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蔚斗小學舊址
  蔚斗小學舊址位于寧波市北侖區小港街道直街45號,1990年被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蔚斗小學由唐愛陸創建于1927年,后成為培養愛國主義思想的啟蒙小學,素有矗立蛟門的“紅色堡壘”之譽。該小學1931年遷校后,逐步建立起一支以共產黨員為核心的教師隊伍,對學生特別重視愛國主義與革命理想教育。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蔚斗小學教師在大革命時期的共產黨員周鳴宇、閻季平、吳沛寧等領導下,舉行校外抗日演講會。學生放學沿街高喊抗日口號,并發動募捐,支援十九路軍浴血抗戰。1936年,抗戰全面爆發前夕,蔚斗小學師生全面抗日救亡宣傳活動達到高潮。4月,因蔚斗小學編印以“反對內戰…[詳細]
張渚張公祠
  張公祠,在張渚鎮西街(工農街68號),1996年11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張公祠原為宋張完宅第,后改為張公祠堂。張大年(?)名完,字安國,張渚北門人。北宋元豐八年(1085)進士,曾任朝奉大夫、湖北黃州通判等職。南宋建炎年間,抗金名將岳飛曾多次駐兵宜興。建炎四年(1130)岳飛駐常州,應宜興縣令錢湛之邀引兵宜興平巨盜郭吉,館張大年家,有《過張溪贈張完》絕句:無心買酒謁青春,對鏡空嗟白發新。花下少年應笑我,垂垂羸馬訪高人。張完韻答:相逢相別不計春,眼前非舊亦非新,聲求色相皆虛妄,莫認無疑是昔人。并勒石立碑,稱唱和詩碑,后碑毀,現存刻石為康熙五十五年(1716)重刻。建炎四年五月…[詳細]
蓮舫庵
  抗清救亡烈女劉淑英養母奉佛的場所。劉淑英(1620—1657年以后),字木屏,號個山人(因幽居期間常居個山,故名),江西安福縣三舍村人,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王藹妻。其父劉鐸(1573—1626),博學善文,剛毅忠烈。1626年,劉鐸因不滿魏忠賢的閹黨專權,憤然在扇上題詩痛斥曰:“陽至君王死,陰霾國事非”。為此被逮入獄,身遭數刑,至死不屈。后崇禎皇帝誅治閹黨,贈劉鐸太仆少卿,謚忠烈。劉淑英稟承家教,自幼攻讀經史,飽讀詩書。但因生于明末清初的-之世,經歷頗多曲折:幼年喪父,新婚喪夫。甲午年間李自成攻陷軍師,據徐鼐《小腆列傳?列女》云:淑英聞之慟哭曰:“吾恨不為男子,然獨不能殲此渠爭,以報國讎邪!”…[詳細]
日偽統治時期七道溝鐵礦死難礦工紀念碑
  日偽統治時期七道溝鐵礦死難礦工紀念碑,位于通化縣果松鎮南部的七道溝村,距村中心1華里,距七道溝鐵礦1公里,占地面積2800平方米,保護面積1500平方米,碑高7米、寬2米、厚0.65米。碑身正面陰刻:日偽統治時期七道溝鐵礦死難礦工紀念碑。通化縣七道溝鐵礦,早在1898年被當地采參農民杜寶賈發現,1905年清政府將礦區地段賜給了平定義和團有功的地主李芳云。日寇侵占東北后,瘋狂掠奪各類資源,1933年至1938年,多次派技術人員到通化縣七道溝鐵礦進行勘查,于1938年設立了七道溝采礦所,1939年開始對七道溝鐵礦進行正式開采,至1945年戰敗投降,日寇共掠走礦石350多萬噸。侵略者堅持“采富不采貧…[詳細]
青芝寺
  青芝寺據說始建于唐朝,原在八仙巖。萬歷四十年(西元1612年),工部侍郎董應舉退隱歸田,傾其家產,開拓青芝山景觀,移建青芝寺于現址。萬歷四十四年(西元1616年),葉向高第一次辭內閣首輔歸里,與友吳需訪董應舉不遇,賦詩二首,后刻于觀仙洞崖壁。清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興福禪師增建大士殿(后殿)。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琯頭名士林煥章、陳彥超、吳鶚等征社同仁在青芝山建樓紀念董應舉,以董應舉晚年所居“梅花樓”名之,并環植梅樹于樓外,為福州一帶文人名流聚會的場所。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林森被迫辭福建省長職,隱居青芝山嘯余廬,期間與青芝寺住持覺非禪師來往密切,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詳細]
靈云山革命烈士陵園
