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2013年3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共計1943處,另有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并的項目共計47處。2013年5月3日正式對外公布。
舜王廟
  越中的著名勝跡舜王廟座落在紹興縣稽江鎮小舜江北岸的舜王山上,距紹興城區約43公里。在《史記》中有這么一句話:“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上虞是紹興的鄰縣,相傳虞舜曾在此處勞作游憩,因此這里與之相關的地名就有不少,如舜王山、小舜江等等。這樣,人們在這里建造一座舜王廟,以此來紀念這位古代的圣君,也就不足為奇了。舜王廟的始建年代已難于考定。南宋《嘉泰會稽志》載:“舜廟在縣東南一百里。”《述異志》云:“會稽山有虞舜巡狩臺,下有望陵祠。”可見早在六朝梁時,就有舜的陵祠了。現在的舜王廟是清代咸豐年間(1851年-1861年)重建,同治元年(1862年)重修的。舜王廟高踞山巔,前瞰舜江(今…[詳細]
馬上橋花廳
  年代:清朝地址: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湖溪鎮馬上橋村。它始建于清朝嘉慶二十五年(1820),落成于清朝道光十年(1830),道光十九年(1839)增建第四進后堂,。坐北朝南,共四進,由門樓、照壁、正廳和兩進后堂組成,左右為廂樓。正廳面闊三間,通面寬11.6米,通進深8.2米。九架前軒后雙步。明間抬梁式,次間穿斗式。硬山頂。扇形雀替飾花草、山水和樓閣。牛腿鏤空飾神仙故事。鼓形刻花柱礎。廂樓有前后貫通的長廊連接,且與主建筑相溝通。建筑用材不大,但雕梁畫棟,富裝飾性,系傳統民居與東陽木雕藝術結合的典型代表。花廳門樓院落12間,正廳院落16間2弄,中堂院落13間2弄,后堂院落9間。每個院落既相對獨立,又互…[詳細]
周宣靈王廟
  時代:清地址: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下營街18號該廟又稱“孝子廟”,始建于南宋,是為紀念孝子周雄而建。相傳周雄在母親去世時因為過于哀傷,哭泣而死。現存建筑是明代重建,清代重修,建筑面西向,由門廳、正殿和后殿組成。其通面寬19.1米,通進深43.70米。硬山頂。門廳后原有戲臺,現存藻井裝飾,其額枋上雕人物故事及鳳鳥。山墻嵌碑八通。正殿五開間,通面寬18.1米。通進深11.2米。檐柱用方形石柱,柱礎菱形。梁柱粗大,木雕精美,工藝講究。1997年8月29日,列入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北二藍氏宗祠
  時代;清地址: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航埠鎮北二村,該祠是浙江省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畬族宗祠。宗祠建于明崇禎年間(1628年),面積650平方米,建筑工藝精湛,布局合理。清嘉慶14年重修后廳,咸豐7年重修。1998年被立為省級文保單位。2006年作整體維修。建筑為磚木三開間三進二天井結構。沿中軸線由南至北依次為門樓、前廳、天井及兩廂正廳,天井和兩廂、后樓。建筑做工精細,門樓步廊設卷棚,為三重檐歇山頂,前廳明間設戲臺,次間為二層廊樓,戲臺頂施藻井,為歇山頂建筑。中廳明間為四柱拾梁式,次間為五柱穿斗,前設卷棚,后為雙步架,中廳上掛有“種玉堂”文匾一牌。后廳設太公堂,抬梁式屋架。整座建筑用料粗大,雕梁畫棟,…[詳細]
三門源葉氏民居
  年代:清地址: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石佛鄉三門源村該民居晚清時期建筑精品之代表,清朝道光年二十六年(1846)村人葉鶴天中恩貢后興建,坐東朝西,依山而建。原有主體建筑五幢,現存三座,門額題字分別為“芝蘭入座、”“荊花永茂”、“環堵生春”,伴有庭院、花園、池塘等,占地4500平方米。葉氏建筑群布局嚴謹,造型精致,氣勢宏大,組合巧妙,保持了清代中晚期江南民居典型風格。廳內的楹柱、棟梁粗壯,梁架結構獨特。藻井、梁柱、走馬樓及窗欞等無不精雕細刻描金彩。因采用天井調節信宅排水排氣、改善室內采光,雖然墻高樓深,但空氣流通暢,舒適明亮。其中“芝蘭入座”最為精巧,布局為三進兩面三刀明堂,是民居中的杰作。藝術磚雕是…[詳細]
西洋殿
