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七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七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東石寨
  東石寨年代:清座落地點:晉江市東石鎮白沙村簡介:東石寨,為清初鄭成功整軍練武之所。依山臨海,平面呈長方形,現存石砌寨墻長30多米;兩個寨門為清康熙十六年(1677)建,東“得勝門”,西“鎮海門”;寨內有鄭成功操練水師的水操臺,占地面積1300多平方米。附屬文物白沙城遺址,位于東石寨對面,由“國姓城”和“虎耳港”組成。順治十二年(1655),鄭軍與清兵在此激戰。現尚存白沙城殘墻、國姓井和飲馬槽,并屢有刀、戟、炮等兵器出土。保護范圍:東石寨:寨東面向外延伸25米,西面向外延伸20米,南門向外延伸10米,北面向外延伸40米;白沙城遺址:東至白沙村,西、南、北各至海。…[詳細]
凌云葉氏家廟
  凌云葉氏家廟年代:清座落地點:南安市眉山鄉高田村簡介:由凌云葉氏始祖葉迅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始建,歷代修葺,現保持清代中葉風貌。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880平方米。兩進懸山式屋頂,燕尾形屋脊,廳堂面闊五間,進深八柱,15檁帶前廊,抬梁式木構架。保護范圍:東至孝子祠巷溝,西至路邊擋土墻,北至臥牛山下擋土墻,南至埕前村路。2009年,凌云葉氏家廟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大演洪氏民居
  大演洪氏民居年代:清座落地點:南安市蓬華鎮大演村簡介:清嘉慶(1796~1820)至道光(1821~1850)年間,由海外謀生的洪氏族人先后回鄉建造。建筑多為二進或三進,五開間,帶單邊或雙邊護厝布局,懸山或硬山式屋頂,抬梁或穿斗式木構梁,燕尾形屋脊。宅第中以“瑞義堂”、“鰲騰堂”、“福林堂”最具特色,建筑規模大,內外裝飾富麗堂皇。保護范圍:瑞義堂:東、西兩面各至巷溝,南至埕前園地,北至圍墻;鰲騰堂:東距厝18米,西至巷溝,南至巷溝,北至埕前圍墻;福林堂:東、西各至圍墻,南至鰲山下,北至圍墻;一世祠:東至埕前農田,西至大石后,南、北各距祠5米;二世祠:東至埕前圍墻,西、南、北三面至巷溝。2009…[詳細]
石獅城隍廟
  石獅城隍廟石獅城隍廟相傳始建于明朝萬歷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二年)。清朝康熙乾隆及光緒年間,均有修葺和擴建。民國十二年,石獅地方官紳、巨商及華僑捐款擴建,成為現在的規模。據傳石獅城隍公威靈顯赫,民間有何無法解決的難題,只要請城隍公去坐鎮,都能獲得圓滿的結果。如每年初四,石獅城隍為善信指點迷津、逢兇化吉,讓石獅人平安,生意興隆。給石獅帶來了一片繁榮的景象。石獅城隍的影響力不但啟遍及閩南,而且遠至臺灣和水南亞。臺南、高雄、新化、臺中的善信幾乎每年都組團來。石獅祖廟參觀、謁祖。石獅城隍廟成為展現石獅僑鄉精神風貌的一扇窗口,也成為促進石獅與臺、港、澳地區及東南亞友好交流的一座橋梁。…[詳細]
黃石文廟
  黃石文廟位于荔城區黃石鎮黃石村中心小學內,唐朝為紅泉宮,祀首創南洋水利的唐代福建觀察使裴次元。宋代理學家、名儒林光朝于此講學,稱紅泉書院,世稱“紅泉學派”。明代改為水南書院,后因倭亂被毀,清朝康熙年間重建。文廟坐北向南,按照孔廟規制建設,規模宏大。由大門、宿舍、泮水橋、兩廡、大成殿組成。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建筑面積264平方米,重檐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斗拱為平身科用二攢,使用插拱,斗底用假皿板。前檐廊下保存清初的浮雕盤龍石柱一對。殿前鋪設石板丹墀,占地68平方米,丹墀前為泮池,池上架設二墩三孔石拱橋,占地108平方米,保存完整。池前原有照壁、正學門,現已毀。廟內尚存兩塊高1.7米,寬0…[詳細]
