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
  西南聯合大學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天津南開大學聯合組建而成的。三校一開始是遷至湖南合組為長沙臨時大學,并于1937年11月17日開始上課。這個日子后來被定為聯大校慶。隨著日寇的進逼,長沙危急,三校又遷往云南昆明。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老城北門街。舊址內有聞一多篆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馮友蘭撰碑文,詳載日本帝國主義自清光緒年甲午(1894年)以來,特別是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大舉入侵,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迫于形勢南遷至昆明,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設理、工、文、法、商、師范等學院?箲饎倮螅1946年5月4日學;剡w。在校園東北角矗立的“國立西…[詳細]
松山大戰遺址
  松山戰役遺址松山戰役遺址位于龍陵縣臘勐鄉大松山,屬橫斷山系高黎貢山山脈,由大小二十余個峰巒構成,海拔2200米的主峰頂上,北、東、南三面可俯瞰氣勢恢弘的世界第二大峽谷——怒江峽谷。怒江東岸的高山峭壁與西岸的松山對峙,形成驚濤拍岸、飛峰插云的怒江天塹。著名的滇緬公路經惠通橋越過怒江后,在該山的懸崖峭壁間盤旋四十余公里。大有“一夫擋關,萬夫莫開”之勢,是滇緬公路的咽喉要塞,被美-事家稱為“東方直布羅陀”。二戰時期,中國南方最大的戰役——松山戰役就在這里進行。現在的松山戰役遺址,主要集中在臘勐鄉大埡口村東、西兩側的松山山頂一帶,范圍約四平方公里。在大小松山、黃土坡等大小七個高地上,地堡、戰壕、彈坑等…[詳細]
抗戰勝利紀念堂(勝利堂)
  昆明人民抗戰勝利堂位于昆明市五華區護國街道辦事處景星社區云瑞西路49號。勝利堂建在原云貴總督府的舊址上,1944年動工興建,最初名為“志公堂”,隨后改為“中山紀念堂”,1946年落成時改為“抗戰勝利紀念堂”,并由盧漢撰寫了“抗戰勝利堂碑記”。195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決定改“抗戰勝利堂”為“人民勝利堂”。2008年經國務院批準,“人民勝利堂”更名為“抗戰勝利紀念堂”。勝利堂1945年籌建之際,正值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日子。當時云南作為抗日戰爭的大后方,在全面抗戰的八年中,修筑了滇緬公路、中印(史迪威)公路,開辟了駝峰航線?箲鹬写笈S企業遷入云南,落戶昆明,生產出飛機等軍需、民用產品,有力地支援…[詳細]
民族團結誓詞碑
  民族團結誓詞碑位于云南省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縣城西北側的普洱民族團結園內,碑長142厘米,寬65厘米,厚12厘米,是用白色石灰石雕刻而成。民族團結誓詞碑保護范圍占地面積4435平方米,總建筑面積983平方米,綠化面積1890平方米。民族團結園內有碑亭、浮雕、陳列館、牌坊式古典大門。 民族團結誓詞碑是在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關懷下誕生的。新中國成立初期,普洱地區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各民族社會形態差異極大,發展不平衡,民族關系十分復雜和特殊。1950年,當地34名民族頭人及其代表到北京首都參加了國慶周年觀禮,受到了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國慶觀禮活動激發了各族代表愛國、…[詳細]
西安易俗社劇場
  在古都西安,能代表秦腔藝術最高水準的就要算西安易俗社了。西安易俗社原叫“陜西易俗社”,創辦于1912年,是世界藝壇三大古老的劇院社之一。位于西安市關岳廟街(今西一路)坐南向北。此地原為“宜春原”,清末固原提督張志行(蒲城縣人)之子張少云愛好二簧,購地建筑室內劇場,以演二簧為主。民國五年(1916),軍閥陸建章督陜時整修,裝置了西安最早的轉臺,作為京劇演出場所。民國六年賣給易俗社,該社又對原舞臺進行改造修葺。由當時陜西督軍陳樹藩書題“易俗社”牌名!耙舜簣@”始更名為“易俗社劇場”,成為陜西最早的現代化劇場之一! 鲇汕皬d、觀眾廳(含樓座)、舞臺、演員化妝室組成,磚木結構。設座席九百零四位。該…[詳細]
渭華起義紀念館
