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由國務院核定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確定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國務院于2019年10月7日核定并公布。共計762處,包括古遺址(167處)、古建筑(280處)、古墓葬(30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34處)、石窟寺及石刻(39處)、其他(12處)等。
甘棠箐遺址
  江川甘棠箐舊石器遺址,云南江川甘棠箐遺址位于云南省江川縣路居鎮上龍潭村西南約1.5公里處。1984年文物普查時發現,1989年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3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和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初步判斷為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它云南省繼元謀人遺址之后發現的又一處重要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曠野遺址。最為重要的是發現了木制品和用火的遺跡。由于木制品極易腐爛,世界范圍內關于人類早期的木制品發現亦屬鳳毛麟角。該遺址中木制品的發現不僅填補了該領域國內研究空白,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木制品。該遺址發現的用火遺跡,似篝火遺存,基本原樣保存,這種形制的用火遺存在我國舊石器早期遺址中也是首次發現。遺址…[詳細]
河泊所遺址
  河泊所遺址分布于昆明市晉寧區上蒜鎮石寨、河泊所、金砂等村部分區域,東鄰金砂山、西面滇池水、南望小平山、北接石寨山,是滇池地區最早的人類-遺跡,也是石寨山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河泊所遺址于1958年發現,2008-2010年中美聯合考古調查再次認定,2014年開始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蔣志龍教授帶隊對該遺址進行調查發掘。現已探明河泊所遺址分布總面積約400多萬平方米,核心范圍約100萬平方米,其主要年代為戰國至漢代。河泊所遺址是集各類功能于一體的遺址群,遺址中發現有專門的居住區、祭祀區、瑪瑙等工藝品加工區、金屬鑄造區等不同功能區。經過考古試掘和發掘,清理各類房屋基址40余座、漢代水井13眼,“甕棺…[詳細]
大甸山遺址
  經國家文物局批準,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保山市博物館、保山市文物管理所、昌寧縣文物管理所等單位,對位于昌寧縣田園鎮龍泉村委會漆樹坡小組東南側的大甸山墓地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墓地西北距昌寧縣城3公里,海拔1643米,發掘面積2500余平方米,清理各類墓葬198座,出土隨葬品268件(套)。土坑豎穴墓以小型的墓葬為主,分布在大甸山西側、北側和東側,墓坑較淺,出土器物較少,大部分為空墓。土洞墓分布于大甸山南坡,為墓地核心區,墓口較小,墓坑較長,約3至4米,墓底呈斜坡狀,靠墓口處偏高,頭端在高處,腳端在低處,棺木均已損毀,隨葬器物較為豐富,且多為青銅器和琥珀珠,不見陶器,該種形制的墓葬為云南其它地區…[詳細]
大波那遺址
  祥云大波那遺址,云南青銅文化遺址之一。亦稱祥云大波那木郭銅棺墓葬。地點在今祥云縣云南驛大波那。1963年發現。形狀為一座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內有長條形巨木疊組的郭室,內置兩面坡房屋狀銅棺,由7塊銅板組成,用4塊構成房屋的四壁,上蓋兩塊人字形坡面屋頂,棺底墊一塊銅板,鑄有12只腳。棺的兩側壁及屋頂鑄幾何形花紋和云雷紋。兩頭橫壁鑄鷹、燕、虎、豹、野豬、鹿、鱷魚等動物。隨葬品豐富,銅器有鋤、錛等農具和紡織工具;陶器有豆、罐等;兵器有矛、劍、啄、鉞等;-用具有釜、杯、尊、勺、豆、匕、箸(筷)等;樂器有銅鼓、葫蘆笙、環鈕圓筒鐘;還有房屋模型和豬、牛、羊、雞、狗六畜模型及各種飾物。經測定為公元前465±75…[詳細]
牡宜遺址
