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口城遺址
  白口城遺址:位于泰和縣城西南3公里贛江南岸,城址面積23萬平方米,形狀呈倒梯形,分為內外城。外城全長1941米,除西北部部分損毀外,大部保存完好。內城平面呈方形,處在城內北側,全長861米,面積4.3萬平方米。外城現存7處豁口,西北角、南正中及北上中3處豁口可以肯定為城門。內城為東、西北、南面3處豁口,均可確定為城門。西北角城門寬35米,其底基距贛江水面落差僅2米,贛水上漲時,河水可直接入城內,推測可能為水門。西正中門寬28米,為“凸”形結構,從其上殘存疊壓瓦片分析,此處原可能為一處門闕。北正中城門寬15米,入門較陡,可分別進入內城和外城。內城西北門為“凹”形結構,似為“甕城”,也有大量瓦礫堆…[詳細]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
  李渡燒酒作坊位于江西省南昌進賢縣。該作坊從元代一直持續到近現代。遺址考古勘探面積1600平方米,2002年考古發掘面積300平方米。揭露的文化堆積主要為元、明、清遺跡與遺物。其文化堆積的11個層面分為南宋、元、明、清、近代、現代6個時期,未見南宋遺跡,其余5個時期的釀酒遺跡有水井、爐灶、晾堂、酒窖、蒸餾設施、墻基、水溝、路面、灰坑、磚柱等。水井位于李渡燒酒作坊遺址。遺跡中心部位,始建于元代,后經增高,深4.25米,六邊形紅麻石井圈,口徑0.66-0.72米,井臺三合土筑。爐灶始建于明代,紅石與青磚砌,長徑2.80米,短徑1.42米,殘高1.98米,煙道位于頭端兩側;灶前操作坑呈“凹”字形,長2…[詳細]
御窯廠窯址
  國家4A級旅游景區。位于景德鎮老城區中心地帶的珠山中路。元代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鎮珠山設浮梁瓷局,負責為皇家監造御用瓷。皇帝派員到景德鎮監制宮廷用瓷,創造出無數陶瓷精品。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將浮梁瓷局改建為御廠,宮廷瓷器開始注明皇帝的年款。清代康熙年間御廠改稱御窯廠,到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止,綿延近七百年。是我國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最為精湛的官辦瓷廠。由于御窯廠的特權所在,歷來薈萃著景德鎮的陶藝精英和能工巧匠。它雖然專為皇帝燒制瓷器,而客觀上則為中華民族創造了大量瓷文化的奇珍異寶。除了不少流失于海外,至今尚有許多陶藝珍品珍藏于故宮博物院,…[詳細]
沂源猿人遺址
  沂源猿人遺址位于山東省沂源縣魯山腳下土門鎮九會村騎子鞍山,距縣城3公里處。1981年9月18日,沂源縣文物普查人員在此山石灰巖裂隙中發現了猿人頭骨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古人類和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及北京大學、山東省博物館等權威機構鑒定,為舊石器時代的猿人化石,與舉世聞名的“北京猿人”同時期,距今約四、五十萬年,地質年代屬更新世中期,并命名為“沂源猿人”。沂源猿人遺址首次出土了一塊頭蓋骨,后又出土了六顆牙齒、一塊肱骨、一塊肋骨、一塊股骨和兩塊眉骨。伴隨出土的有腫骨鹿、李氏野豬、巨河貍、虎、鬣狗等更新世中期常見動物骨骼化石。經鑒定頭骨包括有大部分頂骨、部分枕骨和額骨。專家鑒定,為兩個猿人個體。后又經發掘,…[詳細]
北辛遺址
  北辛遺址位于官橋鎮東南北辛村北首薛故河南岸,面積約5萬平方米。該遺址在1964年全省文物普查中首次發現,1978年冬--1979年春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出土大批陶器、石器等文物2000余件。經科學方法鑒定,這片遺址距今約7300--8400年,是我國在黃淮地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由于這一文化遺址反映了自身特有的文化風貌,因而被國家命名為北辛文化,已在一九八二年間向世界公布并編入國家教科書。1992年,北辛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辛時期的經濟以農業為主,遺址出土了配套齊全的農耕工具和粟類顆粒。從翻地的石鏟、鹿角鋤、播種用的尖狀角器,到收割用的蚌鐮,脫粒…[詳細]
王因遺址