  靈云山革命烈士陵園位于昆明市嵩明縣嵩陽鎮山腳居委會靈云山法界寺三天門西南部。原位于縣城東郊漢人屯村后小橫山東南麓。2007年2月,遷至現址。1950年,新中國成立不久,嵩明縣境內以王茂林、雷發春、孫桂芳等為匪首的一伙敵匪,同云南境內的國民黨殘余勢力、惡霸、地主、反動會道門及社會游離階層,互相勾結,組成股匪,擾亂社會秩序,搶劫商旅,殘害干部群眾,偷襲當地政府,妄圖推翻新生的人民政權。為徹底剿滅敵匪,消除匪患,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15團某部奉命前來嵩明縣執行剿匪任務。1950年7月14日,部隊前往邵甸執行剿匪任務,在鉆天坡與敵匪遭遇。激戰中,楊德山等八名戰士壯烈犧牲,敵匪倉皇逃…[詳細]
解家祠堂
  解家祠堂位于興化市區東城外大街市場巷內,明代建筑,磚木結構。由東樓、西樓、中樓(正廳)、廂房、大門、二門、后門(闕門)等構成。現存東西3幢兩層樓房和西廂房,共有房屋18間,其東端設有2間兩層樓梯屋,建筑面積368.11平方米。解家祠堂是解氏家族明初遷居興化時的最早聚居處。據《鶴立堂解氏宗譜》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解氏始祖解七二攜家從蘇州閶門遷居興化,在今“解家祠堂”一帶建屋定居。不久,解七二將原住宅改建為“松鶴道院”(又名來鶴院),又在東南隅建成一座坐西朝東三進殿宇式的“晏公廟”(又名老祖廟)。明永樂(1403-1424)年間,解氏于“松鶴道院”東北角建成大門朝東,占地約3000平方米…[詳細]
周家鹼聯席會議舊址
  周家鹼聯席會議舊址位于延安市子長縣李家岔鎮陽道峁村委會周家鹼村陽灣。1935年2月以前,陜北和陜甘邊是被國民黨軍隊分割開的兩塊根據地,活動著兩支紅軍武裝。陜北根據地和紅27軍及其他紅軍武裝隸屬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領導。陜甘邊根據地和紅26軍及其他紅軍隸屬中共陜西省委領導。兩地、兩軍之間雖互有聯系和配合,但基本上是各自活動。為了集中力量對付敵人,中共陜北特委和中共陜甘邊特委于1935年2月5日在安定縣(今子長縣)周家鹼村召開了聯席會議,成立了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和中國工農紅軍西北軍事委員會,統一了兩地黨、政、軍的領導,并確定了粉碎國民黨政府對陜北根據地第二次“圍剿”的戰略方針。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書記…[詳細]
武功白兔寺
  白兔寺始建于唐,坐落在陜西省武功縣大莊鎮(原在觀音堂鄉)觀王村東側,為唐太宗李世民冬狩之遺跡,這里西鄰漆水,如素如練;東展平疇,廣袤綿遠;北附莽塬,萬馬奔騰;南臨渭水,沃野平坦。眺望終南翠若屏障,俯察漆渭恬蕩回繞。正如李世民詩中贊頌的“孤嶼含霜白,遠山帶日紅”中描寫的意境。武功縣政府于1994年1月7日公布白兔寺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白兔寺內供奉的白音菩薩是唐朝初年大名鼎鼎的袁天罡的母親化仙而成,在唐太宗狩獵時,白兔引薦,發現了菩薩洞,故名白音菩薩——白兔寺。白兔寺位于莽山南坡的觀音堂村境內,當地民間相傳該寺原有菩薩洞、大殿、祭殿、中殿、東西陪殿、鐘樓、鼓樓、前殿、山門、戲樓以及僧房等四…[詳細]
水市革命烈士陵園
  水市革命烈士陵園位于永州市寧遠縣水市鎮水市圩,寧遠縣城南18公里處,為紀念紅軍烈士以及1950年在三二九-暴-動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立。1949年11月17日,寧遠縣和平解放,但是一小撮-分子不甘心失敗,妄圖死灰復燃,夢想奪回他們失去的天堂。以鄭元贊(國民黨團長、縣長)、歐平成(軍統特務)、歐隆(國民黨營長)為首,組織了中國國民黨華南鏟共總司令部-組織,進行-活動。1950年3月29日,“華總”-組織在寧遠二區的水市、和平、下陂等地進行-武裝-。王昆、郭金生、龍進星、歐燕、趙岐山、石朝生、蔣化坤等7位革命干部慘遭殺害。3月31日,寧遠縣委依靠廣大群眾,開展轟轟烈烈的清匪反霸和鎮壓-運動,參加三二九…[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日韩欧美制服二区dvd | 日韩精品国产动漫欧美在线 | 婷婷六月国产在线 | 在线观看国精产品二区 | 亚洲真实片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国产乱子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