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2013年3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共計1943處,另有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并的項目共計47處。2013年5月3日正式對外公布。
南城村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商、漢南城村遺址,位于河北省邯鄲市磁縣南城鄉南城村西北,北為古澗河,整個遺址位于古澗河主河道南岸臺地上,為新石器時代至商、漢時期重要的遺跡。2002年夏調查發現,2003年秋冬復查,2004年秋試掘。是南水北調工程重點文物考古項目之一。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對磁縣南城村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和勘探發掘。勘探面積27萬平方米,發掘面積6480平方米,清理各類遺跡358處,其中灰坑204座、房址8座、灰溝21條、井5,座、窯址2座、墓葬111座、燒土遺跡2處,編號成型文物669件。重要發現為先商墓葬…[詳細]
澗溝遺址
  澗溝遺址位于河北邯鄲縣澗溝村,遺址為沁河環繞,與百家村、齊村隔河相望,面積1萬余平方米。1957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對遺址北部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200平方米,發現龍山時代和商文化遺存。龍山時代文化遺存被商代文化層疊壓,遺跡有灰坑、陶窯等。陶器以泥質灰陶最多,夾砂灰陶次之,泥質陶以磨光陶為主,另有泥質紅褐陶。紋飾最多是磨光或素面,籃紋、方格紋較多。器類有鬲、罐、盆、壺、器蓋等;商代文化層發現窯址2座,發現陶、石、骨器。陶器以泥質灰陶最多,夾砂灰陶次之,紋飾有粗繩紋等,器類可辨者有罐、盆、鬲等。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補要村遺址
  補要村遺址位于臨城縣東部臨城鎮補要村與村東南鎮樓公路南北兩側的農田中。公路切割遺址形成了3-5米的斷崖。遺址位于路南的部分東至補要村內土路,西界以村中生產橋為界,南端至村南小河,東西長約250米,南北寬約90米。位于南水北調干渠內面積約8000平方米。路北遺址南北直線距離超過200米,東西約250米,南水北調干渠內面積約28000平方米。其中遺址堆積較豐富的部分位于路北東南側,大部分位于干渠渠道內。經初步調查勘探,遺址面積約6萬余平方米,文化堆積厚0.5米至3.2米。經過發掘與整理,發現各個時期的灰坑300余座,墓葬37座,房屋4座,灰溝19條,窯址5座,地面青銅冶鑄基址1處。經初步整理,已復…[詳細]
頂子城遺址
  時代:夏商周頂子城遺址位于平泉縣茅蘭溝鄉燒鍋營子村東約1500米的陡峭山頂上。遺址呈不規則圓形,周長約315米,面積約150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5米,遺址中現存數段用石頭壘砌的石墻,殘基,經觀察遺址有內圍墻和外圍墻之分,間距約為40米。壘砌用石料大小不一,均為當地青灰石板、石條,墻基寬窄不等。1993年7月15日,頂子城遺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龜地遺址
  時代:夏至周龜地遺址位于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火石營鎮后劉城子村,為夏朝至周朝的歷史文化遺存,1990年4月發現,因臺地形似烏龜向河中飲水而定名。臺地高6米,面積約5000平方米。2004年10~11月進行發掘,發現房址、墓葬、灰坑等遺跡及石器、玉器、骨器、蚌器、鐵器、銅器、金器、陶器等文物。以陶器為主,器形有鬲、甗、鼎、尊、甕、豆、盆、罐等。金器為墓葬中的一對金耳環。骨器中的卜骨考古價值較高,在省內少見。根據遺物特征分析,屬商代晚期。2008年11月被河北省政府公布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北放水遺址
