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九批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九批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洪江古建筑群
  洪江古建筑群位于湖南省懷化洪江市沅江北岸。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建洪江寨,元末時已成為湘黔間商鎮。明代設洪江驛,清置洪江鎮,民國時有“小南京”之稱。迄今完好保存有三百多棟古窨子屋,六十余座廟、堂、祠、院及一些舊報社、學堂、錢莊、戲臺、作坊、商鋪、青石街巷沖等。明清窨子屋和會館是這里最有特色的古建筑。窨子屋形似四合院,多為二進二層,或三進三層。三層以上南北間有天橋連通,高聳的封火墻內,屋頂從四圍適當向內中傾斜,靠方形小天井采光通氣。依山傍水,或處于深巷或吊腳于岸邊,屋檐高墻接踵,石板巷道與石級碼頭相連。鎮內有山西、常德等十大會館,大多靠近水碼頭,伸展到深巷高坡。會館一般有正殿、偏殿,正廳、客…[詳細]
坪坦風雨橋
  坪坦風雨橋位于湖南省懷化市通道縣百里侗文化長廊,坪坦河上,共有9座橋組成。9座橋分別為普修橋、回龍橋、普濟橋、永定橋、永福橋、回福橋、觀月橋、文星橋、中步頭橋,均始建于清代,為木結構橋。在建橋過程中,不用釘鉚,只采用木榫卯,甚至使用了古老的濕藤綁扎法。風雨橋是由橋墩、橋身、橋廊和橋亭等組合而成的。橋墩承重;橋身跨河;橋廊,上鋪有木板,兩邊設有長凳,供人們休息,齊腰處開欄桿,可觀賞兩岸風光;橋亭則根據橋的長短而設,一般有3亭,長的有5亭。它是橋,橫跨河流,聯結兩岸;它又不僅僅是橋,造型如長龍,是一方風水要素,象征著保護一方平安的力量,也寄托著人們帶來福氣的企盼;它是廊,既能給人避風擋雨、遮陰躲陽…[詳細]
壽隆橋
  壽隆橋又名漢壽橋。俗稱板凳橋。位于江永縣夏層鋪鎮上甘棠村東北隅0.5公里永(明)恭(城)古驛道(瀟賀古驛道)上。青石平橋。始建于北宋。明成化八年(1472)重修。橋長約30米,由雙面平梁和單面平梁兩部分組成,先西南后折南北橫跨沐水。雙面平梁橋為三墩四孔,墩系方形青石堆砌,每段以雙條青石壓面。單面平梁橋長約10米、寬約1.3米,四墩五孔;橋墩均由三塊長條石呈子母榫上下、左右拼攏圍砌,形似八字形板凳腿,高約1.85米,榫頭露出橋面0.27米,上以單面(一處為雙面)青石壓合;5塊長條青石厚度在0.2米以上,最長的一塊3.14米,最短的1.83米,除最南的兩塊長條石(雙面)寬度約0.6米,其余寬度大約…[詳細]
石泉村古建筑群
  石泉村是三塘胡氏家族聚居地,因“胡氏先祖淑政公號石泉”,故村以其號名之。現在村內的大部分古建筑建于清末,至今有幾百年的歷史。村落以清代建筑為主,民國“歐式建筑”自成一派,建筑形式保存完好,村落內部特色較強,功能布局精巧,外部形成獨特的村落布局,可觀性較高;聚落式的格局使得村落自成一派。古民居內部樸素無華,十分內斂。附屬在建筑上的裝飾物則是石泉古民居的精髓,門坊、石額、墻裙、梁柱、窗欞和門楣上,都有精美的雕飾,人物鳥獸栩栩如生,山水花卉妍秀多姿。村口最打眼的六幢民國時期歐式風格的建筑,恰好圍成一個院落,這里曾是“湘南王”胡鳳璋的住所。胡鳳璋曾任蔣介石國民革命軍第一游擊中將司令、汝桂警備團團長,是…[詳細]
廟下村古建筑群
  廟下村古建筑群位于桂陽縣洋市鎮,該村因古建筑群規模龐大(270多棟),且古色古香、雕龍畫鳳、錯落有致,于2011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廟下村因村后一座古廟而得名,開村始祖為雷璽公。據說雷璽公原住毛家里(距廟下村約1公里),當時廟下村還是一片草木繁茂的深山老林。雷璽公生九子,他的兒子經常到廟下村這片山林里放牛。有一年,牛群之中有兩頭牛(一公一母)進山后失蹤。幾年之后,那兩頭牛竟帶了一群小牛從冬茅叢中走出,回到原來的牛群隊伍。雷璽公至此認定這片山林是一方吉祥寶地,于是帶著兒孫從毛家里遷居廟下建房立村。廟下村建筑精美,人文厚重,風光如畫。該村位于永興、桂陽、蘇仙三縣交界處,村南北…[詳細]
