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2013年3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共計1943處,另有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并的項目共計47處。2013年5月3日正式對外公布。
下古城子城址
  下古城子城址時代:漢至唐下古城子城址,位于遼寧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下古城子村,是漢代至唐代的古城遺址,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城內及城墻外墻基外50米以內。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20米以內為Ⅰ類建設控制地帶,Ⅰ類建設控制地帶外30米以內為Ⅱ類建設控制地帶。…[詳細]
燕州城山城
  時代:漢至唐燕州城山城,位于遼寧省遼陽市燈塔市西大窯鎮城門口村東的石城山上,是4世紀初,高句麗占據遼東時所建。即高句麗白巖城,唐代改稱巖州城,俗稱燕州城。城內制高點建一方形指揮臺,俗稱點將臺,高約8米,周圍有墻,稱內城。站在臺上,城內外景物盡收眼底。該山城筑成材料為就地取材,多用青色“楔形石”砌筑,石材皆經走斧,砌工精細,大頭向外,尖端向里,墻心內部用石條橫壓。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邰集屯城址
  邰集屯城址位于遼寧省葫蘆島市連山區集屯鄉小荒地村女兒河北岸,是漢代至遼代時期的古城遺址。包括小荒地山城、小荒地北城、英房古城三座城。邰集屯古城始建于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下迄漢魏興盛之際,興盛在西漢時期。城址地面文化遺存豐富,有大量的漢代板瓦、筒瓦和少量的布紋瓦。較重要的出土文物有“千秋萬歲”瓦當、花紋磚、空心磚、陶器等,特別是出土的“臨屯太守章”封泥是臨屯郡與遼西郡交往的實物證據。城址規模大,建筑材料特殊,出土文物重要,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據考證,邰集屯城址為先秦屠何故地,漢代遼西郡徒河縣。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邊牛山城址
  邊牛山城址,位于遼寧省本溪市溪湖區歪頭山鎮邊牛村漢-唐時代的邊牛山城。當地人稱“高麗城”,在2013年被獲批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邊牛”原名“邊牛錄堡”。關于此“牛錄”,學界一般認為當指滿清基層軍政組織之牛錄。努爾哈赤創立八旗制度,規定每300人設一牛錄,長官為牛錄額真,五個牛錄為一個甲喇,長官為甲喇額真(漢譯“參領”),五個甲喇為一個固山(漢譯“旗”),長官為固山額真(漢譯“都統”),每個固山設左、右兩個梅勒額真(漢譯“副都統”)。關于“邊”,則眾說紛紜。民國時有史料認為該地有“邊”,即城墻,但根據考古表明,此處并無“邊”。又有傳說,“邊”本為“鞭”,鞭打之意,傳說曾有后金將領在此處鞭打…[詳細]
大黑山山城
  大黑山山城也叫卑沙城 ,位于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大黑山中、南兩峰及相鄰的山脊上,延綿5000米。所屬時代從魏晉延至唐朝。城垣沿大黑山山脊,繞山梁圍峽谷順山勢而建,城墻由大小不等的山石疊砌,墻寬約3.3米,殘高3-5米不等。是由東晉末年公元404年后在遼東興起的高句麗人在大黑山修建的山城,是當年高句麗人統治大連時期的政治、軍事中心。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大黑山山城曾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所幸尚存。現存多處有關唐太宗李世民的遺跡,點將臺便是一處。大黑山山城是遼東半島著名的軍事古城堡之一。在城垣西南角的鳳凰口,建有城堡一座,居谷為關,故稱關門寨,現已坍塌,盡存舊址。在古代,卑沙城是兵家必爭之地。隋…[詳細]
得利寺山城
