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二批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二批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皇甫寺塔
  皇甫寺塔位于淶水縣城東偏北7.5公里的寺皇甫村東北0.5公里處。是該地毗盧寺的一座舍利塔,后因寺毀,只留下塔和兩通古碑(現僅一通存縣城西崗處)。該塔便以村名被稱做“皇甫寺塔”。據淶水縣志記載,該塔為金朝大定年間所建,據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該塔為正8角形,十三層密檐式結構實心塔,通高22米,塔身直徑為5米,塔下有方形石基,塔角兩層蓮花座用磚疊摞手法砌成,沒有任何雕刻圖案,第二層細腰部分也無雕花,但往上,每角都有一斗三升出檐,塔身中部面向正南有一拱門,高2米有余,內有彩繪圖案,一尊漢白玉雕白娘娘神像(抗日戰爭時期被人推下摔壞),其東、北、西三面有同形磚雕假門,四邊有磚雕假窗,雕工十分精致。葫蘆形的…[詳細]
大龍門摩崖石刻
  大龍門摩崖石刻位于淶水縣九龍鎮大龍門城堡西北0.5公里處,坐落在崇山峻嶺之中。峽谷兩側群峰競秀,斷崖絕壁高聳入云,峭壁如削,谷中溪流激浪奔騰,景色尤為壯觀。金、明、清各代均將此視為軍事要塞,在峽谷東部盡頭,建有城堡,歷代官家均派重兵把守,是一處“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軍事要塞,摩崖峭壁上刻有許多古代名人的詩詞題詠,系當時巡防駐守關隘的武官留下的真跡。全峽摩刻20多處,最為醒目的是明萬歷乙酉年(公元1585年)都尉使兵部右侍郎,山東嶧陽進士賈三進題寫的“萬仞天關”,字高2.7米,寬1.8米,氣勢磅礴,灑脫雋秀,堪稱藝術珍品。其余各處題字均為0.6米-2米不等,“天成形勝”,為明萬歷年間都門守口把…[詳細]
怡賢親王墓
  怡賢親王墓位于保定市淶水縣以北12.5公里的石亭鎮東營房村西云溪水峪。墓主人就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該陵寢也叫十三爺墳。怡親王胤祥,生前謹慎忠誠,實心任事,勤奮奉職。雍正繼位后,加封允祥為總理事務大臣,后晉封為怡親王,先后總理戶部三庫,總理戶部等重任。雍正三年,他曾總理京畿水利,對于防治防治河患、開辟營田,成績頗多,而屢受恩賞。雍正八年,皇帝又來親書“忠敬誠直,勤慎謙明”匾額予以褒獎,當年又加封為首任軍機大臣,深受雍正的依賴和器重。允祥園寢南、西、北三面丘陵環抱,東西為平原,內有云溪水蜿蜒流過,稱為云溪水峪。園寢坐西朝東,占地面積約40萬平方米,全部建筑物30余座,神道竟長達3華里左…[詳細]
淶源興文塔
  興文塔位于河北省淶源縣興文塔始建于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據史料記載,明代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僧道兩家共同主持對此塔進行了維修。經專家考證明,此塔結構樣屬于遼代建筑,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興文塔建筑形式為八角五級0式實心磚塔,修繕后重新測量,通高27米,占地面積37.6平方米,此塔由須彌座,塔身、塔剎3部分組成。第一層塔身最高,以上每層高度均勻遞減,全塔除角梁外,均采用仿木構件。須彌座下枋刻仰蓮,上枋刻俯蓮。用磚條砌成空,八個龜角刻花紋。塔頂呈八角攢尖式。塔剎建在小型須彌座上,須彌座上用磚砌成受花,受話內置鐵鑄八棱型覆體,覆體上飾四節鐵鑄塔剎,塔剎第一節頂端為蓮花。第二…[詳細]
閣院寺
  閣院寺,位于河北省淶源縣城內西北隅,歷經千年從未翻修,完好地保留了歷史原貌,這是中國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善的土木結構建筑。閣院寺俗稱大寺,據《淶源縣志》載,閣院寺為“漢創建,唐重修”,是文殊菩薩的道場。閣院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寺內現存建筑有天王殿、文殊殿和藏經樓,坐落在一條從南到北的中軸線上。中軸線兩側還有東、西配殿和禪房等附屬建筑。附屬文物有遼代鐵鐘一口,經幢二通。現存殿宇為“遼代補葺之”。從寺內文殊殿的建筑結構及其特征分析,閣院寺當為遼代建筑。清華大學建筑工程系對文殊殿進行實測考察后,認定此殿建于遼應歷十六年(公元966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寺內的其他建筑,是明、清重修…[詳細]
