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2013年3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共計1943處,另有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并的項目共計47處。2013年5月3日正式對外公布。
小恩達遺址
  小恩達遺址是今考古界近年發現的西藏地方新石器時期的重要遺址之一,因位于昌都鎮的小恩達村附近而得名。小恩達遺址海拔3200米,面積為10000余平方米。經1986年調查并部分考古試掘,發現有大型打制石器、細石器、磨制石器、骨器、陶片和木炭渣等遺存。據推測,年代與卡若遺址相近,文化特征與卡若遺址的文化特征基本一致,距今約4000多年。景點位置西藏自治區昌都縣縣城北小恩達村類型:古跡游玩時間:建議1小時門票信息:免費開放。…[詳細]
皮央和東嘎遺址
  西藏阿里東嘎石窟遺址位于西藏西部阿里地區札達縣城以北30余公里的東噶村,海拔為4100米左右。西藏古格時代的宗教藝術遺存較多。主要有,古格王國遺址的白廟和紅廟中的壁畫、札達托林寺壁畫、東嘎皮央石窟遺址壁畫、札達喀則聶拉康石窟壁畫等。有關考古資料介紹,東嘎石窟是西藏西部后弘期早期佛教文化復興期的主要藝術遺存之一,是現存古代谷歌王國石窟群中規模最大一處,是目前所發現海拔最高、壁畫面積最多的高原石窟群、也是西藏西部保存較完好、內容較豐富的石窟壁畫之一。東嘎石窟壁畫里除了常見的佛像、菩薩、-神、曼陀羅等圖像外,是苦力的動物、植物和幾何裝飾文案,頗具有特點,國內外一些學者對其石窟壁畫也做了完整的描述和廣…[詳細]
洛南盆地舊石器地點群
  洛南盆地舊石器地點群時代:舊石器時代地點:洛南縣城關鎮(老關梁村,八里橋村,曹洼村,窄口村,尖角村,馬橋村,陶川村,莊塬村,楊底村,楊川村)、永豐鎮(白塬村,周坡村,冀洼村,白洛村)、衛東鎮劉村、保安鎮眉底村、靈口鎮(黃坪村,黃塬村,王嶺村)、古城鎮古城街村、三要鎮北司村、石門鎮(下樊溝村,楊河村,庵嶺村,東山村,蘇馮村,羅溝村)、麻坪鎮(槐樹坪村,麻坪街村,孤山村)、石坡鎮(石坡街村,桑坪村,梁頭塬村,周灣村,李河村)、廟坪鄉(官橋河村,邢塬村)、四皓鄉胡河村、謝灣鄉(張塬村,東河村,董底村)保護范圍:東經109°44′10″-110°40′06″, 北緯33°52′00″—34°25′58…[詳細]
龍王辿遺址
  龍王辿遺址位于宜川縣壺口鄉龍王辿村北,即壺口景區蔡家窯服務區內。2006年-2007年,考古人員在這里發現了21處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存。遺址出土了2萬多件距今2-1.5萬年以前的石制品及動物骨骼,并發現20多處用火遺跡,為探究黃土高原東南部邊緣地帶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面貌,探究黃河中游地區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的文化演進與環境變化等提供了科學證據。遺址中發現的磨制石鏟是近年來我國舊石器時-古工作的一項重大收獲,長12.7厘米,寬9.2厘米,厚0.8厘米,是目前國內發現年代最早的磨制石器之一。該項目榮獲國家田野考古獎3等獎。龍王辿遺址位于壺口上游1公里處,是重要的黃河古渡口,也是上流船只必須…[詳細]
楊家墳山遺址
  時代:舊石器時代楊家墳山遺址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延安城東南黃龍縣曹店鄉堯門河水庫大壩北側的楊家墳山南坡。東、南、西有堯門河環繞,北側靠山,地勢較陡。東西寬60米,南北長100米,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為舊石器時代遺址。黃龍人頭蓋骨化石1975年出土于此。該化石保留了額骨和頂骨部分,骨壁較厚,額部后傾,眶緣圓鈍,為成年男性頭骨,屬晚期智人,距今約3~5萬年。原件現存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何家灣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何家灣遺址位于西鄉縣城東北5公里的古城鎮三合村,在涇洋河右岸第二臺地上,高出河床約10多米。1980年10月—12月發掘,遺址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150米,總面積4.5萬平方米,發掘面積610平方米,出土文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等生產和-用具600余件,并清理出仰韶文化時期的殘居住址20余處、灶坑一個,儲藏物品的窖穴115個及墓葬25座,是當時在陜南所發現的史前時期遺址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好、堆積層最厚、出土文物最豐富的一處遺址。1982年4月14日,在又一次發掘中,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骨雕人頭像,這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工最早的一個骨雕人頭像,也是一件極為珍貴的骨雕藝術品。2013年…[詳細]