  西洋殿又名“松源殿”、“吳判府殿”,座落于五大堡鄉西洋村松源溪畔,系古代菇民為紀念香菇鼻祖吳三公而建的紀念性建筑。始建于宋咸淳元年(1265年),幾經變遷,于清光緒元年(1875年)慶元、龍泉、景寧三縣菇民集資重建。1997年公布為浙江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西洋殿依山傍水,座北朝南,建筑平面呈縱長方形,進深32米,面闊19.4米,占地在952.35平方米。該殿為四合寺觀式建筑,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有照墻、山門、前廳、戲臺、中臺、正殿等,在正殿前分列左右廂房,廂房中心間為鐘鼓樓,與正殿相對是倒座。正殿中底置吳三公像。殿外東側有一古井,為“運木古井”,相傳建廟用的木材以是從井里涌出,傳說頗似杭州…[詳細]
普陀山普濟寺
  普濟寺又名“前寺”,位于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其前身是有名的“不肯去觀音院”。唐大中年間(847-859年),日僧慧鍔在五臺山請得一尊觀音像歸國,遇狂風險浪阻隔,且有鐵蓮花圍船,無法航行,只得上岸,與山民張氏在潮陰洞建此院供奉觀音。梁貞明年間(915-920年),由“不肯去觀音院”擴大為寺。宋朝先后改名為“五臺圓光寺”與“寶陀觀音寺”,香光始盛。宋嘉定七年(1214年),皇帝御書“圓通寶殿”匾額,定為專供觀音之寺院。明洪武十九年(1421年)實行海禁,朱元璋命湯和進山燒殿毀佛;直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才迎佛回山,重建寺院。明孝宗嘉慶年間(1522-1566年),普陀山寺…[詳細]
泰順土樓
  時代;清至民國地址: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羅陽鎮上交垟村。土樓建筑面東向,方形兩層建筑,占地面積625平方米。外圍土墻,用條石砌基,黃土夯筑。內部木構建筑兩層,兩坡頂,平面呈“口”字形布置,之間設天井;東西面闊五間,南北面闊四間。樓外周圈設壕,作防御用。上交垟土樓為曾氏家族于清晚期所建,曾氏從福建泉州一帶遷來,帶來此建筑形式。上交垟土樓現保存完整,于2005年3月16日列入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黃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
  時代:唐至民國地址: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黃山游覽磴道,初始于唐代,形成于明清,發展于民國,完善于當代。以天海為中心,分為東、西、南、北四條主干道,輔以支道連接,形成貫通各景區景點的盤道網絡。目前,全山磴道總長約85公里,有石階6.3萬余級。歷代鋪筑磴道的同時,還在沿線相應修建了一批時代特色鮮明,且與自然風光互為輝映的樓臺、亭橋等景觀設施,折射出黃山景觀建筑尊重自然的營構理念和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黃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是人類探勝娛游、開發利用自然的智慧創造,是儒、釋、道、民俗等多元文化在黃山交融的結果,其修筑的歷程即是一部黃山建設發展的歷史,不僅在黃山歷史產生過重要影響,對于當今黃山旅游經濟與文化發…[詳細]
黃金塔
  巍峨千年的黃金塔黃金塔座落于無為縣城東北5公里的鳳凰山上,西河之畔,為一座仿木樓閣式磚塔,平面六邊形,面闊3·4米,塔高35米,共9層,層層仿木斗拱,鴛鴦交手,結構牢固,逐層內收,造型挺拔,歷經千年,巍然屹立。塔內設折式臺階,可盤旋而上,每層均設有不同方向的塔門,以便人們極目遠望。根據文獻記載和古建筑學家的勘察必定,黃金塔建于宋咸平元即公元988年,為我省現存年代最早的古塔建筑,北寧早期,無為縣境內佛教興盛,僧侶眾多,遂在汰水邊(現西河)辟地建成寺,稱南汰寺,后又在寺中建塔,即黃金塔,形成規模宏大的佛教建筑群,但由于時代變遷,戰爭毀壞,南沐寺與黃金塔也迭經-,從興到衰,后只剩下一個古塔,據文獻…[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字字幕码一二三区在线 | 欧美成αⅴ人在线观看 | 香蕉精品高清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亚洲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 中文日韩欧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