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由國務院核定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確定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國務院于2019年10月7日核定并公布。共計762處,包括古遺址(167處)、古建筑(280處)、古墓葬(30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34處)、石窟寺及石刻(39處)、其他(12處)等。
苦寨坑窯遺址
  苦寨坑窯址位于永春縣介福鄉紫美村,年代為青銅時代。簡介:青銅時代斜坡式龍窯,出土物以原始瓷器為主,少量陶器。器型有尊、罐、缽、豆、紡輪等,器物胎呈灰色或黃白色。窯址分布面積約35000平方米,共揭露出9條龍窯遺跡,面積約300平方米。窯爐結構分層次建造,下層窯爐廢棄后又在下層尾部建一個新窯爐,窯爐內壁寬約1.24米,殘長約3.84米,呈斜坡狀。窯址坐西北向東南,考古發掘共揭露出9條龍窯遺跡。窯址年代為距今3400-3700多年,即相當于中原的夏代晚期至商代中期,是目前全國發現最早的原始瓷窯址,將我國燒制原始瓷的歷史向前推進了200年,對于研究我國原始瓷器的起源、發展具有著重大的意義。2017年…[詳細]
武夷山閩贛古驛道
  武夷山閩贛古驛道與關隘位于武夷山市嵐谷鄉嶺陽村、洋莊鄉大安村、坑口村,年代為五代至南宋。簡介:由嶺陽關、分水關和溫林關古驛道與關隘組成。嶺陽關古驛道與關隘,始建于南宋,地處武夷山市嵐谷鄉嶺陽村地處閩贛交界處,接江西廣豐。分水關古驛道與關隘,始建于五代閩國,地處武夷山市洋莊鄉大安村地處閩贛交界處,接江西鉛山。溫林關古驛道與關隘,始建于南宋,地處武夷山市洋莊鄉坑口村閩贛交界,接江西鉛山。閩贛古驛道關隘遺址是研究萬里茶道線性文化遺產和武夷山古代交通、運輸、商業、關防、兵制、鋪驛制的重要實物資料。保護范圍:嶺陽關古驛道關隘:古驛道路肩外各延伸10米。嶺陽關隘口:關墻兩側至山脊,南北各20米。溫林關古驛…[詳細]
寶豐銀礦遺址
  寶豐銀場開采歷史悠久,具有重要的文物保護價值。從北宋元祐年間(1086—1094)設場管理,至今已斷斷續續地開采了900多年。《三山志》《八閩通志》《寧德縣志》《周墩區志》等方志及《林聰年譜》《福建史稿》等文獻對寶豐銀場均有記載。古礦業遺址涉及七步、李墩、浦源3個鄉鎮的7個村落,且種類齊全,有關探、采、選、冶、加工、運輸、碑刻等的遺跡、遺址保存相對完整,這在全國也較為少見。寶豐銀場遺址對研究古代礦業的勘探、開采技術,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的演變以及古村落的最初形成都具有重要價值。2019年,寶豐銀礦遺址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白鶴嶺福溫古道
  白鶴嶺古官道位于寧德市蕉城區蕉北街道繼光社區、蕉南街道中南社區、城南鎮嶺頭村、灣亭村,年代為宋至民國。簡介:由時任寧德縣主簿的丁大全于南宋寶慶年間(1225-1227)主持修建,歷代多次維修。古官道起于寧德舊縣西門,通往羅源,全長10公里,寬1.5~2.5米,蕉城境內現存相互連續的四段,均由石磴層層累砌而成。古官道沿途人文景觀豐富,尚存摩崖石刻、碑刻十九處,古橋二座,古亭遺址四處,以及鶴嶺寨、嶺頭隘門烽火臺、界首關、界首烽火臺等遺跡。保護范圍:現存四段古官道四面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白鶴嶺古官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白鶴嶺福溫古道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詳細]
東溪窯遺址
  福建漳州的南靖東溪窯遺址是中國東南地區重要的一處古代外銷瓷產地,窯址規模大,延燒時間長,文化內涵豐富。經過科學考古調查與重點發掘,發現一批窯爐、作坊、居住等遺跡,出土大量瓷器、窯具、工具等遺物,被譽為“中國最具觀賞性窯址”。2016年7月,國家文物局把東溪窯遺址列為“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首批申遺名單。福建漳州的南靖東溪窯遺址是中國東南地區重要的一處古代外銷瓷產地,窯址規模大,延燒時間長,文化內涵豐富。經過科學考古調查與重點發掘,發現一批窯爐、作坊、居住等遺跡,出土大量瓷器、窯具、工具等遺物,被譽為“中國最具觀賞性窯址”。2016年7月,國家文物局把東溪窯遺址列為“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首…[詳細]
老虎墩遺址
