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陵遺址
  金陵遺址位于房山區車場村至龍門口一帶的云峰山下,距市區48公里,云峰山又稱九龍山,因其有九條山脊如九龍奔騰而得名,金陵原在黑龍江省阿城縣,公元1153年建都燕京(北京)后,于1155年遷來太祖睿陵和太宗陵,在云峰山腳下,修建了北京地區第一個皇家陵園,1156年又遷來始祖等10個帝陵,后熙宗、世宗、章宗、睿宗、顯宗等也陸續葬于此地,金陵故此得名,陵區內還葬有皇子及重要大臣的“諸王兆域”,1985年,文物部門開始對金陵遺址調查和試發掘,已發現石雕、碑記、御路和建筑構件、遺址等大量寶貴文物。金陵遺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區大房山麓的金陵,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皇陵,也是北京地區年代最早的帝王陵。明天…[詳細]
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
  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全稱利瑪竇墓及明清以來外國傳教士墓地,位于北京市西城區車公莊大街。最初的利瑪竇墓,墓穴為長方形,坐北朝南。墓后建有西式拱頂六角亭,供奉十字架。墓前列有石供及明順天府尹王應麟撰書的石碑1通。整個墓地以磚墻圍繞,南門外有一石墁甬道,墓前立有石門牌坊1座,大書“欽賜”2字。故后人又稱為石門墓地。此后,由明及清的一些外國傳教士相繼葬于此墓地中。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運動中墓地遭破壞,一些附屬建筑也被損毀。后清政府重修墓地,并新建教堂,將77尊墓碑嵌在教堂的外墻上。“0”期間,利瑪竇墓與附近諸傳教士墓又被夷平,教堂被拆毀,利瑪竇等人的墓碑被埋入地下。1984年,墓地被修…[詳細]
袁崇煥祠和墓
  袁崇煥祠和墓位于崇文區東北部,東花寺斜街,原廣東義園舊址,其廟位于區東南部龍潭公園東湖畔。袁崇煥(1584-1630),是明末抗擊后金、保衛山海關和北京的著名將領,戰功卓著。后因崇禎帝聽信讒言,被冤殺。后人為紀念袁崇煥,先后修建了祠和廟。祠堂和墓碑約建于清代初期,俗稱佘家館,面南向,大門上原有后人題寫的“明代民族先烈袁崇煥墓”匾額。祠堂正房五間,前廊兩端及室內墻上嵌有李濟深撰《重修明督師袁崇煥祠墓碑》等石刻。屋檐下是葉恭綽敬題“明代粵先烈袁督師墓堂”匾額。祠堂后即為袁崇煥墓。原有墳丘,高約2米,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湖南巡撫吳榮光題寫的“明袁大將軍之墓”石碑及石拱桌。墓地周圍以磚砌…[詳細]
邢國墓地
  邢臺墓地位于河北省邢臺市西南。據史料記載,邢侯名姬苴,是周武王之弟周公旦的第四個兒子。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成王封周公旦四子姬苴為邢侯,建立邢國統轄邢地,公元前661年,強狄犯邢,侯遷都夷儀,外藉齊兵,內聚士氣,幾經爭戰大勝,為慶功建邢侯之臺。邢臺之稱,原源于此。1993年被發現,總面積100萬平方米,為西周時期邢國的墓地。一在葛莊邢國公家室墓區,一在南小汪遺址內。大型古墓分布在墓地中部,周圍分布有車馬坑和小型墓葬。葬式多為仰身直肢,亦有側身屈肢葬。隨葬品以陶器為主,由于早年盜擾嚴重,器物組合不甚清楚,以鬲、罐最為常見。此外發現幸存下來的有銅器、玉器、石器等;銅器有青銅鼎、戈、劍及青銅工具。玉器有…[詳細]
所藥村壁畫墓
  所藥村壁畫墓位于望都縣所藥村東,京廣鐵路西側。所藥村壁畫墓為東漢磚室墓。經發掘證實,是東漢浮陽侯孫程之墓。孫程,字稚鄉,東漢宦官,涿郡新城人,安帝時為中黃門,給事長樂宮。安帝死后,他與王康等18人謀立濟陰王。濟陰王即位,封孫程浮陽侯,食邑萬戶,旋拜騎都尉,陽嘉元年(公元132年)拜奉車都尉,是年卒,帝追車騎將軍印綬。此壁畫墓為多室磚券壁畫墓,座北朝南,由墓道、墓門、前室及北壁小龕等部分構成。墓道至后室及北壁小龕通長20.35米,中室及東西兩側室通寬14.74米。室與室相通處有短小的過道,室頂及壁畫均抹有1厘米厚的白灰,各室均用方磚鋪地二層,中部稍高。墓室的券全是多弧線連起的尖券,體現出我國古代…[詳細]