  時代:夏、東周、漢北放水遺址位于唐縣高昌鎮北放水村西,面積約11萬平方米,遺址保存完好,文化層堆積包含物豐富,有先商和商代遺物,而先商亦是保定南部地區首次發現。對于該類遺存,學界極為關注,稱之為“下岳各莊文化”,是區別于豫北冀南先商文化的一類遺存,對于探索商族起源、遷徙等具有重要價值。北放水遺址也曾遭盜墓賊惦記,由省文研所文物研究員徐海峰帶領的唐縣北放水遺址考古隊進駐工地時,曾和盜墓賊對峙長達一個多月。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要莊遺址
  時代:商至周要莊遺址,位于保定市滿城縣城東北十二華里要莊鄉要莊村,是商代至周代時期的歷史文化遺存,范圍包括要莊村西俗稱“南城”和“北城”的高地上及村東南俗稱“南馬圈”和“北馬圈”的高地等處。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長約700米。遺址四周斷層上約有3-4米文化層堆積,還有灰坑、灶坑、土堆及夯跡多處。遺址分為東西區,東區為南、北馬圈,西區為南、北城。1982年1月至1983年12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聯合保定地區文物管理所、滿城縣文化館,對這一帶進行了考古勘查和初次發掘。遺址地面和斷崖上散見大量遺留物,主要為陶器,其次為石器、骨角器、蚌殼、動物骨骼等。陶器以灰陶為主,器物用輪制或輪模合制,陶器紋飾以…[詳細]
伏羲臺遺址
  伏羲臺遺址位于鞏義市河洛鎮洛口村。坐落在黃河南岸,黃河與洛河交匯處東部的夾角地帶,高出河岸80米的臺地上。遺址于1984年發現,由于當地百姓稱此地為“伏羲臺”,據此命名為“伏羲臺遺址,據先秦典籍記載,黃帝、伏羲、堯、舜、禹等均在洛汭“修壇沉璧”,祭天祭川,遺址西北有傳說中的伏羲臺。1992年5月,經有關單位、專家認定此處為當時祭天場地。晉•王嘉:《拾遺記》卷一:“伏羲為上古,觀文于天,察理于地……是以圖書著其跡,河洛表其文。”清乾隆十年《鞏縣志》載,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曾在此敕建“羲圣祠”,元代曹鐸又在祠側建“河洛書院”。遺址由于黃河向南滾動,部分塌陷河內,臺地上地勢平坦…[詳細]
西張村西周遺址
  西張村西周遺址當地俗稱“霸王崗”。遺址東西長350米,南北寬310米,面積約10萬平方米。在進行科學調查、鉆探前,此處經常發現銅箭鏃、銅帶鉤等遺物,尤其是1978年和1982年發現的兩座墓葬(1號墓、2號墓)出土了刻銘青銅器、玉器、車馬器等重要遺物。1978年通過對遺址的鉆探以及從采集到的遺物分析,遺址本身內涵包括西周晚期至東周時期的文化層。1號、2號墓均位于遺址中部。隨葬品中以鑄有銘文的鼎、尊、卣、簋等青銅器最有價值。其銘文揭示了周初軝國的地理位置,證實了周初始封邢侯之國的地域,以及邢國與北戎的關系。2件臣諫簋,分別出自1、2號墓。兩器形制、大小、紋飾、銘文行款均同。應該是出自同一范模鑄造,…[詳細]
柏人城遺址
  柏人城在隆堯縣西部的雙碑鄉境內,是春秋時期的歷史名城,距今已有2600多年,是華北地區罕見的古城池之一。柏人城系夯土建筑,它北鄰抵水,三面環崗,依山傍水,形勢險要,向為歷代兵家所看重。城墻全長8017米,城廓面積約4平方公里。東城墻長2225米,西城墻長1451米,南城墻長1915米,北城墻長2426米,平均厚度為15.1米,最高處為9.15米。城墻夯土層為10厘米左右,每高60厘米鋪有一層橫木,橫木間距為30至60厘米不等,其作用相當于現代建筑用的鋼筋。此城原有9個城門,靠水的北面1門,南2門,東西各3門。城墻猶如山巒起伏,登臨氣勢磅薄的柏人古城坦,一覽平疇的大平原,煙村霧樹,如錦似畫,使人…[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中文字幕久久免费福利片 |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乱码 | 亚洲一级在线免费视频 | 在线a视频网站 | 日韩精品福利视频第一区 | 亚洲欧美另类视频小说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