西坪土樓
  西坪土樓年代:清座落地點:安溪縣西坪鎮赤石村、平原村簡介:包括聚斯樓和映寶樓。聚斯樓,生土夯筑,明末始建,建筑保持清中期風格。坐北朝南,占地面積9048平方米,外墻為巨形溪卵石堆砌,內為回形三層建筑,由主體建筑、“虎牙”、池亭(丹池)、蜈蚣須護翼組成,通高10.2米,長31.4米,寬31.2米,墻基厚2.2米。映寶樓,生土夯筑,墻基厚2.3米。二層,計72間。院中有亭,正門石拱,上鐫“映寶樓 雍正庚戌秋吉日立”;正大門前是半畝方塘,立夾桿石兩對。保護范圍:聚斯樓:東至土樓外茶園35米,至西35米,至南150米,北至后溝公路;映寶樓:墻基向東、西、北各延伸50米2009年,西坪土樓被福建省人民政…[詳細]
新坂堂
  新坂堂年代:清座落地點:永春縣桃城鎮洋上村簡介:余光中舊居。清代始建,由門庭、正門、正廳、東西護厝組成。有廳堂、房間40間,穿斗式木構架,單檐歇山頂。正立面以紅磚裝飾,門斗以花崗巖、輝綠巖鑲嵌,屋面鋪以灰瓦,正脊堆塑有動物、人物、卷草、花卉圖案等。木梁枋、雀替、窗戶飾有鎦金浮雕。保護范圍:建筑四周向外延伸20米。2009年,新坂堂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湄洲麟山宮
  麟山宮位于湄洲鎮下山村宮兜自然村麟山路185號。又稱下山宮,始建明洪武七年(1274年),清道光二年重修(1822)。坐東北朝西南,通面闊27米,通進深34.4米,面積523平方米,為二進廊院式建筑,沿中軸線依次為埕、前殿、正殿,次軸線依次為埕、前偏殿、前天井、后偏殿、后天井、宮房。前殿重檐歇山頂,內施藻井,面闊三間;正殿懸山頂,面闊三間,進深四柱,明間抬梁減中柱結構。宮內懸掛一方道光五年福建汀漳龍道攝理臺灣府事方傳燧書“圣跡益彰”匾額,是閩臺交流的重要佐證。麟山宮2009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文峰宮三代祠
  文峰宮三代祠位于荔城區鎮海街道辦事處文獻居委會步行街中間,元代將宋代白湖順濟廟遷移今址,稱文峰天后宮或文峰宮。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府宮兆麟在天后宮大殿右側建“天后三代祠”。1940年又在三代祠右建一座三層的升天樓。祠占地面積200平方米,坐東向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穿斗式木構架,懸山頂。升天樓坐北向南,穿斗式木構架,歇山頂。祠中保存宋代木雕媽祖像1尊,元代石柱和清嘉慶年間(1796~1820)石碑2通。為莆田市媽祖祭典的重要場所,影響深遠,也是福建省重要涉臺文物。文峰宮三代祠2009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涵江江氏民居
  涵江江氏民居位于萩蘆鎮梅陽村新厝自然村。為清監察御史江春霖(1855-1918)之故居。始建于清嘉慶年間(1796-1820),咸豐年間(1851-1861)及光緒二十一年(1895)兩次擴建。坐東南朝西北,通面闊75.5米,通進深56.47米,占地面積4400多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積3500多平方米,為二進合院式建筑,中軸線上依次為外埕、內埕、前廳、天井、正廳、后院、后廳(述志堂)。中軸線兩旁依次均為主房、小廳、耳房、小巷、護厝、天井、小巷、重護厝、天井、小巷、又重護厝,共146間房,19個天井,俗稱“百廿間大厝”。整座建筑群排列緊湊,土木結構,內部空間較小,風格簡約。涵江江氏民居2009年公…[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少妇饥渴 | 一本久久国产视频 |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 真人国产作爱免费视频 | 最新手机AV在线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