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三批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三批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千陽西溝遺址
  西溝遺址位于渭河支流千河南岸第二階臺地的千陽縣柿溝鄉西溝村,遺址東西1200米,南北1000米,面積達120萬平方米。遺址區內文化層堆積厚達1.5米。斷層處可見袋狀灰坑。出土器物有小口尖底瓶、缸、盆、鬲、罐等。其質料分泥質紅陶、夾砂紅陶、泥質灰陶、夾砂灰陶四種,紋飾常見有繩紋、堆紋、網紋,彩陶往往采用紅衣-。該遺址性質以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為主。1992年4月20日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詳細]
前川遺址
  前川遺址位于千陽縣城關鎮千川村,199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邊家莊遺址
  邊家莊遺址 位于隴縣東南鄉邊家莊村周圍,距隴縣縣城約5公里,屬千河南岸二階臺地。其分布西至茍家溝一組,東南至崖邊,東到邊家莊四組東南,面積約50萬平方米。遺址北部斷崖上可見文化層,厚1米左右,并可見一些灰坑。遺址0-土器物有缽、罐、尖底瓶。紋飾常見交錯細繩紋、附加堆紋,并有少量白彩。屬于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的居住遺址。1992年4月20日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凹里遺址
  凹里宮殿遺址位于今鳳翔縣橫水鄉凹里村,面積約650平方米,遺址中發現夯土基址和一條南北長約200米的排水管道,還出土魚鳥、雙獾、云紋等戰國秦瓦當,以及“長生無極”、“大宜口子”、云紋等漢代瓦當和大量秦漢瓦片。此遺址史書無載,估計為戰國到漢代咸陽到雍城之間的行宮之一。…[詳細]
吳家頭遺址
  吳家頭遺址 位于鳳翔縣石家營鄉吳家頭村東端。遺址東西200米,南北400米,面積約8萬平方米。遺址區內的文化層堆積較厚,一般都在2~3米,內涵豐富。另外,還有白灰面殘房址兩座,分別長2米和3米,白灰面厚1~2厘米。文化層和灰坑堆積0-土的可辨器形有缽、盆、缸、器蓋、三足甕、鬲等,其質料有泥質紅陶、泥質褐陶、夾砂紅褐陶、夾砂灰陶。紋飾可見素面線紋、繩紋、籃紋、附加堆紋等。該遺址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詳細]
旭光村二號遺址
  旭光村二號遺址 位于寶雞市渭濱區馬營鎮旭光村東約300米處,沙河和清水河分別從遺址西、東部流過,地屬兩河之間的二階臺地遺址范圍。該遺址東西700米,南北400米。遺址0-土新石器時代的泥質紅陶瓶、缽、盆、夾砂褐陶罐、三足甕、泥質灰陶盆,還有西周時代的夾砂灰陶鬲。1992年4月20日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石嘴頭遺址
  石嘴頭遺址 位于寶雞市渭濱區石鼓鎮石嘴頭村的渭河南岸二階地上。遺址東西350米,南北300米。1985年、1999年、2006年三次分別由西北大學歷史系、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及寶雞市考古隊進行了清理和發掘。出土器物有雙耳罐、鬲、缸、盆等。質料為泥質和夾砂紅陶,紋飾常見繩紋、籃紋、附加圓點堆紋等。遺址性質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還有春秋及漢代遺存。1992年4月20日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詳細]
城關村遺址
  城關村遺址 位于麟游縣九成宮鎮城關村周圍。遺址東西800米,南北600米。遺址出土器物有瓶、杯、罐、缸、器蓋。質料僅見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兩種。紋飾有繩紋。另外,此遺址還出土打制的石質刮削器。該遺址為新石器仰韶文化遺存。1992年4月20日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蔡家河遺址
  蔡家河遺址位于麟游縣九成宮鎮蔡家河村西側的崖背上,處于漆水與蔡家河交匯處的山坡塬頭。東至蔡家河村,西、南至斷崖,北至山頂陡坡下,地勢北高南低,分布范圍東西400米.南北350米,面積約14萬平方米。1992年4月20日,蔡家河遺址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陜西省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公布保護范圍。其重點保護區為北至山頂,南至崖邊,東至東崖邊,西至西崖邊。一般保護區和建設控制地帶為重點保護區外延2…[詳細]
園子坪遺址
  園子坪遺址 位于麟游縣天堂鄉園子坪村西端,遺址東西200米,南北400米,面積約8萬平方米。遺址出土可辨器形有尖底瓶、盆、罐、缸、豆、鬲、缽、釜等,陶器陶質有泥質的紅陶、褐陶、灰陶,有夾砂的紅陶、褐陶。紋飾有繩紋、線紋、籃紋、附加堆紋、弦紋等,并有素面磨光陶片。該遺址為半坡晚期類型遺存。1992年4月20日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秦家莊一號遺址
