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2013年3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共計1943處,另有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并的項目共計47處。2013年5月3日正式對外公布。
興武營城址
  興武營古城興武營古城位于鹽池縣城西北48公里,今屬高沙窩鄉二步坑村,坐落在明代兩道長城交會處的低洼地上。據《嘉靖寧夏新志》卷三記載:“舊有城,不詳其何代何名,惟遺廢址一面,俗呼為半個城。”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都御史金濂始筑此城,就其舊基,設都指揮守備。據考察,古城略為矩形,東墻長610米,西墻長580米,南墻寬470米,北墻寬480米。墻體筑有腰墩,東墻5個,西墻4個,南墻4個,北墻5個。南甕門外百米處有一口古井,俗謂龍踏井。相傳有一騎士經此前去靈州,時遇日將落山,遂向一牧民詢問:“天黑前能否到靈州?”對日:“靈州距此還有百余里,你除非是神人神馬,不可能到達。”此時馬渴不得飲,于是一聲長…[詳細]
駱駝石舊石器遺址
  和什托洛蓋鎮駱駝石舊石器遺址,是一處罕見的大規模舊石器制造場,這是新疆迄今發現的一處最古老的人類活動地點。該遺址因為一處形似“駱駝”的雅丹地貌較為醒目,所以被命名為“駱駝石高臺”遺址。2014年7月21日,駱駝石舊石器遺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岳公臺一西黑溝遺址群
  岳公臺——西黑溝遺址群位于新疆哈密地區巴里坤縣城西南3公里處東天山(巴里坤山)北麓的山前緩坡地帶,地處山北迎風坡,地形雨較多,有大片的草原牧場和山地森林。遺址群被天山延伸出的山脈呈半環狀圍繞,西有常年流水的西黑溝河,西北不遠處是巴里坤湖,南臨終年積雪的天山雪峰,向北居高臨下,視野開闊,巴里坤草原可以盡收眼底。遺址群所在巴里坤盆地,處于歐亞大陸北方大草原東西交通的要道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沿天山北麓向東穿伊吾谷地是蒙古大草原,東南與甘肅北部地區接連,沿天山北麓向西經木壘、奇臺可進入準噶爾盆地,向南可沿多處山口古道翻越天山進入哈密盆地。…[詳細]
龜茲故城
  時代:西漢至宋龜茲國,西域古國之一,居民擅長音樂,龜茲樂舞發源于此。唐貞觀22年(公元648年)和唐顯慶2年(公元657年)曾兩度將安西都護府設置于龜茲,所轄4鎮、16府、72州之地。并在此設立政權機構,管理西域地區,龜茲當時是中國古代西域大國都城。古城位于庫車縣城西約兩公里的皮朗村。古城周長近八千米,北墻2000米,南墻1806米,東墻1646米,西墻約2200米。除東、南、北三面城墻尚可辨認外,西墻已蕩然無存。全城成不規則正方形,城墻高約2--7米,為夯土筑成,每隔40米左右有城垛一個。1985年,中國著名考古學家黃文弼先生曾在此城進行過發掘工作,出土文物有石器、骨器彩陶片,銅件、漢五銖錢…[詳細]
石人子溝遺址群
  石人子鄉石人子溝遺址,位于巴里坤縣城東南約23公里處的東黑溝水電站以北地帶的東天山北麓強傾斜地帶,是青銅時期延續至隋唐時期的文化遺存。1993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這里發現了三座高臺,一座在山上,兩座在坡下,呈品字形,以等腰三角形分布,非常規則,從山上的一座高臺到山下的兩座高臺直線距離都是4公里。該遺址分布范圍大,在東西長10余公里、南北寬5公里的范圍內分布有廣泛的保存完整的巖畫區、墓葬區、建筑遺址區。巖畫區內的巖畫分布較廣,內容豐富,較完整地記錄了在該遺址區生活過的游牧民族的生活、生產過程。單人狩獵,圍獵,放牧,母系、父系時代的生殖崇拜,賽馬,搬遷及服飾都較完整地記錄在了巖石上,是研究游…[詳細]
營盤古城及古墓群
