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七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七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政府同意省文物局提出的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現予公布。
維新遺址
  維新遺址是位于江蘇省太倉市雙鳳鎮維新村的一處古文化遺址,面積6萬平方米。2003年維新村基建時在郟家屯土墩發現,之后太倉市政府收回土地,停止基建。經考古研究,岡身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形成,這是太倉首次發現石器時代的遺址,大大向前推進了太倉的人文歷史。2007年啟動了占地約1.5萬平方米的保護工程,并修建了建筑面積630平方米的遺址陳列館。良渚文化時期的土臺和紅燒土遺存是維新遺址的主要遺存,出土文物有陶器、骨器、石器等。在T1525探方的第七文化層發現的石箭鏃是當時的遠射武器,約公元前2500年,為冷凝巖制成,扁平柳葉狀,良渚文化遺存。在T2413探方的紅燒土堆積下層發現了幾何印紋灰陶罐,約公…[詳細]
黃泗浦遺址
  黃泗浦遺址位于楊舍鎮慶安村與塘橋鎮灘里村交界處。唐天寶十二年(753年),鑒真和尚在前五次東渡未果后,率眾弟子乘日本遣唐使歸舟,從黃泗浦出發開始第六次東渡,獲得成功。1963年,鑒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紀念委員會在黃泗浦豎立石質紀念經幢1座,以作永久紀念。1984年古黃泗浦遺址公布為沙洲縣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和2004年,張家港市政府在黃泗浦遺址先后修建鑒真紀念館、經幢亭、詩碑亭、東渡橋等設施。后在南京博物院主持下進行考古發掘,遺址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發掘面積982平方米,發現唐宋時期民居與寺院遺跡,出土各種文物1500余件。考古發掘顯示,黃泗浦遺址是江蘇乃至全國少見的隋唐時期古港口遺址,…[詳細]
二澗遺址
  二澗遺址位于連云港市錦屏山南麓,地屬連云港市海州區錦屏鎮崗咀村,面積約2400平方米。1958年發現,1959年和1960年江蘇省文物工作隊進行兩次發掘,發掘面積共336平方米。遺址文化堆積包含新石器時代青蓮崗文化、龍山文化遺存、岳石文化以及西漢時期文化遺存。青蓮崗文化墓葬7座。皆為單人仰身直肢葬,頭部多用紅陶缽覆蓋,頭向東或東南,隨葬品較少,陶器以紅陶為主,器形有平底缽,扁足或圓錐足鼎、三足陶釜及罐、壺、盆、盤、碗等,另有陶紡輪、彈丸、石斧、石錛、石刀、礪石、骨針、骨飾件等。龍山文化遺存發現有紅燒土面居住遺跡和灰坑,遺物主要有石錛、石斧、石鏃、骨鏃,以及白陶鬻、砂質灰陶鼎,鬼臉式足鼎、黑陶盆…[詳細]
朝陽遺址
  朝陽遺址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朝陽街道新縣居委會朝陽水庫西北側,面積約3200平方米。朝陽新石器遺址堆積較厚,遺物豐富。1976、1994年進行兩次發掘,其上層多見夾砂紅陶,器形多為鼎、盆、罐,紋飾多指甲紋、附加堆紋,鼎足多為圓柱形、扁鑿形。下層多見鳥頭形鼎足以及薄如蛋殼的黑陶,屬典型的龍山文化。另外,還有屬于大汶口文化的泥質紅陶殘片。朝陽遺址是江蘇省距海岸線最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對研究龍山文化的地理分布及連云港市海岸線的變遷有重要價值。1982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公布為江蘇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以小路為界,西至小澗,南到水專隊,北至臺地邊緣。…[詳細]
羅莊城遺址
  羅莊城遺址位于連云港市東海縣溫泉鎮羅莊村。遺址整體呈方形,南北距離420米,東西距離443米,面積約180000平方米。遺址東、南、北、三面城垣基本消失,但東北、東南、西南三隅明顯高起(最高處海拔51米,與周邊農田落差3米),疑是與城垣相連之高臺或角樓。遺址西部殘存城墻剖面呈梯形上收,基寬11米,內墻以35°緩坡延伸至城內。遺址東部因大量取土而形成陡坡,從坡底水溝里采集到陶罐、陶豆的殘片具有春秋時期的工藝特征,城內地表散布大量繩紋灰陶殘片,經初步判斷成器時間應為漢代。羅莊城遺址為研究春秋至漢代建筑及其工藝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2010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公布為江蘇…[詳細]
