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博物館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博物館篇

北京魯迅博物館
  目的地介紹魯迅博物館位于北京市阜成門內西二條,是建國后最旱建立的“人物傳記性文學博物館”。該館的前身為原西三條的北京魯迅故居,1954年在故居旁興建博物館,于195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20周年紀念日落成開放。1994年擴建后的新展廳是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與故居相鄰。該館占地1.3萬平方米。魯迅(1881一1936),漸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故居內為“魯迅故居舊景陳列”,這是一座精巧的小四合院,南北房各三間,東西房各一間,一直保持著當年先生居住時的模樣,南房是會客室,北屋東西兩房間分別為魯迅的母親和朱安夫人的住室,中間一間為餐廳,北屋當中一間向北凸出一小間,面積僅8平方米…[詳細]
博興縣博物館
  博興縣博物館位于博城五路,前有文化廣場,后有董永公園,地處城區文化娛樂中心。博物館于200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投資近300萬元,建筑面積2300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正門內有200多平方米的大廳,里邊為展區,共設七個展室,分別為兩個佛教藝術展室、兩個石刻藝術展室、一個歷史陳列展室、一個革命文物展室和一個呂劇藝術展室。展出文物400余件。博物館館藏文物3000余件,種類有陶器、瓷器、佛教遺物、石刻、石器、金屬器、玉器、文房四寶、印章、古籍字畫、錢幣、骨角器、化石、民俗等等。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北朝至隋代佛教藝術品,博興出土的北朝佛教藝術品數量多,質地有石、銅、素燒瓷、陶等。石造像約有200余件,并且…[詳細]
房山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
  介紹:是西周時期北方重要邦國―燕國的都城遺址,展現了北京城三千多年前建城時的狀況和文化風貌。是全國同時期遺址中,文化遺存最豐富的遺址,出土了一批帶有堇銘文的青銅器和大量精美的陶、玉、石、漆器、瑪瑙器等。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北京城之源”之名。遺址內有博物館,是古文化遺址與文物陳列相結合的考古專業性博物館,主要展示了西周時期燕國都城的城垣與燕國貴族墓葬出土文物。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距京城40公里,是在琉璃河商周遺址的發掘基礎上建立的。博物館占地20667平方米,樓閣式建筑,仿唐風格。館內有展廳、文物庫和兩處墓葬處、兩處車馬坑。展示的文物有陶、銅、原始青瓷、玉、漆、俑、石等器物數十件。其中包…[詳細]
洛陽匾額博物館
  洛陽匾額博物館是全國第一個以收藏、展示和保護歷代匾額為主的國有匾額專題博物館。現已從洛陽民俗博物館館藏的1725塊匾額中遴選出各類精品匾額500余塊,分別辟為功德聲望廳、貞節賢孝廳、官府門第廳、婚喜壽慶廳、醫德教澤廳、寺廟宗祠廳、書齋堂號廳、精品匾額廳8個陳列展廳。這些匾額時間跨越明代、清代、民國等歷史時期,最早可至明代天順年間,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該館仿清代建筑風格,院內亭臺樓閣間翠竹幽幽,玉蘭飄香,白鵝戲水,是一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歷史文化景觀。總投資近500萬元的洛陽匾額博物館,洛陽匾額博物館內藏匾額1700余塊。分為醫德教澤匾額廳、功德聲望匾額廳、官府門第匾額廳、婚…[詳細]
寧夏地質博物館
  寧夏地質博物館籌建于2008年,建館歷時四年,是一座反映寧夏自然地質歷史和風貌的專題性博物館。寧夏地質博物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珍稀地質礦產標本收藏中心;是地質礦產知識普及與青少年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的學習基地;是地質類專業人員進行相關研究的輔助場所;更是大眾游覽、觀賞、休閑、娛樂的理想去處。寧夏地質博物館座落于銀川市,總建筑面積積6451.4平方米,主體建筑為四層,造型新穎別致,獨具風格:寓意沙漠中拔地而起且錯落有致的巨型巖石,一顆璀璨的寶石鑲嵌其中,雙體斜屋面喻示賀蘭山、六盤山巍峨聳立,黃河從中穿越而過的宏偉氣勢,開放式觀景樓頂,更是拓展了展示空間,給觀眾以登高、獵奇之感受。寧夏…[詳細]
中國房山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
