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郊壇下和老虎洞窯址
  郊壇下和老虎洞窯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玉皇山南的烏龜山西麓,郊壇下窯址發現于20世紀20年代。1956年,浙江省文管會曾在遺址南部進行首次局部發掘,清理龍窯窯爐一座,并發掘了窯旁的部分瓷片堆積。1985年10月到1986年1月,臨安城考古隊對窯址進行正式發掘。1988年冬,因建設南宋官窯博物館又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共1400余平方米,共發現窯爐一座,作坊遺址一處,其中作坊遺址包括房基三座、練泥池一個、轆轤坑兩個、釉料缸兩個、堆料坑一個,素燒爐一座,以及素燒坯堆、排水溝、道路等遺跡。出土瓷片三萬余片,窯具數千件。老虎洞窯遺址位于杭州市鳳凰山北麓,南距南宋皇城北城墻不足百米,西南距郊壇下窯遺址約2…[詳細]
永豐庫遺址
  元永豐庫遺址位于寧波市中山西路北側唐宋子城遺址內。前身為南宋“常平倉”。是元代寧波的衙署倉儲區遺址。南宋慶元元年(1195),改明州為慶元府,并于子城內設“常平”倉”,“以藉米麥”。元時改為“永豐庫”。“差設官攢,收納各名項斷設贓罰鈔及諸色課程,每季解省。”(《元至正續志》)明洪武三年(1370)更名“宏濟庫”。“出納庫四座,以‘文行忠信’字為號,今廢。”(《成化寧波郡志》)2001年9月和2002年3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兩次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永豐庫遺址規模較大,南北長120米,東西寬80米,總建筑面積9600平方米。遺址以兩處單體建筑基址為核心,并有與之相關的磚砌甬道、庭院、排水明溝…[詳細]
人字洞遺址
  人字洞遺址位于安徽省繁昌縣境內的古人類遺址人字洞,至今出土了300多件石骨制品,還原了歐亞大陸上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活動的冰山一角。人字洞海拔高度100米,是一處發育在三疊紀巖層中經水溶蝕形成的洞穴,是早期人類較為理想的生息場所。洞穴堆積厚度約30米,寬8至12米,由于洞穴自然剖面呈人字形,故稱人字洞,自上而下分為8層。人字洞遺址發現于1998年5月,經過多年的挖掘,考古學家在人字洞發現了7000多件更新世早期的哺乳動物化石標本,其中包括大量的大型靈長類的豐富多樣的脊椎動物化石;尤其是發現了動物群中還有真馬的存在,十分珍貴。此外,在已出土的石骨器制品中,有10多件骨制品有加工痕跡,上面的打擊…[詳細]
臨渙城址
  臨渙古城建于漢代,早在秦漢時臨渙鎮已成為集市,隋唐時期成為貿易中心,店鋪和商販分布在城內長達數里、縱橫交錯的8條街上,成為蘇、豫、皖貿易交往的重要商埠。臨渙現存有文昌宮、城隍廟、蹇叔墓、傳統老街、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等景點。南臨澮河,北、東、西3面是平原。古城平面呈方形,東西長1409米,南北寬約1400米,周長5606米,總面積195萬平方米,是安徽省目前已知占地規模最大的先秦古城址。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使用了“臨渙古城遺址”名稱,認為是漢-元代。酈道元《水經注》“淮水”記載:“漢(渙)水又東南逕費亭南-渙水又東逕铚縣故城南,昔吳廣之起兵也,使葛嬰下之-渙…[詳細]
北苑御焙遺址
  北苑御焙遺址位于福建省建甌市市區東北15公里東峰鎮今鳳山茶場內。自1985年以來發現了五十多個遺跡點。北苑御焙茶起源于五代十國時期的閩王龍啟元年(933年),持續上貢時間長達458年。歷史上有“北苑貢茶名冠天下”之譽。北苑是宋元時期著名的宮廷茶園,中國古代茶都。《建甌縣志》載:閩龍啟元年鳳凰山茶園列為皇家御茶園,因該園地處閩都北部,故稱“北苑”。由宋至元明,歷代朝廷都在北苑設有漕司行衙,重臣丁渭、蔡襄等曾在此督造貢茶。所產北苑“龍團鳳餅”、“密云龍”等貢品精妙絕倫,素有“天下之茶建為最,建之北苑又為最”之美譽。北苑遺址的發現,為研究我國古代茶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證。2006年北苑御焙遺址作為宋代的…[詳細]
磁灶窯址