  王因遺址位于山東省兗州市王因鎮王因村南面的一片稍隆起的臺地上,與周邊平地高約1米。遺址東2公里為古老的泗河,遺址北側有一條古河道。遺址中心部分面積為6萬平方米,外緣面積12萬平方米,是一處較大型的遺址。1975年秋至1978年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此遺址共進行了7次發掘,揭露面積10180平方米,發掘新石器時代墓葬899座,房址14座,灰坑423座。出土了大量石、陶、骨、玉、蚌、牙、角質器物,還有不少的動物遺骸等。王因遺址分為五層,二至四層為大汶口文化早期地層,第五層為北辛文化晚期地層。王因遺址墓葬全部出在大汶口文化地層中,葬式以仰身直肢葬為主,合葬和二次合葬占一定比例,側身和曲肢葬為…[詳細]
東賈柏遺址
  東賈柏遺址位于汶上縣城東3公里的東賈柏村東南約300米的高地上。遺址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50米,總面積約15000平方米。1986年文物普查發現,1989年春至1990年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組織力量進行鉆探發掘。兩次發掘出揭露面積1000平方米,發現房跡10余座,灰坑十幾個,清理墓葬19座。房跡形狀有葫蘆形、圓形兩種,均為半地穴式建筑。每座房子面積8—20平方米不等。墓葬分布較為集中,多在距地表30厘米以下,以仰身直肢葬為主。除單人葬外,還有3人葬,遷出葬和二次葬。具有母系氏族社會外對偶婚的特征。出土器物有陶、石、骨、角器等一百多件,其中陶器有缽、盤、盆、碗、小口短頸雙耳罐等;…[詳細]
小荊山遺址
  小荊山遺址位于山東省章丘市刁鎮茄莊村南約200米處,地處小荊山山陰的平原上而得名。小荊山遺址是以新石器時代早期西河文化為主的遺址,兼有北辛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早期、龍山文化、東周~漢代及宋元時期的遺存。遺址南北約800米,東西約300米,總面積約24萬平方米。1991年秋,市縣對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遺址文化堆積厚為1.5~2米,內涵較為單純,主要為西河文化遺存,具有明顯的氏族部范特征。部落內區域分工明確。居住區里有眾多的房子、窯、灰坑等遺跡。房址一般長5~5.5米,寬4~4.5米,圓角部分有燒痕,居住面中部有石支架,灶坑2~6個不等。挖出的兩座圓角長方形半地穴式房屋,階梯式門道,室內周壁有柱…[詳細]
東岳石遺址
  東岳石遺址位于大澤山鎮東岳石村南100米處,淄陽水庫內東北部。該遺址東依大澤山,南依高望山和明堂山,西和膠萊平原相接,西北與東岳石村有一壩之隔。1959年,修筑淄陽水庫時發現的。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70米,地勢較高。由于多年被水沖刷,遺物暴露地表甚多。1960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進行發掘。東岳石遺址發掘報告《山東平度東岳石村新石器時代遺址與戰國墓》發表于《考古》1962年第10期。出土陶器多為泥質灰陶和黑陶,少量為黃褐陶,皆輪制,胎質較厚。器形有罐、尊、器蓋、簋、盂、豆、甗、鼎、杯等10余種。一般為直口,尖唇。通體可見一至數圈突棱,有的還有陰弦紋。多數系子母口,有蓋。-底,假圈足或短…[詳細]
白石村遺址
  白石村遺址位于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新白石路西段北側,專業上稱為海岸貝丘遺址。白石村遺址是膠東史前文化序列中最早的一種文化。根據發掘情況看,白石村遺址所處時代的人們,其居室屬于半地穴式的海草房,他們能夠制作各種石器,如有石斧、白石村遺址石鐮、石球、石箭頭、石磨盤和石磨棒。從出土的石器看:“白石村人”制作器具從選料到成品,都十分用心仔細,付出了大量時間和勞動。他們在石器打制和磨光中,不僅對器物的形有充分的認識,而且對各種形式的審美能力也比較強。白石村遺址還出土了許多形式多樣且美觀的陶器。有缽、罐、三足缽、缽形鼎、筒形罐和斧形鼎等等。從這些陶器看:白石村文化并不落后于半坡文化。筒形罐的設計與制作,尤具…[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视频 | 起碰97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 一级a一级a国产爰片免费免免 | 日本午夜视频免费 | 最新AV网址免费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