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三批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三批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12月7日,《山東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經山東省政府同意,予以公布。
滕州縣衙

滕州縣衙,位于山東省滕州市北辛街道辦事處,于2006年12月7日,授予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古建筑,為明清時期滕縣的縣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元朝末年,滕縣縣衙在戰亂中被毀。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知州薛原義修南梁壩堰,引南梁水由黃山橋入護城壕,滕縣縣衙也得到重建。1487年,明憲宗逝世,憲宗第三子朱佑樘即位,后改年號為弘治。明孝宗朱佑樘勵精圖治,是明代中葉一位賢君,…[詳細]

皇陵舊址

皇陵舊址位于滕州市東郭鎮蓮青山。年代為明。 2006年12月7日,皇陵舊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畢自嚴故居

畢自嚴故居位于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王村鎮西鋪村內,歷史上為淄川縣轄地,1970年劃歸周村區,是明末戶部尚書畢自嚴的故居。占地總面積近25畝,由畢自嚴始建于明萬歷、天啟、崇禎朝,后由其次子畢際友于清康熙中葉續建完成,為一以前照壁、獅子大門、二門、過廳、五層家眷樓、霞綺軒、石隱園大門為中軸線,附帶東西倆跨院,前五進十三院居住,后為私家花園的明代風格建筑園林。1984年,以“振衣閣”為名劃為市重點文物保護…[詳細]

淄博青云寺

位于淄川區嶺子鎮槲林村西北,系一佛教寺院.青云寺,舊名上泉庵,始建于明代。據舊縣志載:“(僧)園明,於西南山中創建青云寺者也。寺初名上泉庵。正統中,僧人凈明結茅於此,舍身以為浮屠,開山為田,自耕而食。有徒曰道通,再傳曰德山,皆苦身修行,墾田漸廣,三傳至園明,於正德六年出家,不數年遂成大剎。又於中建精舍數間,招名流讀書其內,百余年來,文人墨士碑版題詠之盛,一時稱最,至今述邑中名勝,以青云寺為稱首焉”…[詳細]

博濟橋

博濟橋位于陽谷縣縣城中心廣場東南角,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博濟橋修建于明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06),是過去北通東昌、南達壽張、東去張秋的必經之路。博濟橋又叫“石牛拉石車橋”,因在橋南西數第二塊欄板上雕有牛車出行的畫面而得名。《陽谷縣志》記載:“邑有縣丞笪公居官清廉,蒞任之時,惟一牝牛駕車而來,及解任日,牝生一犢,公諭令仆人留犢于邑,仍駕一牝牛去。后人思其德,因刻其像于博濟橋上,至今猶存!焙笕藢ⅰ[詳細]

莘縣文廟

文廟位于莘縣城內東街,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莘縣文廟始建于明洪武三年,系舊時祭祀孔子的場所。文廟原由欞星門、大成殿、啟圣祠、明記堂、敬亭、名宦鄉賢二祠等組成,現僅存大成殿。文廟占地面積2439平方米,大成殿建臺基上,面闊五間,東西闊19米;進深三間,南北長11.8米,單檐歇山頂。殿內的檐柱、前金柱、后金柱的直徑均很碩大,金柱高4.4米,前后金柱上擱置著七架梁、五架梁、三架梁。殿內的脊檁枋下釘一塊木…[詳細]

臨清清真東寺

東寺,與北寺遙相呼應,是著名的臨清三大寺之一。始建于明代成化元年(1465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占地面積2萬余平方米。建筑有大門、二門、穿廳,正殿、對廳、南、北講經堂、沐浴室等組成。正殿為宮殿式造型,殿頂呈凸字形四角飛檐,門為落地格扇。殿內松木地板,懸阿文經字匾六塊,水彩各形阿文通天木柱八根。尤為珍貴的是殿內至至今保存30副綿紙壁畫,為國內同類建筑中僅見。綿地壁畫與中國傳統建筑中麻刀灰抹…[詳細]