  渭華起義紀念館位于陜西省華縣高塘鎮南渭華起義革命舊址內,1988年5月1日成并對外開放。先后隸屬華縣教育局、華縣文化局、華縣文物旅游局。館址所在地渭華起義司令部,始建于清雍正年間,初為廟宇,后辦為高塘書院,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改為學堂,宣統元年(1909年)改為高塘小學,成為當時高塘地區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和培養鍛煉、教育黨的革命干部的熔爐,是當時中共華縣縣委辦公所在地,渭華起義中,軍委、司令部、陜東特委等方面的負責人曾在這里聚會、運籌帷幄,指揮革命斗爭。1957年5月列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1984年開始,渭華起義革命舊址開始實施全面修復工…[詳細]
吳旗革命舊址
  吳起鎮革命舊址位于吳起縣吳旗鎮城內硯洼山南麓。1935年10月19日,0中央率領中央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吳旗(當時稱吳起)鎮,進入西北蘇區,從而勝利地結束了中央紅軍的長征。吳旗鎮革命舊址包括毛澤東舊居、張聞天舊居等,分為南北兩院,南院為毛澤東舊居。兩院之間,有石砌過洞相連。為紀念吳旗鎮“切尾巴”戰斗的勝利,平臺山改稱勝利山。山之東麓建有革命烈士陵園和烈士紀念塔。建國后,人民政府對舊址進行了大規模維修。地址:吳起縣吳旗鎮城內硯洼山南麓…[詳細]
保安革命舊址
  保安革命舊址位于延安市志丹縣城紅都街中段。保安原為陜西省西北部的一個縣。1936年4月,西北紅軍和西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劉志丹奉命率紅28軍渡過黃河東征,在山西省中陽縣三交鎮戰斗中壯烈犧牲。為了紀念劉志丹,1936年6月,中共中央決定將保安縣改名為志丹縣,以志永久紀念。1936年7月3日,黨中央和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離開子長縣城瓦窯堡進駐志丹縣城,7月9日《紅色中華》報第286期向世界宣布了這一消息。在黨中央和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奠都志丹的7個多月時間里,先后召開了21次政治局會議;指揮了紅一、二、四方面軍大會師;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開啟國共兩黨停止內戰、團結抗日的新局面;召開了中國文藝協會成立…[詳細]
蘭州黃河鐵橋(中山橋)
  蘭州黃河鐵橋俗稱“中山鐵橋”、“中山橋”,位于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黃河鐵橋不僅是蘭州歷史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中山鐵橋的前身是明洪武5年(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七里處建的浮橋;至明洪武9年(1376年),衛國公鄧愈移浮橋至西10里處,稱“鎮遠橋”;明洪武18年(1385年),蘭州衛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遺存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橋柱“將軍柱”三根。清光緒33年(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30.669萬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詳細]
瑞安堡
  瑞安堡位于民勤縣城西南3.5公里處的三雷鎮三陶村,修建于1938年,建筑類型屬于近現代代表性建筑,是全國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堡寨式民居,是西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文化大院。1987年主體建筑維修。1993年3月29日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5月至2011年11月,國家投資680萬元對瑞安堡主體建筑進行了重修,構筑物維修。瑞安堡系民國時期民勤縣地方保安團團長王慶云(字瑞庭)的莊院,取其“瑞”“安”二字為堡名。瑞安堡坐東北朝西南,占地5085平方米。城墻高12米,底寬6米,上筑文樓、門樓、武樓、望月廳、西瞭望臺、逍遙…[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中文字幕玖玖资源站zyz | 一本精品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欧洲日韩中文字幕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国产 | 亚洲欧洲美洲熟女一区二区 | 在线播放国产99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