  秦家莊一號遺址 位于扶風縣新店鄉秦家莊西北部的小溝東岸臺地上。遺址面積約8萬平方米。出土器物有盆、罐等。以泥質和夾砂紅陶為主,紋飾常見的有籃紋、附加堆紋、方格紋等。該遺址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存。1992年4月20日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扶風王家臺遺址
  王家臺遺址 位于渭河支流漆水河上游,扶風縣新店鄉王家臺村西南的塬邊及梯形臺地上。遺址東西700米,南北600米,面積為42萬平方米。遺址堆積厚,內涵豐富,采集到的陶片,可辨器形有平底瓶、缽、罐、甕、灶等,泥質陶有紅陶、灰陶,夾砂陶有紅陶、褐陶。紋飾有繩紋、弦紋、附加堆紋、籃紋、雞冠狀紋飾等。該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其中包括仰韶文化的福臨堡二期類型、半坡晚期類型、龍山文化的廟底溝二…[詳細]
益家堡遺址
  益家堡遺址位于扶風縣城關鎮益家堡西南臺原上。東西長500米,南北寬300米。1978年后因平整土地而破壞較嚴重,是一處含有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商代的居住遺址,發現有商代殷墟一期的青銅器、兵器及鬲、罐、豆等陶器。1992年4月21日被列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眉縣東坡遺址
  東坡遺址(眉縣) : 東坡遺址位于眉縣湯浴鎮西北10公里的黑 峪河水西岸“乏牛嘴”臺塬北端,是以新石器時 代仰韶文化為主體的原始社會聚落遺址,兼有龍 山文化、西周等時期的文化遺存,總面積18萬 平方米,東西兩側為黑峪河和霸王河,南至晉家 村北端,北至塬頭。地勢南高北低,呈緩坡狀。 南北長120米,東西寬150米。遺址文化層厚度1.5~4.5米,以新石器時 代仰韶文化的遺存為主體,同時還有西周時期的…[詳細]
伐魚村遺址
  伐魚村遺址位于渭河南岸支流伐魚河左岸的二階臺地上,寶雞市陳倉區天王鎮伐魚村,遺址東西500米,南北600米,面積約30萬平方米。遺址內涵較為豐富,可辨器形有尖底瓶、缽、罐、盆、甕、鬲等陶器,并有石斧、石刀等石器。陶器陶質有泥質紅陶、泥質灰陶、夾砂紅陶。常見的紋飾有線紋、繩紋、籃紋、附加堆紋、錐刺紋等。該遺址屬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存,其中仰韶文化內涵屬廟底溝類型與半坡晚期類型。1992年…[詳細]
賀家灣遺址
  賀家灣遺址 位于渭河南岸陳倉區八魚鄉賀家灣村北部、馬尾河東岸的二階臺地上,遺址東西800米,南北1000米,面積約80萬平方米。遺址文化內涵豐富,地面及灰坑內均可見到大量陶片,陶器有罐、缽、盆、尖底瓶、鬲、鼎、器蓋等,并有斧、網墜等石器。陶器的陶質為泥質灰紅陶、泥質灰陶、夾砂紅陶、夾砂灰陶,紋飾有繩紋、線紋、籃紋、附加堆紋、弦紋、劃紋等,并有素面磨光陶片。該遺址以仰韶文化遺存為主,并有東周時期的春…[詳細]
北首嶺新石器時代遺址
  北首嶺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寶雞市金臺區金陵河西岸臺地上,臺地高出水面約20米,東面隔河,與賈村原相望,金陵河由此向南流注于渭河。遺址中心面積約25000平方米。中國社會科學院古研究所于1959年、1977年、1985年作過多次發掘,共發現房屋32座,窯穴15個,墓葬439座,生產工具、生活用具1700余件。房屋里為方形圓角的土坑。房內地面是先鋪一層姜古漿,然后抹一層草泥土。四周墻壁也涂草泥土和灰色硬…[詳細]
鴨限嶺遺址
  鴨限嶺遺址位于陳倉區鳳閣嶺鄉鴨限嶺村西南150米高的塬坡上,北靠山峁及寶天鐵路,東、西、南三面臨渭河,渭河在這里轉了一個彎,遺址就在河套的二級臺地上,地勢突兀。遺址分布東西200米,南北400米,面積約8萬平方米。遺址區內文化層厚度一般在0.8~0.35米,可見到的袋狀灰坑多處,直徑1.5~3米,深度1.2~2米。其內遺物較多,文化內涵豐富,地邊路旁,崖坎下皆可見到大量陶片,可辨器形有尖底瓶、缽、…[詳細]
褒斜棧道遺址
  褒斜棧道是中國古代開鑿時間最早、規模最大、工程最難、道路最長、沿用時間最久,被譽為“中國第一古棧道”。南起漢中褒城,北至眉縣斜峪關,長達249公里,至少有三千年的歷史。是古代關中連接巴蜀的主要道路。僅在陜西太白縣王家堎保存有三處遺址。地址:1、太白縣王家堎鄉和平村吊壩子段200米;2、太白縣王家堎鄉和平村紅崖里段25米;3、太白縣王家堎鄉和平村西壩段50米。…[詳細]
古大散關
  大散關位于寶雞市西南川陜公路秦嶺北麓,為中國八大關之一,大散關橫鎖陳倉道,相傳為大散仙人-之地,故名。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親臨時,曾留下了“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千古絕唱。大散關遺址從益門故道口至大散嶺,綿延達20公里。1996年,經市區政府和神農鎮二里關村共同努力,斥資80余萬元開發建設大散關,整修山門一座,恢復古棧道,建敵樓一座,建“二吳”塑像一座。2008年通過招商引資700萬元,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大片 | 日韩亚洲国产中文永久 | 中国aV免费精品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精品在线第1页 | 理论片第一页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高清在线精品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