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祠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祠篇

文祐王公祠
  官田文佑王公祠該宗祠位于永漢鎮王屋古村,是四進四合院式布局:一進頭門,二進“世德堂”,三進“福壽華堂”,四進“祖堂”。據村中族譜記載,大約在元朝末年,一個叫王文祐的人為了本族的開枝散葉,從廣東增城棠村遷到龍門縣永漢鎮。他選擇了永漢鎮以南,在永漢河西岸的一處平原安居,成為現在王屋村的開村始祖。到了明末清初,王文祐的子孫耗費十八年建造了文祐王公祠、凌云閣等標志性建筑,逐漸形成有建制的村落。歷經約750年的繁衍生息,王氏后人已經傳承到第二十五代,成為永漢第一大村,200多間清代古宅屹立近400年,至今仍保存完好。2015年12月10日,文祐王公祠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為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萬氏宗祠
  “萬氏宗祠”位于南昌縣向塘鎮合熂村近團萬家自然村中部,建于1932年,是附近萬姓的總祠。宗祠平面呈“凸”字形,坐北朝南,總面闊34米(中間主體部分面闊20米),總進深27米(兩邊副祠進深15米),總占地面積750平方米。青磚砌筑,磚木結構,歇山屋頂,土瓦覆蓋。墻體下部為紅石肋腳,厚實穩健。進大門為前廳,內空高大(現吊了假頂),左右兩邊可達副祠。過前廳為祭祀祖先的后堂,空曠莊嚴,后部擺放祖先牌位。對研究民國年間的祠堂建筑有重要意義。“萬氏宗祠”南面一塊大空地,西南約100米是合熂小學,西邊約10米外是村中水泥路,東、北兩邊約10米開外是普通民居。2010年5月7日,南昌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第五批南…[詳細]
文丞相祠
  文丞相祠是為紀念南宋著名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文天祥而建的。文天祥在南宋末年奮力抗元被俘至元大都(北京)后,囚禁于兵馬司土牢近4年時間,于1283年就義于柴市。明洪武九年(1376年),由按察司副使建祠堂。明永樂六年(1408年)正式列入祭典。明宣德、萬歷、清嘉慶、道光,以至民國期間均有修葺。祠堂坐北朝南,由大門、過廳、堂屋三部分組成,面積近600平方米。過廳內為文天祥生平展,堂屋中保留有原祠堂的部分遺物和文天祥手跡等展品。院內尚有一株古棗樹,枝干向南傾斜,傳說為文天祥手植。1979年,文丞相祠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10月修繕后對外開放。1995年又主要由文氏后裔捐款修飾一新。景點位…[詳細]
蔡忠惠公祠
  蔡忠惠公祠年代:明、清座落地點:福州市倉山區下藤路位于倉山區下藤路199號,為明洪武年間,蔡襄第八代孫蔡伯起遷居福州下渡后集資興建,清代重建。奉祀宋代名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書法家蔡襄。蔡襄(公元1012—1067年),字君謨,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大學士,兩度知福州,卒謚“忠惠”。2003年南遷60米,復建于今址。建筑坐東朝西,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從西向東,依次為門樓、正殿、拜亭、祭廳、議事廳。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五間,穿斗式木構架,單檐雙坡頂。大門正面匾額楷書“蔡忠惠公祠”;后壁墻匾額“蔡氏宗祠”,結構嚴密,筆力遒勁。前回廊墻上嵌蔡襄楷、行、草體碑帖石刻20余方。2009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詳細]
劉烈士祠
  劉烈士祠位于城北街。是辛亥革命后臨時革命政府為紀念辛亥革命烈士劉道一而修建的祠堂。劉道一(公元1884—1907年),近代民主革命者。字炳生,原籍湖南衡山,后隸籍湘潭。留學日本時,與秋瑾等組織十人會秘密團體,倡言革命。又參加馮自由在橫濱組織的洪門天地會,-為“草鞋”(將軍)。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書記、干事等職。次年回國,聯絡會黨、新軍、發動萍鄉、瀏陽、醴陵武裝起義,不幸事機泄露,被捕犧牲。遺體葬于長沙岳麓山。劉烈士祠原房屋四進共40余間,現存后進7間,通過整修,已煥然一新。已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祠堂正廳懸掛有孫中山、黃興悼念烈士的挽詩。此外,尚有其他文物100多件,供…[詳細]
馮氏宗祠