大宋臺古墓
  該墓位于蠡縣大宋村東南300米處,1976年經勘察確定系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墓葬。封土高15米,圓型,占地面積3782平方米。明朝嘉靖時封土曾建清涼寺現已廢,今存石碑。古人王荔有詩云:碧天涼雨小春時,殘菊疏籬壓故枝。雁抵衡陽隨暖翼,水凝河北趙寒澌。憶誰同上清涼寺,老我重游大宋陂。回首含情增感慨,百年健興獨心知。相傳此墓為東漢一公主丹珠所葬之地,故稱丹珠墓,1982年定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影三郎墓
  影三郎位于蠡縣鄭村村北約1000米處,1976年經勘察確定系東漢時期墓葬,該墓葬占地面積約7077平方米,墓葬封土較高的有四座,平均高5米,其中三堆呈等邊三角形,一堆位于中間被三堆所包圍,從遠處觀看所見者唯三,故稱影三郎。1982年定為省級保護單位。…[詳細]
容城上坡遺址
  上坡遺址屬新石器時代至商代遺址,位于容城縣城南1公里處上坡村南50米的臺地上。遺址為長方形,南北長100米,東西寬20米,面積約2000平方米。1981年4月-1982年5,省、地、縣文物工作者對上坡遺址進行了發掘。其文化層堆積一般在1-3米左右,面積988平方米,共分四層,從上至下依次為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文化。此次發掘,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500多件。磁山文化層出土有陶盂、支架、磨盤、磨棒等。器物形制和組合特征均與磁山遺址相同;仰韶文化層出土有彩陶缽和雙耳褐陶罐;龍山文化層0土有折腹盆、籃紋陶罐和雙耳罐;商代文化層陶器有鬲、簋、豆、盆、紡輪、網墜等。骨器有骨錐、刀、匕和鹿…[詳細]
容城晾馬臺遺址
  晾馬臺遺址是商周時代遺址,位于容城縣城東17公里的晾馬臺鄉晾馬臺村。遺址為一長方形高臺,東西長150米,南北寬100米,面積為15000平方米。高出地平面2至4米。遺址上原有鄉政府、學校校舍等建筑,現為明月禪寺。南、北、西三側均為耕地,遺址保存狀況基本完好。197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容城縣文化局聯合在晾馬臺村進行晾馬臺遺址出土的陶高考古調查時發現了這處遺址,暴露的遺址文化層厚度在2-3米之間。在調查中發現了粗繩紋三足紅陶鬲及陶豆等灰陶器,后又發現了鹿角、蚌刀、陶罐和用鹿角磨制的魚梭標等文化遺物。經分析鑒定,屬于商代的文化遺物有粗繩紋陶鬲、鹿角制魚梭標和雙孔蚌刀等;屬于周代的文化遺物有筒狀陶…[詳細]
南陽遺址
  南陽遺址位于容城縣城東十三公里,在南陽村南四十米,被村民稱作“城坡”,為周代時期遺存。遺址四周均有古河道,即“南河”、“后河”、“東河”、“西河子”,占地面積七萬多平方米。出土“西宮”銅壺一件、銅鼎兩件、“右征”銅壺蓋一件,“易市”陶缽、陶罐各一件以及陶鬲、陶鼎、陶豆、陶罐、陶尊、銅鏇等文物四十多件。尤其是一九八四年出土的春秋時期錢幣“尖首刀”,為此遺址的斷代提供了充分依據。據《史記·燕召公世家》載:“宣侯十三年卒,子桓侯立。桓侯七年卒,子莊公立。”《集解》引《世本》曰:“桓侯徙臨易。”宋忠曰:“今河間易縣也。”后漢時的河間(國)易縣,即今容城縣東部南陽、古賢及雄縣西部一帶。《括地志》載:“雄…[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日韩国产第一区 |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天堂色 | 中文字幕乱老妇女一视频 | 亚洲永久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美洲熟女一区二区 | 一道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欧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