東阿凈覺寺

東阿凈覺寺位于東阿縣劉集鎮皋上村東北500米,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阿凈覺寺始建于北宋大觀三年(1109)。明正統六年(1441)寺僧普錦重修。民國九年(1920)時任山東省督軍兼省長張懷芝再度擴修,并將其改為義學。東阿凈覺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6605平方米 。鐘鼓樓北緊靠是東西觀音殿和地藏殿。兩殿面闊各3間,通高7.2米,券拱門窗,2根檐柱支撐,磚登頂,灰瓦覆蓋,檐枋繪花卉圖案,造型逼真。大雄…[詳細]

巨野文廟

文廟位于菏澤市巨野縣城東南隅,永豐塔北約一百米處。文廟前后五進院落及東西跨院,共建有殿、堂、樓閣、齋、廡、亭、坊近百間。自南而北,以太和元氣坊、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等形成文廟,中軸線兩側建有進德齋、修業齋、東廡、西廡、名宦祠、鄉賢祠、忠義祠、東華門、西華門等,東跨院為文昌祠,是儒學所在地;西跨院為啟圣祠,后改作訓導宅。地址:菏澤市巨野縣城東南隅…[詳細]

蘇御史牌坊

蘇述御史牌坊始建于明代天啟年間,是山東省境內現存的五座明代牌坊之一。位于鄄城縣西南12公里的什集鎮北王召村。2006年12月7日,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牌坊主人蘇述,字紹尼,萬歷丙午年舉人,丁未年進士,萬歷四十三年任河南開封尉氏縣知縣,泰昌元年任浙江道監察御史。天啟二年赴云貴嘗邊,因長途跋涉積勞成疾,于同年返鄉養病。朝廷褒揚其功,加封其為資政大夫,并在其祖籍建石坊以示褒揚![詳細]

東明文廟大成殿

東明文廟大成殿系明代仿曲阜文廟營建,是歷史上當地文人學士舉行祭祀孔子活動、宣傳儒家思想的場所。位于東明縣城中山東街東明第一初級中學院內。2006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明文廟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清光緒十年(11884年)重修。1863年(清同治二年)被黃水淤沒。1888年(光緒十四年)重修。大殿歷經明天啟、清順治、康熙、光緒年間幾次重修,現仍保持明代建…[詳細]

樂陵文廟

樂陵文廟大成殿,位于樂陵縣城內,始建于1369年(明洪武二年)。洪武十七年、清康熙二十年、乾隆二十年、光緒八年,歷經維修擴建。擁有明倫堂、興賢齋、育才齋、名宦祠、崇對詞、忠義祠、節孝祠、戟門、欞星門等建筑,曾是一組錯落有致、規?捎^的建筑。今僅存大成殿、兩廡及崇圣祠四座建筑。大成殿是一座廡頂殿式明代建筑。寬11米,長20.8米,高9.88米。內外分別有紅漆合圍圓柱12根擎立。斗拱疊羅,飛檐插天。殿…[詳細]

柳行東寺

該寺初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一1620年),初規模較小,結構簡陋。后隨漕運發達,回民人口增加,經濟富裕,在全明一(俗傳為明崇禎皇帝太子)阿旬帶領下募集資金,于康熙年間按西大寺式樣擴建。全寺占地面積6.2畝,正門為敬山造,上懸“開天古教”金字匾,兩旁八字門墻,各有1角門,門對面有1高大影壁。寺分兩院,前后院南北對列講堂各3間,前院另有南屋4間.二門為月宮圓門,左右有兩角門。主體建筑禮拜大殿前有1米…[詳細]

奇山所位于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6年12月7日,授予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古建筑,為明朝建筑。奇山所城占地9.86萬平方米,城內面積7.96萬平方米。城設西門,東謂保德門,西稱宣化門,南為福祿門,北叫朝崇門。城門之上設城樓,專作瞭望指揮。城門及城墻底部均用青石砌筑,上部用大青磚砌筑。城墻高7.33米,厚6.67米。城門之間均衡設“鋪”、“鋪”呈圓弧狀,突出城墻外,可以三面御敵,形成四樓十六鋪防御格局。城墻內側設有環形馬道可直通城上應戰。城內設十字大街直通四門,作為軍事專用道路,這是老煙臺境內最早的街道,如今已變遷為芝罘區所城里大街。所城內西北部(…[詳細]