  馮氏宗祠位于翠亨村東部,是孫中山幼年讀書處。建于清代前期,坐西朝東,占地118平方米,磚木結構。馮氏宗祠是翠亨村馮姓人家的祠堂。清代后期曾作為翠亨村村塾使用,主要招收農家子弟學習四書五經,進行啟蒙教育。清光緒元年至四年(1875~1878年),孫中山曾在此讀書,并對塾師只要求學生背書而不給學生講解的教學方法提出質疑。在此期間,孫中山與陸皓東等同學結為好友。馮氏宗祠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文物保護單位,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多次對該祠堂進行保護性維修。馮氏宗祠,為硬山式磚木穿斗抬梁混合結構,抬梁為瓜柱形穿斗。二進四間并辟有廚房建筑布局,二進前置有天井。2000年11月29日,市人民政府把馮氏宗祠確定為市文…[詳細]
黃埔軍校第二分校曲塘分部舊址-楊氏宗祠
  洞口曲塘楊氏宗祠位于洞口縣竹市鎮曲塘村,建于1914年。建筑坐西朝東,占地面積3590平方米。前后三進院落組成,主體建筑有大門(戲樓)、中堂、祖先堂、兩側廂房和鐘鼓樓等。此祠堂的最大特點是正面并列三座西洋式的牌樓門,表明清末民初這里已受西洋文化的影響。中門四柱沖天,大門上方楷書陰刻“楊氏宗祠”石匾,石匾上部題有“清白第”三字。進入大門后,里面的建筑又全是中式,整個建筑完全是中西合璧。大門后面是戲臺,進大門后從戲臺下穿過進入庭院,戲臺重檐歇山頂。曲塘楊氏宗祠是黃埔軍校第二分校曲塘分部舊址。1938年秋,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分校由武昌遷至湖南武岡,簡稱“黃埔軍校武岡分校”,其曲塘分部就設于此…[詳細]
吳嘉紀祠堂
  吳嘉紀祠堂,坐落于東臺市安豐鎮南石大街8號,祠堂為磚木結構,前后兩進平房,建筑面積120平方米,進大門另有兩間-房,建筑面積18平方米,前門臨街,后門通海河邊.吳嘉紀,泰州安豐場 (今東臺市安豐鎮)人,字賓賢,號野人,明末清初聞名的布衣詩人。他的詩作,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一定的聲譽。其詩詞以“鹽場今樂府”詩聞名于世,風格遒勁,語言樸素,運思深刻,著有《陋軒詩集》。吳嘉紀的妻子王睿是清初詩壇上一位富有才華、志趣高潔、能與丈夫唱和的女詞人,一生留下了許多富有現實主義精神的詞作,她的詞集取名為《陋軒詞》,夫婦二人,一詩一詞,珠聯璧合,被傳為文壇佳話.紀念明末清初的愛國詩人吳嘉紀。現列為鹽城市級文物保護…[詳細]
清獻崔公祠
  清獻崔公祠 位于佛岡縣水頭鎮豐聯村。建于明代,清末毀于火,民國六年(1917年)重建。祠坐北向南,硬山頂,風火山墻,綠色琉璃瓦筒飾邊。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兩側建襯祠,分別置青云巷間隔。建筑面積427平方米。 祠門匾額書“清獻崔公祠”五個歐體大字,為明代學者陳獻章(白沙)手書。第二進檐下懸 “嶺南間氣”匾。此匾原是廣州崔公祠之匾,該祠毀后,此匾北遷于佛岡崔公祠懸掛。“嶺南間氣”是廣東布政使陳性學所題,吏部侍郎李昴英書。崔清獻(1157~1239年),名與之,號菊坡,增城中新崔屋人,南宋紹熙癸丑(1193年)科進士,官至右丞相,卒后封南海郡開國公,謚“清獻”。 1986年佛岡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詳細]
宛氏宗祠
  宛氏宗祠位于白沙鎮宛旦平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系湘南頗具特色和規模的民間祠堂建筑之一。宛氏宗祠從清同治八年開始興建,于清同治十一年竣工,歷時四年。宗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640平方米,主體建筑由正門廊廡,左右廂房,中廳,后堂及中廳與后堂連廊等組成,為磚、石、木結構圍合式庭院。附屬文物包括:惜字石塔、崗子口駁岸碼頭、楊溪石板古道、古樹名木等。該宗祠較完整地保存了清代建筑格局,文物本體建筑真實且完整,是集祭祀、議事、文治教化于一體的綜合功能性建筑。其建筑形制,石雕、木刻、泥塑彩繪工藝等技作,都有著典型的本土特色,時代特征,宗族意念,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和社會教化價值。2011年1月,由湖南省人民政…[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国产精彩中文乱码AV | 天天cao在线视频不卡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综合 | 午夜丰满少妇性开放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日本免费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