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水河遺址
  塔水河遺址塔水河遺址(第六批國保)時代:舊石器時代地址:陵川縣奪火鄉塔水河村是一處巖洞型的巖棚遺址。遺址出土了人類頭蓋骨化石、哺乳動物化石、石制品、燒骨等,還發現有大量破碎骨片及灰燼層。石制品多為黑色燧石制成的各式刮削器、尖狀器、錐鉆等,尖狀器制作細致規整。動物化石有犀、馬、鹿、斑鹿、巖羊和綿羊等。據測定,遺址距今約2.6萬年。塔水河遺址文化內涵豐富,既有大量的石制品和動物化石,又有人類化石及灰燼層、燒骨,是一處重要的舊石器遺址。…[詳細]
上郭城址和邱家莊墓群
  上郭城址和邱家莊墓群上郭城址和邱家莊墓群(第六批國保)時代:周至漢地址:聞喜縣城南邱家莊與上郭村相連的鳴條崗丘嶺上上郭古城址位于上郭村,在村東10米處發現古城址的北墻,墻殘長500米,寬7—8米,高0.5—3.5米,夯層厚為7—15厘米。村南100米處有西墻暴露部分4—5米,殘高3米左右。上郭遺址南北長5000米,東西寬1500米,總面積750萬平方米。為春秋時期的古曲沃城址。上郭村向北的墓葬為西周、東周時期;遺址出土有青銅器、陶器、玉器等遺物。邱家莊墓地位于聞喜縣官莊鄉邱家莊村北100米戰國漢墓群,東西長2000米、南北寬500米,分布在村西、村北的丘嶺上。斷崖暴露大量的土坑豎穴和磚室墓。1…[詳細]
南村城址
  南村城址(第六批國保)時代:戰國至晉地址:方山縣城南南村城址始建于戰國,先后為戰國皋狼邑、西漢皋狼縣治所,十六國漢劉淵起兵反晉在此建都,稱左國城。城址平面呈不規則形狀,南北長約3.5千米,東西寬約2.5千米,總面積近900萬平方米。戰國的皋狼城位于中部,城址平面呈梯形。漢代的皋狼縣城和十六國時期的左國城系皋狼城內外套城,內城繼續沿用戰國皋狼城。外城城址平面呈喇叭型。為加強防守,在套城基礎上擴充城的東部——東城。南村城址獨特的布局,為研究戰國至晉的歷史以及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資料。…[詳細]
黃河棧道遺址
  黃河古棧道位于三門峽大壩下游北岸緊靠黃河的陡壁懸崖上,共有兩條。一條離河面較高,一條離河面較低,都是緊挨著石壁的沖擊處開鑿的。我國唐代以前多建都關中,為保證首都長安及西北戊軍的糧草供應,每年都要經黃河向關中送去大量的糧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黃河漕運。但作為黃河漕運必經之路的三門峽,水勢險惡,來往船只,十之有八要被河水吞沒。“鬼門幽幽深百篙,人門逼窄愈兩牢,舟人叫渡口流血,性命咫尺輕鴻毛”。從西漢開始,每年枯水季節,都要征調大批人力物力對這一段黃河進行疏通,并修鑿棧道。所謂棧道,就是在黃河兩岸的峭壁懸崖上鑿出一條狹窄的石路,路斷處鑿上一排深深的四方洞,塞上木樁搭成棧道,供船夫們在上面拉纖上溯。今…[詳細]
霍州窯址
  霍州窯址霍州窯址(第六批國保)時代:宋地址:霍州市西南陳村一帶現存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約1--3米。器型以碗、盤、碟、高足杯為主,以及洗、瓶、蓋罐、注子、缽、香爐等。裝飾手法有醬劃花、醬劃花加印花、刻花、印花等。裝飾圖案有松鶴、魚、鴨、卷草、花木、太湖石、龍以及文字等。霍州窯白瓷以粗瓷為主,細白瓷中的高足杯、折腰盤、碟較具特色,胎質粉白。燒造工藝上除開圈疊燒者外,外有墊砂、墊圈及支釘支燒,尤以五支釘支燒獨具特色。碗有黑釉及外黑內白兩種,碗的圈足根及碗內澀圈皆施化妝土。器物胎釉潔白,器里施滿釉,器外施釉不到底。胎體一般在口沿處較薄,底部較厚。疊燒與器外施釉不到底的作法,在元代也較為流…[詳細]
洪山窯址
  洪山窯址洪山窯址(第六批國保)時代:宋至清地址:介休市城東洪山鎮洪山、磨溝村一帶古代瓷窯。在山西介休洪山鎮,故名。也叫“介休窯”。創燒于宋初,歷金、元、明、清數代,燒瓷歷史達千年之久,為北方瓷窯所少見。宋代燒瓷品種較豐富,除白釉瓷外,還有黑釉和白釉釉下褐彩瓷等。裝飾技法有印花、劃花、剔花、釉下彩繪和鏤雕等。白釉印花大都受定窯影響,紋飾布局完整,線條清晰,但不講求均衡對稱。褐釉盤、碗、洗等器物也大量運用印花裝飾,盤洗器飾以嬰戲蕩船紋,為介休窯獨出。介休窯還受磁州窯影響,燒制白釉劃花、剔花、釉下黑彩劃花、釉下褐彩器和白釉釉下褐彩器等。另有一種白地紅花器,色彩異常美麗,為介休窯絕精之作。洪山窯歷史悠…[詳細]