  牡宜遺址位于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黑支果鄉牡宜和阿章村委會所在的壩區及周邊區域,為兩漢時期“句町文化”大型遺址。“句町”是《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記載和“滇”同時期的部族,也是漢王朝在云南繼封“滇王”之后的第二個王,在西南夷中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2007年搶救性清理的木槨墓和2011年發掘的4座墓葬出土了銅鼓、龍虎紋金帶扣等大批重要器物。考古發現結合史料記載,證明以廣南縣黑支果鄉牡宜壩區為中心約5平方公里的牡宜遺址是漢代句町王族的活動遺存。為全面了解句町文化的面貌、空間分布以及發展脈絡等問題,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設立了《句町文化的初步研究》課題,針對牡宜遺址的考古調勘、發掘和研究是此課題的主要…[詳細]
朱提故城遺址
  朱提故城遺址又名諸葛營城址、桃源遺址,位于我市昭陽區太平街道辦事處永樂社區,是漢晉時期朱提縣(郡)治所在地。遺址分為上諸葛營、下諸葛營,面積約50萬平方米。諸葛營城址是云南地區目前發現面積最大、年代最早的漢晉城址。城址布局完整,城墻、壕溝等保存狀況良好,為研究該地區漢晉時期的城市營造及布局提供了真實的資料。新的考古材料證實了該城址為朱提縣(郡)治所,對研究漢代經略西南夷的歷史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研究秦漢以來絲綢之路南亞廊道在滇東北地區的興衰歷程提供了重要證據。2018年10月,省政府公布諸葛營城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昭陽區政府劃定了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東南面至后河、東北面至…[詳細]
德源古城遺址
  德源古城遺址位于云南省洱源縣,年代為唐。2019年,德源古城遺址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尼阿底遺址
  尼阿底(NwyaDevu)遺址位于西藏北部羌塘高原申扎縣,海拔4600米,距最近的城市拉薩和那曲將近300公里,是一處規模宏大、石制品分布密集、地層堆積連續的舊石器時代曠野代遺址。2018年11月30日,中國科學院宣布,該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人員在藏北羌塘高原發現一處具有原生地層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尼阿底,證實古人在距今4-3萬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了清晰、堅實的足跡。考古人員在遺址中收集了大量石制品,包括石葉、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尖狀器、石錐等,推測可以用于采集果實、逐獵野獸、肢解動物、加工皮革等。尼阿底遺址出土的石制品具有鮮明的石葉技術特征。所謂…[詳細]
杰頓珠宗遺址
  杰頓珠宗遺址坐落于邊巴鄉杰麥村西南側懸崖上,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海拔3300米,占地面積1130平方米,東、南兩面為懸崖峽谷,西面為陡坡,北面山勢較為平緩,宗大門位于北面。杰頓珠宗建筑略呈橢圓形,大門向外凸出,形成狹長通道,穿過通道可進入一間圓形的碉樓,碉樓的西側有3間住房,再往西依圍墻建有1間長弧形住房。主體建筑位于宗南部,臨懸崖。遺址底層為4間長方形房間。主體建筑前有一長石階,石階西側有房2間。主體建筑后有取水暗道,暗道沿懸崖絕壁垂直下降長達60米。宗周圍建有石墻,墻厚1米。杰頓珠宗于2007被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杰頓珠宗遺址列入第八批全國重…[詳細]
蘆山峁遺址
  蘆山峁遺址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李渠鎮蘆山峁村西北側的梁峁上,西鄰延河支流陳團溝、新堯溝兩條河溝,整體地形呈“山”字形,分布面積超過200萬平方米,屬于超大型史前聚落遺址,始建年代為廟底溝二期晚段,距今約4500年,將延安的筑城史至少向前推了2300年。屬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1965~1967年,這里曾先后出土了一批玉器,其中的玉刀、玉虎、玉笄造型別致,較為珍貴。1988年經勘察,該遺址占地面積80萬平方米,發現有1~2米厚的文化層,有灰層、灰坑、居住面、墓葬等。采集的標本十分豐富,主要為夾砂灰陶和夾砂紅陶。紋飾為籃紋、附加條帶紋和交錯繩紋,可辨別器型有罐、甕等,同時還發現了石鐮等器物。2…[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视频亚洲精品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福利欧美午夜 | 婷婷开心深爱五月天播播 | 亚洲人在线观看影院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