蠟園村古建筑群
  蠟園村古建筑群地址:蠟園村時代:清類型:古建筑級別:省級概況:概況:古建筑群占地近4萬㎡,格局、規劃都很有特色,門楣的詩書畫獨具一格。屋檐照壁,造形獨特,風格各異。屋檐上的彩繪、灰雕,造形靈巧、詼諧、生動,古樸大氣,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公布批次:湖南省人民政府2011年公布(第九批)…[詳細]
樟樹下古建筑群
  樟樹下古建筑群地址:梅田鎮樟樹下村時代:清類型:古建筑級別:省級概況:樟樹下古建筑群占地面積3萬余㎡,為清至民國初的青磚青瓦椽檁結構建筑。村中巷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人文底蘊深厚。據碑文記載,樟樹下古民居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當時規模很小,道光至咸豐年間又有續建,逐漸形成現有規模。民居均為青磚青瓦兩層磚木結構建筑,門楣、窗格多數雕刻有精美的人物、草蟲、花卉圖案。巷道相通,寬敞,青石鋪地,且修有較為科學的排水系統。墻體相連,布局合理。古時四周圈以丈余高圍墻,墻上布滿槍眼,以防匪盜侵擾百姓。幾條主巷道都裝上厚重的柵門,柵門關上,外人則無法進入,村民則可在村內進退自如,安全系數極高。且村…[詳細]
洞庭湖區明清堤垸
  常德的堤垸,最早見于史載的為南朝宋孝武帝劉駿(454~464)在武陵郡修復“久廢不輯”古江堤…。其次為“創修于唐、增修于宋”的宿郎堰堤…。明洪武年間修筑的澧縣縣城,舊志注明:“蓋此城為障水設”。明代,常德共修筑堤垸83處。明正統十一年(1446),修筑“跨龍陽、武陵兩縣”的大圍堤。漢壽共筑39垸,常德、澧縣各筑堤15處,安鄉于萬歷年間筑13垸,桃源縣筑杜青堤。清代,圍垸進入高潮。民國時期進入高峰。新中國成立后,經修復整治,將星羅棋布的小垸,合并成大垸。清代康熙年問,常德筑垸進入高潮,共筑7l垸,漢壽筑垸2l處,常德縣筑垸38處,澧縣發帑銀筑孟姜、窖口等9官垸,并圍墾彭坪等3垸。雍正、乾隆年間,…[詳細]
資江下游南洞庭古塔
  資江下游南洞庭古塔(含斗魁塔、魁星樓、躍龍塔、文瀾塔)位于益陽市資陽區、赫山區、沅江市、桃江縣、安化縣,年代為清。…[詳細]
天羅山古城堡
  張家界的大山孕育了無數的神奇,其中有這么一個神秘的古城堡。它隱藏在永定區謝家埡的深山密林之中,厚實的城墻,歷經數百年的風吹雨打,仍基本完好,頑強地訴說著往日的輝煌。它——天羅山古城堡,經過考古發掘,去除了覆蓋的塵土與雜草,目前已基本露出了當年的恢宏面貌。張家界永定區的天羅山古城堡,是南方地區保存較為完好且并不多見的軍事古城堡,城堡主要由城垣及木構建筑群兩大部分構成,城墻砌筑技術與傳統封火墻建造技術有機結合,木結構建筑多為穿斗式,整齊劃一的石保坎是湘西石砌筑技術的上品,很難想象那些大石塊是怎樣壘上去風吹雨打這么多年依然完好的。其建筑特點、建造時代、城堡用途及建造者,將進一步待專家考證。天羅山古城…[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香港三日本少妇三级人妇9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 | 日本中文一二区有码在线 | 亚洲精品911永久在线观看 | 性色αv国产精品久久久 | 在线人成免费播放 | 日本人妖在线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