楊官寨遺址
  楊官寨遺址位于高陵縣姬家鄉楊官寨村四組東側涇河左岸的一級階地上,海拔約498米。遺址北臨雷村,東接徐午村,南距涇河約1公里,面積80余萬平方米。涇渭兩大河流在遺址東約4公里處匯合形成涇渭三角洲。楊官寨遺址發掘區分為南北兩區,南區發掘面積約5615平方米,發現各類房址23座,仰韶時期灰坑496個、陶窯10個、甕棺葬8個。出土陶器5273件、石器353件、骨器303件、蚌器16件。發掘區的史前堆積主要是廟底溝文化遺存和半坡四期文化遺存。其中,最重要的收獲是在發掘區南端的斷崖上發現了成排分布的房址和陶窯,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窯洞式建筑群。遺址北區共發掘仰韶時期的各類房址26座、灰坑334座、陶窯16座…[詳細]
魚化寨遺址
  魚化寨遺址位于雁塔區魚化寨街道魚化寨村西北側,現存4萬多平方米,是一處內涵豐富、保存完好的仰韶文化聚落遺址。2003年,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對魚化寨遺址進行發掘,發掘面積1750多平方米,發掘出環壕2條、房址70座、灰坑窯穴170多個、墓葬58座,出土可復原的陶器100多件、各種生產工具和裝飾品400余件。據考古鉆探、發掘及整理結果分析,該遺址以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即仰韶文化早期為主,個別遺跡單位可晚至仰韶文化西王村類型,對研究關中地區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意義。2008年9月16日魚化寨遺址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南沙遺址
  南沙遺址位于華縣瓜坡鎮南沙村,1958年、1983年西安半坡博物館考古隊先后兩次在此發倔清理出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遺址,更是新石器時代至商代遺址,對研究商代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史料。橋上橋位于華縣赤水鎮西赤水河上,由上下兩層相互對應的橋拱和橋面組成,下橋建于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竣工于康熙六年(1667年),上橋建于清宣宗道光年間(1832)年,是一座保護完好的古代雙重石橋,同時也為我國橋梁建設提供了一定的科學研究價值。…[詳細]
碾子坡遺址
  碾子坡遺址碾子坡遺址,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咸陽城西148公里處長武縣冉店鄉碾子坡村,南距黑河約300米。先周文化遺址。1959年發現,遺址面積約16萬平方米。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曾在此地的8個不同地點進行了長達10年的考古發掘工作,共揭露居址面積500多平方米,清理古墓葬300余座,其中先周古墓達200多座,出土文物數千件,有鬲、豆、罐、盂和甕等。碾子坡遺址,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咸陽城西148公里處長武縣冉店鄉碾子坡村,南距黑河約300米。先周文化遺址。1959年發現,遺址面積約16萬平方米。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曾在此地的8個不同地點進行了長達10年的考古發掘工作,共揭露居址面…[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最新欧美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动漫 | 亚洲中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A理论片在线播放 | 日本天堂免费观看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