阿善遺址
  阿善遺址是黃河流域最北端的一處新石器時代原始聚居遺址。位于包頭市東郊阿善溝門村東圪膝蓋溝兩側的臺地上。北依大青山,南臨黃河,圪膝蓋溝終年泉流不絕,“阿善”就是蒙古語甘泉的意思。阿善遺址是于1979年發現的,1980年和1981,包頭市文物管理所與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共同對遺址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在1070平方米范圍內;共發現新石器時代的房址24座、窖穴240個,出土了各類文物1600余件。還發現了圍繞原始村落砌筑的石砌圍墻2200米。1983年又發現了大型祭壇一處。其中部分實物保存于包頭市博物館內。阿善遺址出土的大量文物證實,包頭地區人類活動的歷史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詳細]
趙寶溝遺址
  趙寶溝文化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保存較好的趙寶溝文化類型的遺址有:敖漢旗新惠鎮東北25公里高家窩鋪鄉趙寶溝村北、興隆洼文化遺址西南500米的小山遺址、敖漢旗燒鍋地、南臺地等。趙寶溝文化與興隆洼文化前后銜接,其原型形成于興隆洼文化中晚期。趙寶溝遺址面積約9萬平方米。房址平面呈方形或正方形,也有呈梯形,皆為半地穴式建筑,成排分布。與興隆洼文化相比,趙寶溝文化的聚落規模明顯增大,但二者在社區布局方面有很強的共性,如房址均成排分布,面積有大小之分等。這些共性與地域相同、技術水平相近、文化之間具有直接性傳承關系等多種因素有關,但更主要的應歸結為相近的經濟模式。趙寶溝文化石器的主要特點是磨制器…[詳細]
紅山遺址群
  紅山遺址群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城東北3公里紅山北麓。為我國北方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存,距今約五千年。“紅山文化”由此得名。包括聚落古遺址和古墓葬等。出土新石器和青銅器時代陶器、石器、骨器。以細泥彩陶和石耜最重要,在北方農業發展史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與紅山區文化局、區文物管理所聯合對紅山史前遺址群進行考古調查,除實地考察了日本人1935年發掘的紅山后第一、二地點的保存現狀后,新發現了紅山文化中期聚落遺址、夏家店下層文化祭祀遺址、小型城址、夏家店上層文化墓地各一處,為全面認識紅山史前遺址群的重要學術價值提供了科學依據。新發現的紅山文化聚落遺址位于英金…[詳細]
夏家店遺址群
  遺址面積38000平方米,其中包括150座房址、150座窖穴,從院落整體布局來看,每個院子都有主房、配房、窖穴,可以看出當時的家庭組合方式,院與院之間有公用的界墻、小巷,可以看出當時家庭與家庭之間的關系,聚落中心位置有一處地勢高、建筑規格宏偉、房前還有一個小廣場的院落,可以看出這家主人地位比較高,說明當時已經有了明顯的等級區別,這一切都證明了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社會發展水平已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被俗稱為“大灰包”,有其特定的歷史含義,古人類在選擇住址時有一定的要求:向陽、周邊具備水源和能夠控制一定的耕種范圍,房子建好以后,生活中用火產生的灰燼就倒入房邊的灰坑或直接堆在房子周圍,時…[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一级中文字幕免费观看 | 最新中文国产一区二区 | 日本一区动图视频 | 久久精品免费视频222 |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 | 色狠狠久久Av五月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