  2006年9月17日,在第二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上,中國房山世界地質公園正式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并授牌,成為目前全球唯一一家位于首都城市的世界地質公園。公園總面積953.95平方公里,橫跨北京市房山區、河北省保定市淶水縣、淶源縣。公園按照資源類型和歷史文化分為八大園區,展現了華北地區數十億年來地球演化發展的歷史畫卷,記錄了各個地質年代的動蕩和變遷。博物館是地質公園的標志性建筑及核心展示區,位于房山區長溝鎮,2009年3月29日奠基,2010年5月15日試運行,參觀接待能力以及體驗效果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2010年7月12日在接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中期評估中獲得評委…[詳細]
洛陽古墓博物館
  洛陽古墓博物館又稱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位于郊區邙山鄉冢頭村東,北魏宣武帝景陵之旁。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年來發掘的上萬座古墓中,精選出23座典型墓葬,上迄西漢,下至北宋,分系列展示,并輔以有關喪葬禮俗的文物和資料,是一座以陳列歷代代表性墓葬為主要內容的專題性博物館。籌建于1984年,1987年4月18日建成開放。該館占地130余畝,建筑面積8200平方米。整個建筑采用軸線對稱傳統手法,分地上地下兩部分。地上前半部分為漢白玉仿漢門闕,上部裝飾以朱雀。館表在院中西側,漢白玉雕,上有夏鼐先生親書貼金大字“洛陽古墓博物館”。大殿為全館的序幕廳,為仿漢五脊重檐歇山式。殿中置“洛陽歷史墓葬分布圖”模型于…[詳細]
西安唐皇城墻含光門遺址博物館
  西安唐皇城墻含光門遺址博物館位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清西安城墻內,是為保護唐長安城皇城含光門遺址而建立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2006年11月開始籌建,2008年9月建成開放。現隸屬于西安城墻景區管委會。西安唐皇城墻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屬于國有差額撥款事業單位,設有行政部和文保部兩個部門。博物館仿城墻建筑并與城墻相連,建筑面積近4000平方米。博物館內主要展示隋唐含光門門道遺址、城墻斷面遺址(包括隋唐、唐晚期至五代、宋、元、明、清及近現代的城墻土遺址)和隋唐長安城皇城過水涵洞遺址,并設有“中國城墻發展史”專題展、“唐長安城”專題展及西安城墻明清古建構件展三個展覽。博物館二樓還設有多媒體功能播放廳…[詳細]
鎮原縣博物館
  鎮原縣博物館是國家三級博物館,位于鎮原縣城文化廣場東側,1950年開始收藏和管護文物,1986年經鎮原縣人民政府批準成立,是一座以收藏、宣傳、科研、陳列歷史文物為主的綜合性縣級博物館,隸屬鎮原縣文化廣播影視局。該館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展廳面積800平方米,庫房面積200平方米。1996年被列為鎮原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4年被確定為鎮原縣未成年人教育基地,2008年正式對外免費開放。館內現有工作人員24人,其中本科文化程度7人,專業技術人員5人。下設有辦公室、保管部、陳列部、宣教部、保衛部。目前館藏文物以歷史文物為主,涵蓋了舊石器時代至今各歷史年代的文物共3551件,有陶器等16個門類,…[詳細]
煙臺市博物館
  煙臺市博物館煙臺市博物館,亦即福建會館,是我國北方唯一的一座具有閩南風格的天后宮,也是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二處天后宮之一。該建筑建于1884-1906年,其建筑構件在福建泉州制成,通過遙遙3500里海路運至煙臺總裝,用時22載,耗銀無計,創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跡。建筑結構融合南北之長,雕飾精美華麗,內容豐富生動,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和研究價值。藝術大師劉海粟偕夫人游賞之后,雙雙題寫了“斯為美”,“關于斯”的贊辭,嘆賞之情溢于言表。宮內開設了《媽祖文化陳列館》,幫助游客深入了解天后圣跡與文化精髓。一九五八年煙臺市博物館設此后,加強了文物陳列的內容,現已開辟歷史文物、書畫、古幣等眾多展室,更加…[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黑人AV全部在线看 | 亚洲免费视频免在线观看 | 青青青欧美在线观看 | 亚洲永久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婷婷六月日韩 | 久久96热情精品国产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