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03月20日,江蘇省政府同意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提出的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現予公布。

共有122處古遺址、古建筑、古墓葬、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入選。

本次入選的文物類型包含古遺址22處,古墓葬5處,古建筑39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47處,其他3處,擴展項目4處,以及調整公布2處。
泗洪趙莊遺址
  趙莊遺址位于泗洪縣城西北15公里的梅花鄉趙莊村,南距淮河約40公里。遺址東有重崗山,南有古河道,東北部地表平坦,西北部有一被圩溝環繞的高約3米的土墩,俗稱“龜墩”,墩體為商周遺存,地平以下為新石器時代遺存。遺址面積約lO萬平方米。1962年發現,1982年南京博物院進行發掘,面積225平方米,遺址主要堆積為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和西周文化地層,并有少量商代早期地層。大汶口文化遺存,包括房基、灰坑和墓葬。房基4座,均為平地建筑,平面有矩形和橢圓形,有細砂土居住面;墓葬10座,有合葬墓,單人墓及甕棺葬,葬式有側身屈肢和仰身直肢兩種,出土的器物較豐富,陶鬶、杯、豆、盆、鼎和背壺都明顯具有大汶口文化晚期…[詳細]
韓井遺址
  韓井遺址位于泗洪縣梅花鎮,距離順山集遺址大約4公里。經考古隊初步勘探,韓井遺址面積大概4萬平方米。考古隊計劃用3年時間,對其進行系統的發掘、研究和保護。韓井遺址的發現和發掘,是順山集新石器時代遺址的重要補充,可為順山集文化的研究提供重要支撐。江蘇泗洪順山集遺址自2010年起經過多次考古發掘,經同位素測年,該遺址的時間跨度為距今8500至7500年,是淮河流域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環壕遺址,填補了淮河中下游史前文明空白。為深入了解順山集文化,考古專家開始對順山集遺址4公里外的同時期韓井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在韓井遺址,考古專家找到一處8000年前的水稻田遺跡。面積不足100平方米,被分割成不同形狀的田…[詳細]
煎藥廟西晉墓地
  煎藥廟村西晉家族墓地于2015年6月由當地村民在平整土地時意外發現,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館、邳州博物館三家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墓地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經細致調查、勘探、發掘,該墓地共發現9座西晉時期貴族墓葬,全部為帶斜坡墓道的前后室磚室墓,形制結構完整,是目前所見全國唯一沒有被盜掘過的西晉墓群。由于煎藥廟墓地保存完整,未受盜擾,隨葬品擺放位置明確,出土了金銀器、銅器、鐵器、瓷器、玻璃器、漆器、石器、鸚鵡螺、玳瑁等隨葬品300余件。同時,南方青瓷與北方醬釉瓷器在墓群中共出,特別是青瓷谷倉、扁壺的發現,反映了西晉時期南方青瓷的北傳,以及以南北商品的流轉為代表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新河煎藥廟西晉墓地作為全…[詳細]
印應雷墓
  印應雷墓位于常熟市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區建華村,為一巨大土埠,高約3.5米,周長157米,俗稱“印家山”。坐南面北,原甚具規模,設有石獸、石翁仲及神道碑等,后毀。今尚存“靜海縣開國伯印公之墓”碑一通。現立亭子一座,名為“印山亭”,居墓冢東側,系本村邑人緬懷其而建。明弘治間桑瑜《常熟縣志》載:“兩淮安撫制置使印應雷墓,在尚湖南濱”。清乾隆間言如泗《常昭合志》載:“印丞相應雷,南宋時敕葬堰涇河處尚湖之南,年祀遼遠,墓旁地悉為他姓所侵。明天啟間司成許士柔力為修復,重刻石法。”按其時所鐫墓碑稱,印應雷子德傳,孫肖翁、述翁,曾孫振之俱仕元。傳至三十世孫祖朝無嗣,遺命以贅婿徐應任之子嫡甥文學為嗣,歲時享祀。印…[詳細]