  老虎墩遺址位于江西省靖安縣高湖鎮中港村,是一處典型的土墩遺址,高出周圍稻田約2~3米,現存面積約4300平方米。遺址于2007年發現。2009~2011年秋冬,對遺址展開三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共計1241平方米,揭示了遺址從新石器中期到明代的豐富內涵,包括新石器晚期墓葬121座、漢晉墓葬8座、灰坑83個,祭祀坑32個,房址8處和道路1條,出土大量遺物。老虎墩新石器時代遺存最為豐富重要,可分為四期,其中第一、三、四期遺存均可明確為新的文化類型,第二期遺存與樊城堆文化、薛家崗文化鄭家坳類型關系密切。第一期,距今8000~7600年左右,遺跡有少量房址、道路和灰坑,出土大量陶器和少量石器,陶器器類有…[詳細]
山背遺址
  山背遺址位于修水縣上奉鎮山背村,距縣城63公里,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是一種有段石錛和夾砂紅陶為主要特征的文化遺址。于198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以贛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考古專家所說的山背文化遺址,是指在鄱陽湖地區乃至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以段石錛和紅砂陶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的總稱。山背遺址主要分布于跑馬嶺、養鴨場、金雞嶺、長窩嶺、風洞嘴、楊家坪、刺毛窩、荷樹窩等8處丘陵山坡上,面積約6200平方米。山背文化遺址為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人類聚焦之地,距今約五千年,是初中歷史教科書中提到的“山背文化”的活學樣本。山背址文化遺群目前已探明有46個文物遺址,其中8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鍋底山遺址
  鍋底山遺址是一處新晚至商周時期聚落群,是了解環壕類遺址聚落群的分布規律、文化性質及功能布局的典型遺址,是建立撫河流域先秦文化編年序列、厘清樊城堆文化的發展脈絡及上、下限問題的珍貴實物資料,為重新認識江西及南方片區先秦時期的文化面貌、深入研究展現早期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推進早期中國區域文明模式研究提供了新視野,具有重要的歷史與考古價值。2019年,鍋底山遺址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址: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棠陰鎮解放村太坪上組東北開放信息:對外開放…[詳細]
南窯遺址
  南窯遺址位于景德鎮市樂平市接渡南窯村東北面。遺址的考古發掘獲評“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考古研究表明南窯燒造歷史悠久,距今有1200多年的燒造歷史,是瓷都景德鎮境內目前已知最早的窯業遺存,對探索瓷都景德鎮早期窯業的技術源流、傳播與影響具有十分重要意義,不僅填補了景德鎮地區唐代瓷窯遺存的空白,而且把瓷都景德鎮的制瓷歷史向前推進了200年,是瓷都景德鎮“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先聲,為明清時期瓷都景德鎮的興起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2019年,南窯遺址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址:樂平市接渡鎮南窯村開放信息:開放…[詳細]
五府山銀鉛礦遺址
  五府山銀鉛礦遺址位于江西省上饒市上饒縣五府山鎮塘里村,村域內山形地勢陡竣,植被茂密,古良河水量豐富,是江西東北部武夷山北麓區域一處唐、宋時期的銀鉛開采、冶煉遺址。五府山銀鉛礦遺址位于塘里村北面,俗稱“上、下梨子坑”的東側山體上,分布范圍約1.5平方公里,由唐、宋鉛銀礦采區、冶煉遺跡、-居址三大部分構成。代表性遺跡有唐代鉛礦采洞16處,宋代銀礦采洞24處,煉渣堆積2處,-居址遺跡2處。出土有大量鉛、銀煉渣和近百件唐宋時期的壺、罐、碗等-用瓷器殘片。五府山銀鉛礦遺址是中國第一處先后開采鉛銀兩種貴金屬的礦山遺存,其使用“火爆法”地下采礦,運用了通風、提升、運輸、排水等采礦配套技術設施,尤其采用先進的…[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中文字幕美国亚洲电影 |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不卡 | 亚洲中文日韩欧美v |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 | 在线的Av免费观看 | 亚洲精品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