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兩城鎮遺址
  兩城鎮遺址位于東港區兩城鎮,是第一個龍山文化的典型遺址,1934年發現,1936年發掘。據牛津大學《世界史便覽》記載:“公元前3500年—前2000年的兩城鎮為亞洲最早的城市”。發現龍山文化和周、漢時期遺址400多個,出土各類文物標本3000余件。出土的陶器以黑陶為主,胎薄質堅的蛋殼陶水平最高,造型優美,附加堆紋。兩城鎮遺址發現成人墓和兒童墓50多座,隨葬品主要是陶器。其中一座墓隨葬品豐富,有琢磨精致的玉鉞、綠松石頭飾和蛋殼陶杯等。遺址0土的陶器反映出當時快輪制陶技術已相當發達,尤其是薄如蛋殼的黑陶杯工藝高超,代表了中國史前制陶業的最高水平。石器磨制精致。玉器除鉞外,還有圭和刀等。一件扁平長條…[詳細]
堯王城遺址
  “堯王城遺址”位于日照市嵐山區高興鎮南辛莊子和安家堯王村周圍,距日照城17公里,東距黃海5公里,是一處以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為主,地表還有商、周、漢代遺存的遺址。1977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東西長約630米,南北長約825米,總面積約為52萬平方米。文化堆積約2—3.5米。遺址中心部分高出周圍地面4—5米,自古至今一直被稱為“堯王城”。該遺址發現于1954年,1978—1979年,因修路,文物工作者對該遺址的東沿進行了小部分搶救性發掘,揭露面積約300平方米,出土器物近200件。1992—1993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中國社會科…[詳細]
東海峪遺址
  東海峪遺址位于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石臼所東南海峪村西北。遺址總面積8萬平方米,其東北部高出周圍地平面2.2米,當地稱為“鏊子頂”。1960年被發現,1973年以來曾進行過三次考古發掘。全國僅有的兩件完整的蛋殼黑陶鏤孔高柄杯均出土于東海峪遺址,位居1992年中國文物精華展中200件文物珍品之一。該陶器高26.5厘米,囂壁薄處僅有0.2—0.3毫米,每件重量僅22克,造型規整,質地細密,厚薄均勻,色澤光亮漆黑,代表了龍山文化制陶藝術的最高水平。此外,遺址還出土磨制石器等文物。東海峪遺址下層出土的陶器如黑陶高柄杯、細頸袋足、夾砂鼓腹罐以及鼎、壺、觶等,都具有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特征。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并經校…[詳細]
后李遺址
  后李遺址位于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鎮后李官莊村西北約500米處的淄河東岸二級臺地上,西北距臨淄齊國故城約2.5公里,西南距辛店約12公里。后李文化也因臨淄后李遺址而得名,后李文化遺址距今約8500~7500年,是山東地區目前已知較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后李文化主要分布在濟南、鄒平、章丘、淄博、濰坊一帶,居民已過著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定居生活。器物類型簡單,圜底器較多。1965年,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在學生調查實習中發現遺址,并對其進行了小規模試掘。1988年至于1990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發掘。共開探方179個,揭露面積約6500平方米。通過發掘發現,遺址的文化堆…[詳細]
三里河遺址
  三里河遺址位于山東省膠州市南關街道辦事處北三里河村神仙溝西。遺址面積約為5萬平方米。60年代初,山東大學歷史系劉敦愿從一件題有高風翰詩序,畫有插蓮花三足陶器的繪畫條幅中發現線索,按圖索驥,找到這處古遺址。1974年秋和1975年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對遺址進行兩次考古發掘,共出土文物2000余件。遺址的地層堆集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屬龍山文化層,下層為大汶口文化層,經兩次發掘,出土文物達2000余件,是一處內涵極為豐富的古遺址。出土文物中最珍貴的是蛋殼黑陶,經修復完整的有25件,其中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黑陶高柄杯,高20厘米,重量只有39克,口沿部分厚度僅有0.3毫米,在制陶史…[詳細]