隆堯唐祖陵
  大唐帝陵位于隆堯縣正南6公里的魏家莊鎮王尹村北200米處的大唐西陵,為唐高祖李淵-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和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賜的“啟運陵”,二陵共塋,合稱“大唐帝陵”,簡稱唐陵或唐祖陵。唐高祖時始建。唐太宗貞觀廿年(647年),累遣使臣左驍衛府長史長孫尊師與邢州刺史李寬、趙州刺史杜敖等檢謁塋域,畫圖進上。唐玄宗于開元十三年(725年)派上柱國田再思、象城令宋文素等在陵東500米處建光業寺,為唐陵附屬建筑,陵、碑皆為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唐陵經歷了1300多年的滄桑之變,如今不僅封土已平,而且整個陵區由于長期用土,形成一片低于周圍1—2米的洼地。直到1984年,在地表下1.5米處發現大型磚墓室券形…[詳細]
張柔墓
  張柔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大冊營鎮崗頭村西。墓地地勢高峻,背依伏嶺,前繞沙河。為元·蔡國公張柔家族墓,占地168200平米,有翰林學士王盤撰寫的神道碑和蔡公張柔碑等。…[詳細]
怡賢親王墓
  怡賢親王墓位于保定市淶水縣以北12.5公里的石亭鎮東營房村西云溪水峪。墓主人就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該陵寢也叫十三爺墳。怡親王胤祥,生前謹慎忠誠,實心任事,勤奮奉職。雍正繼位后,加封允祥為總理事務大臣,后晉封為怡親王,先后總理戶部三庫,總理戶部等重任。雍正三年,他曾總理京畿水利,對于防治防治河患、開辟營田,成績頗多,而屢受恩賞。雍正八年,皇帝又來親書“忠敬誠直,勤慎謙明”匾額予以褒獎,當年又加封為首任軍機大臣,深受雍正的依賴和器重。允祥園寢南、西、北三面丘陵環抱,東西為平原,內有云溪水蜿蜒流過,稱為云溪水峪。園寢坐西朝東,占地面積約40萬平方米,全部建筑物30余座,神道竟長達3華里左…[詳細]
紀曉嵐墓
  紀曉嵐墓地位于河北省滄縣崔爾莊鎮北村村南約300米處。紀曉嵐,名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云,道號觀弈道人。清直隸河間府獻縣(今河北獻縣)人。紀曉嵐為清代官宦文人,滄縣景城紀氏后裔。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慶十年(1805)二月,其祖上在明朝從南京遷來。紀氏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以總纂《四庫全書》和撰著小說《閱微草堂筆記》聞名于世。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后謚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紀曉嵐雖為科舉人仕,可他不是紀氏家族中唯一做官的,更不是最早進入官場的,他家早已是河間望族,所以紀氏墓地也不僅此一處。…[詳細]
崔家河墓群
  崔家河墓群崔家河墓群(第六批國保)時代:周地址:夏縣埝掌鎮崔家河村東北部埝掌河與青龍河夾峽的丘陵之上墓區東接崔家河水庫,北接東下馮遺址,西接埝掌河,南接崔家河遺址。墓地面積12.5萬平方米。墓葬多為豎穴墓,隨葬品以銅鼎、豆、壺為主,還有銅編鐘、鑒、匜、罍、石罄、玉、骨圭和銅貝、石貝、骨貝、貝幣以及玉飾等。銅器紋飾為云雷紋、蟠螭紋等。根據墓葬結構和隨葬器物的形制,墓群時代為東周時期或偏早,墓群對研究東周早期的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三区 |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精品亚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专区 | 日韩精品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 日本乱偷中文字幕一区 | 亚洲欧美性综合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