龍苴城遺址
  龍苴城遺址位于連云港市灌云縣龍苴鎮古城村。據《隆慶海州志》記載:“龍苴故壘在海州西南60里,有大小二壘,韓信下齊,項羽遣龍苴筑城于此,后因名龍苴”。此遺址占地面積約26.7公頃,其中主要建筑物的臺基約14.4公頃,高出地面約6米,呈正方形,邊長120米,周圍城垣清晰可見。龍苴古城遺址,對研究連云港地區漢魏六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有著重要價值。2010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公布為江蘇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四周城墻(河堤狀)墻基為零點,向外延伸15米。…[詳細]
磨臍墩遺址
  磨臍墩遺址位于金湖縣西部,屬金湖縣戴樓鎮官塘鄉小集村,中心地理坐標為N32º58′20.39″、E118º55′14.44″,海拔高度為16米。遺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300米,東西寬150米,文化層普遍深度為3米。遺址延續時間較長,文化內涵豐富。地表散見大量遺物,種類有紅陶罐、灰陶鼎、灰陶缽、夾砂陶鬲、磨制石器、紅燒土塊等。相傳,金湖遠古是一片海洋,磨臍墩就是海岸邊。那里有古老傳說。相傳磨臍墩是住著大戶有錢人家,也說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附近農戶有什么紅白喜事,都到哪里借酒器碗筷一類的東西。那里有一“轉磨”,周而復始,永不停止,說磨的大麥。有一過路人隨手抓了一把麥粒帶回家。一…[詳細]
宋墩遺址
  宋墩遺址位于金南鎮宋墩村三聯組,1986年--物專家多方考證,認定是西周早期遺址。該遺址為橢圓形土墩,東西87米,南北95米,高近6.5米,面積8200多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地表常見泥質紅陶、灰陶及黑皮陶片,可辨器形有鬲、罐、碗等。宋墩遺址是我縣丘陵片遺存的西周較大遺址,對研究當地的西周文化歷史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為了加強該遺址保護,1989年1月就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4月列為淮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并于6月立碑保護。2011年12月被省政府批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甘羅城遺址
  甘羅城遺址在今江蘇淮陰縣西南碼頭鎮北約里許。《輿地紀勝》卷39楚州:甘羅城“在淮陰縣北一里。俗傳以為秦甘羅所筑。雨后常于土中得小錢,狀如鐘,有篆文,不可識,號甘羅錢。或云,寶應有甘羅廟,蓋甘羅葬于此”。舊嘗移清河縣治此。清為運口重地,設山清河務同知及清河縣丞駐此。傳為秦甘羅所筑。在今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碼頭鎮東北。元泰定元年(1324年)移清河縣治此。清時為運河重地,設山清河同知及清河縣丞駐此。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韓信城遺址
  淮陰侯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為戰術家韓信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0、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清江浦城南,從貫穿淮安市區南北主干道淮海路南端,過大運河橋,向西不遠,有韓信城。筑于公元前202年,遺址至今猶存。南面及東、西兩面高阜隆起,似可見出兩千年前城池的規模。《太平寰宇記》云:“信本此縣人,其冢宅處所并存,后受封為侯,因筑此城。”韓信城略東有土堆高丈余,據傳曾是韓信的點將臺。在韓…[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五月天AV在线资源网 | 日本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字幕 | 亚洲欧美精品专区极品 | 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观看 | 日韩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