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九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九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中美合作所華安班舊址
  中美合作所華安班舊址位于華安縣華豐鎮下坂村,年代為1944-1946年。簡介:全稱為“中美合作所第六特種技術訓練班”,是抗日戰爭時期中美兩國軍事情報機構在國際反法西斯戰線合作的歷史見證。舊址包括訓練班教室及美軍教官宿舍舊址、訓練班膳廳和軍械庫舊址及青年團干訓班舊址3處建筑。訓練班教室及美軍教官宿舍舊址位于現下坂小學舊校區,為1944年8月訓練班成立時所建,由三排單層的磚木結構建筑組成,建筑面積764平方米,占地面積2163平方米。訓練班膳廳和軍械庫舊址原為始建于清代的龍安巖寺廟,現存兩進帶兩廂格局和兩排單體民房,建筑面積684平方米,占地面積1438平方米。青年團干訓班設在李氏小宗祠堂種德堂內…[詳細]
上寨澤東樓
  上寨澤東樓位于龍巖市永定區撫市鎮五湖村,年代為1951年。簡介:原為凹頭張屋,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坐東南向西北,土木結構,主樓為碉樓式三層土樓,山墻擱檁,歇山頂。1929年8月上旬毛澤東偕夫人賀子珍等一行到此指導開展土地革命活動,居住于主樓,由居住于此的張氏家人照顧并負責安全保衛工作。后來這座小土樓成為蘇維埃、游擊隊開展革命斗爭的指揮部,1936年被國民黨放火燒毀。1951年按原來的規模、式樣重建,并命名為“澤東樓”。保護范圍: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上寨澤東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東山戰斗烈士陵園
  東山戰斗烈士陵園位于東山縣西埔鎮石壇村后的石壇埔,距縣城西埔2里多,建于1953年,是省政府公布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東山保衛戰是國共兩黨在大陸的最后一次戰役。1953年7月16日,--民黨當局為了策應美國的侵朝戰爭,為實現“--大陸”的美夢,拼湊四個主力團,兩個海上突擊隊和兩個傘兵中隊,約13000人,在軍艦、飛機和水陸兩棲坦克的配合下,悍然竄犯東山島。面對十倍于我的敵人,東山島軍民英勇奮戰,最后在我援軍的強大攻勢下,共殲滅國民黨軍3000多人,敵軍倉皇從海上逃走。歷時36小時的東山保衛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戰斗結束后,為了紀念為保衛祖國而犧牲的烈士,就在我軍民曾與國民黨軍隊浴…[詳細]
大嶝海峽之聲前線廣播電臺舊址
  大嶝海峽之聲前線廣播電臺舊址位于廈門市翔安區大嶝街道陽塘社區,年代為1976年。簡介:1976年建。由入口處的海峽之聲廣播電臺空壓機房、總長210米的戰地坑道,以及出口處的軍事廣播大喇叭組成,總建筑面積552.3平方米。喇叭最大直徑2.86米,長4.47米,重1588公斤,最大聲功率兩萬聲瓦,有效傳聲距離12公里,堪稱“世界之最”。海峽之聲前線廣播電臺的主要任務是向金門廣播,宣傳我黨、我軍對臺政策,祖國大陸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和家鄉親人的尋親啟事。2018年,大嶝海峽之聲前線廣播電臺舊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由文物本體(空壓機房舊址)外延76米,南至規劃內灣岸線…[詳細]
谷文昌墓
  谷文昌墓位于東山縣陳城鎮赤山林場谷文昌紀念園,年代為1987年。簡介:1981年1月,谷文昌同志因病在漳州逝世。1987年東山人民將谷文昌的骨灰安葬在當年他親手建起的赤山林場,1999年東山各界捐資120萬元在此基礎上修建了谷文昌陵園,2003年經中央批準建立谷文昌紀念館,2004年開館。谷文昌(1915-1981),原名程栓,河南林縣人,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東山工作14年間,帶領全縣人民與風災、旱災抗爭,植樹造林,興修水利,改善交通,發展生產,把一個風沙肆虐的荒島變成生機盎然的東海綠洲。2018年,谷文昌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墓碑為基點,西北至墓…[詳細]
南外宗正司遺址
  南外宗正司遺址是一處掌管宋代外居宗室事務的官署和南宋皇族居住遺址,由芙蓉堂、睦宗院、懲勸所、自新齋、天寶池、忠厚坊等構成,面積約45080平方米。出土的宋元時期陶瓷器、陶制建筑構件,以及一些生活用具均佐證了該地點曾是南外宗正司司署和皇室宗室居住場所,以及曾作為水陸寺基址的歷史。據考古發掘及文獻推測南外宗正司相關水池遺跡的形狀基本為長方形,南北方向,面積約12480平方米。對于研究南宋時期宋代外居宗室遷移到泉州、在泉州生活、參與海外交通貿易,促進泉州政治地位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詳細]
市舶司遺址
  市舶司遺址,宋元祐二年(1087)建立,其職能是專“掌番貨海舶征榷貿易之事,以來遠人,通遠物”,是我國現在重要的古海關遺址。根據考古發掘,參照市舶司設置規模,結合泉州市舶司/務遺址周圍水系、道路的構成等因素,推測泉州市舶司遺址的范圍大致為西南依竹街,東北到馬坂巷西側道路和馬坂巷之間,東南至水門巷,西北靠八卦溝,院落整體在面闊89.4米(方向72度)、進深134.1米(方向162度)的區間之內,面積約12000平方米。現市舶司遺址范圍內有附屬文物水仙宮。遺址旁有水門水關和南薰門水關,以宣泄水流及啟閉舟楫的出入。市舶司遺址,既是古代泉州海上商貿管理制度的重要實物見證,亦是泉州港繁榮的歷史見證之一,…[詳細]
順濟橋遺址
  始建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為泉州知州鄒應龍以來泉的外國商人資金建成。橋呈東西走向,原結構基礎采用全河床拋填塊石和條石,橋墩為干砌條石,上部結構為石梁,兩側有扶欄,花崗巖梁橋,長約150余丈,寬1.4丈,橋墩31個。造橋時,泉州古城南門——徳濟門內有奉祀海神媽祖的天后宮,原名順濟宮,順濟橋因此而得名。順濟橋建成后歷代多有修繕,現僅存部分橋面和橋墩11個,其中西側殘留6個橋墩及連續的橋面,東側殘留4個橋墩及部分橋面,中間部分僅余1個橋墩尚殘存有一定高度,其余橋墩僅在低潮期間可露出部分石塊。順濟橋是古代泉州通往晉江的“孔道”,為研究泉州地區古橋梁發展歷史和泉州海洋貿易提供了重要史料。…[詳細]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為宋元時期留存下來的古鐵礦冶煉遺址,是泉州乃至福建重要的冶鐵場地。根據考古結果,下草埔遺址面積約一萬余平方米,發現有爐底、爐壁、冶鐵爐渣等冶鐵遺跡、遺物。部分探方已揭露至爐渣、木炭屑、黏土、石頭形成的銹蝕板結層,可以確定下草埔遺址為宋元時期冶鐵遺址。目前已發現10余處的古礦洞遺跡及2處燒炭遺跡。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的發現,證明了泉州冶鐵歷史發展的歷程,反映出宋元時期泉州經濟的繁榮景象,為研究古泉州(刺桐)史跡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不卡日本v一区二区 | 色老99久久九九爱精品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影视 | 日本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va动漫一区二区 |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中文飘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