損壞,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捐資重修。為全石結構,呈跨度敞肩式三孔拱形,全長30米,寬5.27米,高4米。橋面用青石板及條石鋪成。橋面兩邊各立欄柱五根,間隔…[詳細]
吳式芬故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無棣縣古城南門里,故居建筑格局上既具有明清時代官宦府第的宏偉氣勢,又有宦居園林建筑藝術情趣之美,實是明清官宦府第古建筑藝術中的典型代表。有吳式芬紀念館、寶硯堂、尚書第、陶嘉書屋、雙虞壺齋、聽雨軒等建筑。清代吳氏家族,以人文鼎盛稱著齊魯,有“進士世家”、“尚書門第”、“九世朝臣”之稱,享有“四省承宣三掌節鉞,九封光祿兩列史晟”之美譽,其文化底蘊,社會影響廣泛,被視為清…[詳細]
華德中興煤礦公司位于棗莊市市中區礦區街道辦事處。年代為1899年。2006年12月7日,華德中興煤礦公司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7日,中興煤礦公司舊址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青檀寺位于棗莊市嶧城西3.5千米,楚、漢兩山的窄谷中,始建于唐代,為魯南地區規模較大的一座佛教寺院,是棗莊冠世榴園生態文化旅游區的一個景點。青檀寺因寺內遍布青檀樹、古青檀樹數量驚人而聞名,該寺原名云峰寺,坐落在楚、漢兩山構成的青檀峽谷之中,因峽谷中長滿青檀樹,后改名為青檀寺。 門票 50元開放時間 8:00-18:00 景點位置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詳細]
王家祠堂位于滕州城區府前中路南側,建于清同治九年,是清帝準予自行捐資興建的王東槐專祠。建國后,王家祠堂劃歸駐軍使用。1985年,改博物館。有詩贊曰:西城王氏家祠中,古今源流一脈通;博物館藏千件寶,訪史無須到故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