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塌城位于湟中區多巴鎮多巴村,年代為漢。類別為古遺址。為青海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臨羌新縣故城,俗稱破塌城,位于湟中區多巴鎮東北。多巴鎮南臨湟水,東靠西納川河,北依豬頭山,西扼湟源峽口,為四人青海湖和柴達木盆地的咽喉,自古以來為交通軍事重鎮。破塌城在1960年時能看出輪廓,,南北250米,呈正方形,有東、西、南三門,城墻附有馬面。本世紀60年代后,破塌城東北部被辟為農田,西南部擴展為居民區與學枝枝舍,現僅保留的西北角被作為高壓電線塔基和西城墻一段約為20米長的殘墻,被利用為居民的院墻。在農田及居民院落內,散布有大量的陶器殘片,磚、瓦殘塊及雜骨等遺物,尤以西部較多,灰層厚達120厘米,推測可…[詳細]
高家遺址 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轉導鄉高家村南。遺址面積約200×200米。遺址北緊靠村莊,南臨馬營河,東部有一條大的洪溝,西部與耕地相連,地面散布有陶片、雜骨,東部多于西部。東部及北部大路及溝邊斷崖處暴露有較厚的灰層與灰坑,灰層厚達120厘米,灰坑為敞口圓形;覍雍突铱又袏A有較多的雜骨、陶片及零星石器,公路北部斷崖上暴露有殘墓葬及人骨。所見陶片皆為辛店文化加砂粗陶片,陶器器形有白色陶衣飾雙色…[詳細]
白崖子溝遺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前河鄉下甘家村西約50米處。前河本名馬營前河,河水兩岸為大山,整個流域形成三個山間小盆地,古代遺跡集中在這三個盆地內,且密度相當大。白崖子溝遺址處在中部盆地略西地方,遺址西有條自南向北注入前河的小河溝俗稱白崖子溝,遺址即處在白崖子溝與前河相接處的溝的東岸邊。遺址面積約350×350米,文化堆積厚40-120厘米。遺址地面與斷崖處散布有較多雜骨與殘陶片,除灰層外未見其他遺跡。所見遺物有馬家窯文化石嶺下類型泥質紅陶彩繪弧線紋,三角紋的缽、盆,加砂粗陶繩紋罐,加砂陶小口尖底瓶、甕等殘片及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的泥質紅陶飾有網格紋、鋸齒紋的壺、罐殘片,還有齊家文化泥…[詳細]
雙二東坪遺址位于樂都縣洪水鄉雙塔村南旱臺上,西臨雙塔河,東南皆有洪溝,臺地面積約400×300米。旱臺原來為南高北低的緩坡,后經多次平整形成多級梯田,大部文化層已裸露,尤以西南部較甚。梯田崖坎皆有灰層、灰坑暴露,遺址中還有一條灰溝。北部及西南邊緣原存夯土為骨、外砌石塊壘筑的石墻,上部也皆在平整土地時被移動或部分被毀。遺址北部曾發現雨水沖出墓葬、人骨。遺址地面散布大量的雜骨、陶片、石器。從陶片看,有…[詳細]
東村遺址 位于平安縣三合鄉東村東北。遺址西南邊緣壓在村莊之下,現存面積約130×100米,文化堆積厚30-120厘米。耕地及水渠崖坎處暴露有灰層、灰坑遺跡,灰層、灰坑內夾 有較多的雜骨、陶片及零星石器,地面散布有灰土與陶片、雜骨等遺物。從陶器的殘留口沿與器底看,陶器器形存有泥質紅陶雙耳罐及加砂陶繩紋雙耳罐、鬲等。此遺址為齊家文化遺址。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