傅家遺址
  東營傅家遺址位于廣饒縣城南1.5公里處,傅家村就坐落于遺址的中部。從遺址向東約200米是東辛公路,濰高公路從遺址中部東西穿過。遺址中部高,四周低,俗稱“傅家頂蓋子”或稱“摩天嶺”,是目前魯北地區發現的最有代表性的大汶口文化遺址。該遺址平面為橢圓形,東西長750米,南北寬500米,總面積37萬平方米,中心部分18萬平方米。遺址文化堆積層厚約1-3米,內涵豐富。自1985年至1996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縣博物館的配合下,曾先后2次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清理,共揭露面積707平方米,發現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墓葬508座,灰坑214個,水井4眼,出土石器、骨器、角器、陶器、玉器等各類文物400余件…[詳細]
教場鋪遺址
  教場鋪遺址位于山東省茌平縣城南20公里樂平鋪鎮教場鋪村西南高地上。相傳戰同齊孟嘗君曾在此設主練兵場而得名。遺址土山稱金牛山,古稱茌山,秦在山下平地設茌平縣(今茌平縣南)。從2000年開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聊城市文物局聯合進行了4次發掘。其中2001年挖掘出土的3座陶窯是山東目前發現的龍山文化中最完整的一組。遺址東西長250米,南北寬200米,高4米。1976年后出土有石鏟、石鏃頭、紡輪、鹿角、蚌器、陶器等文物,屬龍山文化遺址。2006年教場鋪遺址作為新石器時期的古遺址,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歸城城址
  歸城城址位于山東省龍口市城東南6.5公里縣境最高山峰——萊山之間,萊陰河自南向北穿過故城,匯黃水河向西北匯入渤海。據文獻記載,歸城為周代萊國的國都。《春秋》宣公七年(公元前602年),“夏,公會齊侯伐萊。”杜預注:“萊國,今東萊黃縣。”自《元和郡縣圖志》至《齊乘》、《讀史方輿紀要》,以及《春秋》、《戰國策》的一些疏箋者俱襲此說。清人葉圭綬《續山東考古錄》對此雖有懷疑,但無新說。范文瀾、郭沫若等亦持舊說。王獻唐在《黃縣已其器》一書中,據灰城出土銅器否了歷來以灰城為“萊子城”的說法,認為“黃縣灰城為國故都,古名城,后轉音為灰城”,又轉為歸城。新中國建立后,文物部門多次對該城址進行調查、勘測、發掘和…[詳細]
郯國故城
  郯國故城位于山東省郯城縣北郊的高地上。《通志·氏族略》云:“郯氏,祁姓,子爵,或言贏勝,少昊之后。”一曰己姓。《左傳》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載:“秋,郯子來朝”,昭公問“少?白皋?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答以“我高祖少?白皋?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仲尼聞之,見于郯子而學之。”戰國初期滅于越。《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索隱》引《紀年》曰:於粵子朱句“三十五年滅郯”,時當周威烈王十二年(公元前414年)。秦置郯郡,漢置郯縣,唐省縣入臨沂,宋金因之,元末復置郯城縣。故城呈不平行的四邊形,周長為4670米,其中東墻長1370米,西墻1260米,南墻780米,北墻1260米…[詳細]
邾國故城
  東周時期邾國故城遺址位于鄒城市城東南12公里的嶧山之陽,地勢開闊,呈南北高亢、中部略低狀。故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2530米,南北寬約2500米,城周長約10公里,城內面積約6平方公里。故城墻現共殘存4000余米。東、西城墻北端均與嶧山相接,一般殘高3至4米,最高處為7米,墻基寬20至30米,夯土堅實,層次分明,每層厚8至12厘米,夯窩直徑4至6厘米,多為春秋時代的棍夯痕。東、西城墻各有2個城門。南部城墻筑在廓山頂上,呈斜坡狀或臺階狀,上為夯筑,下為石砌墻基,城墻殘高1至2米,墻基寬3至4米,夯層不明顯。在今嶧山街村南有內城北城墻遺跡。東南角城墻呈內折尺狀,即直角內向,形式罕見。遺址內臺墓、…[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 最新性爱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天堂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 日本韩国欧美国产一级 | 日本欧美一级二级三级不卡 | 午夜福利国产片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