解宋營古城

解宋營明朝古城堡位于蓬萊市劉家溝鎮解西村內,是明朝洪武年間為防御倭寇入侵而修建的軍事百戶所。明朝在蓬萊設有解宋營、蘆洋、欒家口、劉家旺四個百戶所。百戶所是明朝衛、所制中軍事編制,每個百戶所設士兵120人,長官為百戶,武官品級正六品。據清朝《登州府志》記載:“洪武九年置百戶于……解宋營四員,具為百戶所!苯馑螤I古城為“石城周二百四十丈,高二丈,闊一丈二尺,南一門,樓鋪五,池闊一丈,深五尺”。同時,在…[詳細]

五蓮山光明寺

五蓮山風景名勝區總面積68平方公里,由五蓮山、九仙山兩景區組成,主峰海拔515.7米。景區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眾多,以奇、秀、險、怪、幽、曠、奧七大特色著稱。49峰、20洞、18瀑、16潭、5池、4澗等400余景無不透露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上天的巧妙造化。真可謂景點遍布,水水相連,生機勃勃,靈氣無限。五蓮山風景區是齊魯大地最大的野生藥庫,山東省野生杜鵑花基地,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森林公園,佛教活動…[詳細]

無梁殿位于夏張鎮梨園村,因殿內無梁,僅八根柱子頂地而立,又因殿內供千手千眼佛,又名泰山行宮千手千眼佛圣母大殿。殿東西長41.5米,南北寬33米,占地面積1369.5平方米。據碑文記載,殿始建于元代,明朝萬歷年間蕭大亨進行局部維修。殿內除有千手千眼佛外,還有哼哈二將、四大天王、二十八宿星、太陽神、月亮女神、張天師、鐘馗、托塔李天王、二郎神、四君子神像等,有文、有武,神態各異,形態逼真。遠看殿體紅墻砌起,綠帶纏腰,藍沿封口;近看殿頂金光耀眼,光芒四射,有“八棱飛檐九腳銅盔圣母殿”的美稱。殿正西、正南有門,門左右各有石獅一蹲,臺階十層。西門前有長3米、寬2米的橋,設計獨特,有“九階十八垅、一步三空橋…[詳細]

泰安山西會館位于泰安市岱岳區大汶口鎮。年代為明。 2006年12月7日,泰安山西會館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山西會館,座落在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大汶口駐地西南門里路西,為大汶口鎮著名名勝之一,是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山西會館整體座西朝東,分南北兩院,北為關帝廟,南為戲樓院,總面積2283平方米。山西會館整體座西朝東,分南北兩院,北為關帝廟,南為戲樓院,總面積2283平方米。據修山西會館碑文記載,該館是(1759年)在關帝廟基礎上擴建而成。因修廟、建戲樓全由山西商人出資,建成后作為山西同鄉聚會和接待過往的山西官員、商賈(gu)、老鄉之所而定名為“山西會館”。民國時為食宿招待…[詳細]

大汶口古石橋

大汶口古石橋 大汶口明石橋北起岱岳區大汶口鎮南門,南至寧陽縣磁窯鎮茶棚村。明朝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修建,故名“明石橋”,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被大水沖毀,當時的粥店著名石匠姜桂松進行義修,故又稱為“姜公橋”,F存石橋凈長221米,橋呈S型,橋寬2.5米,有65個橋孔,66個橋墩,橋孔長度不一,橋面由360余塊大型石條組成,石橋由數百個巨大的鐵鋦子固定,是整個大汶河現存最古老…[詳細]

寧陽禹王廟

寧陽禹王廟位于縣城北15公里處,占地20余畝,市級重點保護單位,省歷史優秀建筑,興建于明代。有大殿、兩廡、月臺、神道、禹王像、石獅等景點,廟內今存數百年樹齡的古柏11株,腰圍均4米以上,其中檜柏兩株,枝葉繁茂,形如華蓋,因樹形取名為“虬枝歧柏”,為寧陽古八景之一。該廟背依大汶河,可一覽大汶河堽城壩壯觀勝景。該景區年接待游客2萬人次,其中縣外5000人次![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熟女少妇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天天欢夜夜爽视频精品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天天更新 | 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 色综合网站国产首页 | 三级视频欧美不卡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