連云港封土石室墓群
  俗稱“古洞”、“唐王洞”、“藏軍洞”,主要分布在連云港市區的錦屏山、南云臺山,中云臺山、北云臺山和灌云縣伊蘆山。目前共調查發現封土石室墓474處,其中錦屏山93處,南云臺山321處,中云臺山25處,北云臺山10處,伊蘆山25處。封土石室墓多數主體結構可分為石室、甬道、封土三部分。石室多采用未經修整的石塊砌筑,少數大型石室用料規整。石室左右兩側的石壁多自下向上逐漸內收,有些為直壁。石室后壁為直壁,多數呈梯形,少數呈方形。石室頂部多采用體量較大的長條石平鋪蓋頂,極少數采用疊澀式頂部。石室多數有甬道。石室之外封以泥土,呈緩坡饅頭狀。根據石室墓底部平面分布情況,大致可分為方形、梯形、刀形、凸字形、腰鼓…[詳細]
嵇安墓
  嵇安墓位于南集鄉長浦村石碑莊前。微風煦煦,芳草萋萋。嵇家祖籍為宋代譙郡(今安微毫縣)嵇山人。嵇安的五世遠祖嵇弘政,曾任宋朝提點京東刑獄、兵部郎中等職,謚號莊肅。曾祖嵇克仁,進士出身,曾任宋朝朝議大夫、知集賢院、兼太常寺丞事。祖父嵇大成,進士登第,曾任宋朝監察御吏、鎮南軍副節度使、龍虎衛上將軍。年老退休時,經過漣水,愛漣水土俗民情,畏北方戰亂頻仍,遂于漣東擇地定居。父親嵇迪,清高文雅,隱居不仕,積德鄉里。嵇安字寬濟,身材魁偉,勇敢尚武,精于騎射。時值南宋末年,天下大亂,兵匪為災。嵇安聚集義旅,構筑堡柵,護衛鄉井。南宋詔授其為承節郎,任制將沿海巡檢使,統領義兵。外御-,內撫民眾,興修水利,獎勵農耕…[詳細]
北山墓群
  北山墓群位于盱眙縣天泉湖鎮北山村盱滁山脈邊緣,山地丘陵向平原過渡地帶,沿北山南麓分布,東西長約2千米,南北寬約數百米,南距古城崗遺址約2.5千米。墓群由數十座大小不等的封土墩,目前發現有44座土墩。北山墓群整體保存較好,基本保留了原有布局,對于研究當時的葬制有很高價值。…[詳細]
南京九龍橋
  九龍橋位于南京市秦淮區龍蟠中路通濟門橋西側秦淮河上,明南京京城通濟門遺址外。橋始建于明,清光緒十年(1884年)重建。因與通濟門毗連,又稱通濟橋。九龍橋為無鉸五孔石拱橋,長約51米,寬13米,五拱分別坐落在四只棱形分水橋墩上。抗戰初,九龍橋中部大拱毀于戰火,后一直用木板架搭通行,1966年由市政建設部門修復,增設水泥橋欄。現九龍橋東側為龍蟠中路,東南臨節制閘,西與東水關遺址公園和明城墻連為一體。九龍橋是明代秦淮河上重要橋梁之一,是研究明代南京城市格局、水系格局及城市歷史的重要實物遺存。2019年,南京九龍橋入選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六合萬壽宮
  六合萬壽宮位于南京市六合區雄州街道荷花社區長江路116號-1,與六合文廟隔街相望。萬壽宮為清道光年間在元真觀二郎廟舊址上改建,咸豐八年(1858年)毀于戰火,光緒九年(1883年)為迎接慈禧五十壽辰重建。六合萬壽宮作為清末為慈禧太后壽辰所建生祠建筑,是研究清代萬壽宮形制的重要案例,對研究清代六合地區民間信仰的發展也有一定價值。2019年,六合萬壽宮入選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華學士坊
  華學士坊原為明嘉靖時期翰林院侍讀學士華察府大門。華察年老致仕歸鄉后,幫助當地縣令清丈田畝,查出漏科數千畝,深得民眾稱贊。華學士坊是一座高大壯觀的高官府第牌樓,三間四柱,頂部被毀,石柱為花崗巖質,兩側八字形照壁下有獅子浮雕獅。1983年,原無錫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無錫縣文物保護單位。1928年,當地創辦東亭小學(現為東亭實驗小學),校門利用其牌樓做成,以示紀念。1980年,重建牌樓。1988年6月,公布為錫山市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3月2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七七中文字幕 | 日本思思热精品一区二区 | 永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 | 日韩无砖专区中文字幕 | 日韩专区日本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