  漢晉時期古城及墓葬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尉犁縣東南。古城背靠庫魯克山,面對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東接龍城雅丹奇觀,西連塔里木綠色走廊,是漢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山國(墨山國)重鎮。古城平面呈圓形,直徑約180米,面積約9.5萬平方米,有東、西、北3座城門。城墻為“干打壘式”建筑。古城繁盛時期大體在西漢中、晚期到前涼,晉以后孔雀河斷流,營盤逐漸衰落。墓地位于城址北部900米處的臺地南緣,東西長l500米,南北寬250米,墓葬總數約在200座以上。歷經盜掘,破壞嚴重。20世紀90年代進行搶救性發掘,出土大量漢晉時期文物。這些文物既有本地色彩,又有中原漢文化以及外來文化因素,是羅布…[詳細]
喀拉墩遺址
  時代:漢至南北朝喀拉墩遺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于田縣大河沿鄉政府駐地西北,直線距離24公里,地處沙漠腹地。遺址面積約500000平方米。遺址以喀拉墩城堡為中心。城堡四周有多處建筑群,多為民居、寺廟。見有一座佛塔。在建筑群的附近有農田、渠道遺跡。喀拉墩城堡面積為5625平方米,呈正方形,邊長75米,墻垣高約8米,頂寬8米左右。東墻偏北處開有一門。城堡內房屋建筑均為木構建筑,多坍塌。遺址內地表散布有夾沙紅、灰陶片,殘木器、石磨殘片、玻璃殘片和錢幣等。曾采集到寫有古于闐文的木板。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烏什喀特古城遺址
  烏什喀特古城即“三重城”之意,在新和縣西約20公里處,為漢代遺址,被認為是漢代龜茲國的大城市之一。城三重,有外城、內城、中心城。為夯土筑,外城已毀,內城保存較好。東西408米,南北451米,殘墻高厚各5米。遺址曾出土有“漢歸義羌長”陰文臥羊紐銅印一枚,頗為珍貴。新疆阿克蘇市…[詳細]
石城子遺址
  石城子遺址漢疏勒城位于奇臺縣城東南,直線距離50公里,地處天山北坡的山區,隸屬半截溝鎮麻溝梁村。該遺址地處前山丘陵地帶,坐落在麻溝河沿上,其城址東依懸崖峭壁,南有麻溝河向東繞北澤黑溝流向新戶梁,北為南高北低的坡地,西面是低緩的丘陵與麻溝河、新戶河相接,地勢險要是該城的地理環境特色。因城內有露出地表的巖石,俗稱“石城子”。該城呈不規則狀,并不見一般概念上的完整的封閉的城墻,只是依自然地勢而因地制宜建造。古城位于山坡上,北高南低,東西長240米,南北長200米,古城東面為麻溝河絕壁深淵,古城三面筑城墻,東面依絕壁為天然屏障,城墻寬一丈,有角樓、馬面,城內有一洼地,據考證是人工挖掘的類似于“井”的工…[詳細]
達瑪溝佛寺遺址
  導游遺址位于和田策勒縣城東北25公里處。以老達瑪溝為中心,周圍還有許多其他遺址。該遺址西北四、五公里處有吳六雜提麻扎,西南-里多有力濟阿特麻扎,東北四、五公里有蘇甫其麻扎,東南四、五公里有喬潘阿特麻扎,正北六、七公里處有卡納沁城,往正東十多公里處還有南北相距-里的佛塔遺址兩處。因此,老達瑪溝實際上是范圍廣大的古遺址群。黃文弼教授在他的《塔里木考古記》中記述道:“過達摩戈村向北東行,入沙磧約五、六公里地,即有紅色陶片散布,顯示已逼近古代住宅區域也。轉東行,至一為數眾多瓦礫場,地名特特爾格拉木,西南東北一線,綿延約數里,房屋雖已毀敗,但審其痕跡,街衢巷陌尚可辯識,中有大道一條通向東北,顯然為一舊城…[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婷婷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 | 日韩精品第一页 | 日韩亚洲欧美另类一区 | 伊人成伊人成综合网222 | 婷婷中文字幕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