  得利寺山城位于遼寧省大連市瓦房店市,又名龍潭山城、得利贏城,是魏晉至唐代遺址。得利寺山城全長2240米,殘墻高5米,寬3米,為石砌,設東、西門,現有城基遺存,龍華宮、鐘樓遺址。龍潭山有南北兩峰,南峰海拔318米,北峰海拔418米。兩峰巍然挺立,緊相對峙,成為山城的自然屏障。北峰西側還有一峰,雖略低,卻威武壯觀,如同山城后盾。其東有兩大巖拔地而起,似一對劍齒直刺天外,故有“大牙”、“二牙”之稱。山城依山傍勢而建,全長2240米,殘墻高5米,寬3米,均為石砌。城的東、南、西三面均有山峰環抱,坡陡壁峭,草木叢生。全城設東、西二門。東門設在山口,地勢較低,坡度漸緩,似為當年人馬出入處。西門地處險要,居…[詳細]
城子山山城
  城子山山城位于西豐縣涼泉鎮南7.5公里的城子山上,始建于唐初,為高句麗時期的主要山城。山城圍繞山脊用長方石塊壘砌,全長約3850米,南北寬約870米,東西長約1350米,高約5米。山城居高臨下,道路崎嶇,有險可據。城內現存蓄水池、了望臺、點將臺、馬道、黃酒館、山廟等古遺址數處。一條小溪順山勢蜿蜒而下,溪中生有蛙蛙魚,為山城一絕。柴河、清河兩大水庫,湖面寬闊,碧波清澈,泛舟輕歌,心曠神怡。水庫四周群山環抱,樹木參天,怪石嶙峋,鳥語花香,景-美令人留連忘返。依托清河水庫興建的清河旅游區,寓食宿、娛樂、旅游于一體,是人們理想的旅游度假勝地。…[詳細]
四面城城址
  四面城城址位于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四面城鎮政府東200米處一高起臺地上,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是遼代至金代的遺址。城址四面城墻夯土筑成,呈不規則菱形,城有南北兩門,城東、北兩面有護城河(紅山河)。 城內遺存大量遼金時期的陶瓷片標本和獸面瓦當、卷云紋瓦當、灰黑色大方磚等建筑材料;還有“政和”、“元佑”等北宋錢幣、鐵箭頭、鐵甲片、車轄等遺物。2000年在城內出土安州殘碑,得以佐證其為遼代安州州治。該城金代為歸仁縣治。為當時的商賈貿易繁盛之地。碑上面刻的文字為“遼東之地為州者,五十有四,安州即其一也……俗阜視其地利,甲諸遼左,真一境之佳致也……吞遼宋一匡天下,封疆萬里……取民之所歸,惟歸有仁之意……”…[詳細]
冮官屯窯址
  【冮官屯窯址】位于遼陽市文圣區小屯鎮冮官屯村。窯場很大,已被太子河水沖去不少。所燒以白釉粗瓷為主,白釉黑花和黑釉瓷器較少,也燒少量的三彩器。該窯初建于遼,金代達全盛時期,元代漸衰至廢,是一處燒造時間較長,規模宏大的燒造瓷器的民窯。遼陽冮官屯窯廢棄至今雖有七八百年的歷史,但窯址基本保存,而且面積大,瓷片堆積豐富,是當時東京遼陽府唯一的古窯址,遼陽地區許多遼金墓隨葬瓷器均屬此窯產品。冮官屯窯對研究遼金時期陶瓷生產工藝、特點以及當時的社會生產、生活具有重要意義。1988年此窯址被列為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冮官屯窯址為我國重要民窯之一,國內外學者十分…[詳細]
八家子城址
  八家子城址,位于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是遼代至元代的古城遺址。 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家子遺址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進行了跨年度發掘,發掘面積達2100平方米,“多數房址保存狀況較差,邊界不清,僅殘留有灶和火炕煙道。”八家子遺址保存較好的為半地穴式房址,平面呈方形,室內灶和火炕較完整。灰坑的開口有橢圓形、圓形、圓角方形和不規則形;坑壁多為直壁,少數為弧壁;坑底有平底、寰底和不規則形。挖掘的多處房址,其火炕的設計基本都是“曲尺”形,煙道、炕面、灶臺等遺跡明顯。這些千年以前的火炕,面積都在10平方米左右,絲毫不比現在的北方居民的火炕小,明顯的特…[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免费高清一级性 | 欧美v亚洲v中文v日韩v专区 | 一区二区三区激情 |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综合 | 一本香蕉大道在中文热线播放 | 亚洲精品动漫卡通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