  磁灶窯址位于福建省泉州之南的古鎮晉江市磁灶鎮。窯址是宋元時期泉州重要的陶瓷外銷窯口。窯址多分布于梅溪兩岸,其中南朝窯址1處,唐、五代窯址6處,宋、元窯址12處。主要有土尾庵窯、蜘蛛山窯和童子山一窯、二窯,為宋元時期重要的外銷陶瓷窯口。土尾庵窯位于磁灶鎮嶺畔村北的土尾庵,長60米,寬50米,堆積層厚約3.5米。蜂蛛山窯在土尾庵窯之南,相距約100米,長50米,寬40米,堆積層厚4.6米。童子山一窯、二窯在土尾庵窯對面的梅溪北岸童子山,長260米,寬140米,堆積層厚1.3米。主要產品有碗、盞、匙、杯、盤、盒、軍持、甕、瓶、花插、碟及建材等。釉色有黃、綠、青、青黃、青綠、青灰、黑和醬色等。裝飾技法…[詳細]
德濟門遺址
  德濟門遺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門天后宮正對面。泉州天后宮前德濟門外的聚寶街、萬壽路富美碼頭是泉州宋元時期進出口貨物的集散地。據記載,11世紀時鎮南門內外“異貨禁物堆積如山”。13世紀(南宋)時太守游九功拓地增筑翼城,“沿江為蔽,以石成之”,城內外商業繁榮,有“畫坊八十”、“生齒無慮五十萬”。13世紀城門附近更加繁榮,時人稱贊“四海舶商諸蕃琛貢,皆于是乎集”。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監郡偰玉立拓南羅城,把原城墻圍長20里擴為30里,改鎮南門為德濟門。14世紀(明洪武年間),德濟門城墻加厚增高,建筑月城,其后屢有重修,至民國37年(1948年)毀損。遺址面積2000平方米,由德濟門城門、城墻、門道…[詳細]
南勝窯址
  南勝窯址位于福建省平和縣南勝鎮、五寨鄉。窯址主要集中在平和南勝、五寨兩鄉鎮,因五寨原屬南勝,故稱“南勝窯”。南勝窯的產品以青花盤為代表,也生產碗、碟、瓶、杯、爐、罐等。紋飾多繪水草、魚藻、飛禽、走獸、花卉之類,有的器物上還題寫吉祥文字。60年代文物普查時,已在這一帶發現古窯址。此后,福建省博物館與平和縣博物館作過多次復查,發現窯址有:南勝鎮的花仔樓、田坑、歐寮;五寨鄉的洞口、虎仔山、后巷碗窯山、田中央、垅仔山、大垅、二垅、-坡、內窯、掃帚金等。采集的瓷器標本有:青花瓷、白瓷、青瓷、色釉瓷(醬釉、黃釉、藍釉等)、彩繪瓷(五彩、素三彩等)。2006年南勝窯址作為明清時期的古遺址,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詳細]
樊城堆遺址
  位于樟樹市區西南約24公里劉公廟鎮廟下村東側,雌溪上游。據清同治九年《清江縣志》記載:“樊城樊將軍舊宅”,因以得名。1975年,在距該遺址幾公里的橫塘村出土了著名的商代龍足虎耳青銅鼎后,樟樹市博物館考古人員在擴大調查范圍時發現了樊城堆遺址。后來,通過樟樹市博物館、江西省文物工作隊、廣東省中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師生先后三次發掘,出土文物豐富,遺址的時代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延續到商周時期。它的文化面貌,不但與樟樹市境內其他新石器時代遺址屬同一類型,與新余的拾年山、九江的神墩、永豐的尹家坪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也屬同一類型,并且與湖南東部的岱子坪、廣東北部的石峽等新石器時代遺址有許多相同之處。可見,它是一支…[詳細]
牛城遺址
  牛城遺址的發掘對江南考古研究有重要的作用,有望破解曾經改寫了中華民族遠古文明史的“青銅王國”遺留的謎底。南京牛城遺址:現為大洋洲鎮劉凌行政村所轄,屬于平原邊緣的丘陵地帶,遺址上有牛城村、黃葉塘村、劉凌村。學界人士也許都不會忘記那個讓世人矚目的新干大洋洲遺址,但是卻忽視了在新干的另外一個重要的遺址——新干牛城遺址。如果說兩者關系,應該說近乎姊妹。大洋洲遺址和牛城遺址都是在新干大洋洲鎮發現的,兩個遺址的直線距離在3-4公里之內,據專家鑒定都是商周時期的遺址,這樣的發現不是巧合,具有明顯的相似性,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是同一個文化下的兩個遺址。所以有媒體和專家稱“新干牛城遺址的發掘有望破解‘青銅王國之謎…[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性爱网址久久 | 中文字幕乱偷顶级在线 | 亚洲麻豆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 | 中文婷婷偷拍免费视频 | 在线一级视频欧美亚洲 | 五月亚洲国产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