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宮位于小岞鎮南賽村,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三山宮位于小岞鎮南賽東村。宮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1918年重修,供奉保生大帝。宮坐北朝南,由山門、拜亭、兩廊和大殿組成,建筑面積160平方米。大殿面闊、進深各三間,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構架,硬山式屋頂,琉璃瓦屋面。山門作山川脊,飾剪粘兩龍搶珠瓷雕。宮中壁堵、窗欞等石雕飾件皆清代舊物。其中,輝綠巖石透雕螭虎象龍和浮雕麒麟圖、龍鳴虎嘯圖、古代戰將圖、瓶花圖、角排頭花鳥獅子圖,以及34個大小柱礎的纏枝花卉圖等,皆雕藝精美,是研究我縣石文化的可貴實物資料。宮前有大石埕,筑戲臺一座,宮右后側有清代水井一口。…[詳細]
峰崎何氏宗祠位于輞川鎮峰崎村,年代為宋,類別為古建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何氏宗祠位于輞川鎮峰崎村。始建于南宋淳祐七年(1247),明正統十三年(1448)重修,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大修,民初略修。宗祠坐北朝南,由門廳、天井和祀廳組成,面積400平方米。祀廳面闊三間、進深四間,抬梁式木構架,硬山式屋頂,兩側為文廳和武廳。門廳偏西而設,門前有螺旋形石鼓一對,門的左右有輝綠巖石麒麟浮雕兩方。正廳…[詳細]
崇武前垵陳氏宗祠位于崇武鎮前垵村,年代為明-現代,類別為古建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陳氏宗祠位于崇武鎮前垵村。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1566),1999年,該村陳氏宗親集資重修。坐北朝南,由門廳、天井、兩廊和祀廳組成,面積200平方米。祀廳面闊、進深各三間,抬梁結構,硬山屋頂。宗祠內尚存明代輝綠巖石柱礎一對,清光緒年間的旗桿夾石板一副。…[詳細]
潮顯宮位于凈峰鎮上廳村,年代為明,類別為古建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潮顯宮位于凈峰鎮上廳村。三面臨海,一面負陸。宮始建于明代,清咸豐元年(1851)重修,宮坐北朝南,由山門、兩廊、天井和大殿組成,面積180平方米。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抬梁式木構架,歇山式屋頂,敬奉海上保護女神媽祖。宮內尚存始建時的石柱礎、石鼓,工藝精致。…[詳細]
居仁提督衙位于輞川鎮居仁村,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提督衙位于輞川鎮居仁村。居仁提督衙,為陳鳴夏的府衙。陳鳴夏,清雍正五年(1727)武進士,官至江南兩廣提督。該府衙建于乾隆年間(1736—1795),坐北朝南,面積350平方米,由門廳、中廳和后廳組成。中廳和后廳面闊、進深各三間,抬梁結構,硬山式屋頂,墻體“出磚入石”結構,具有閩南古建筑風格。提督衙內尚存有清乾隆時期五幅花崗巖…[詳細]
程氏家廟位于輞川鎮許埭村,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程氏家廟位于輞川鎮許埭村下埭自然村。家廟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坐北朝南,由門廳、兩廊和祀廳組成,建筑面積200平方米。門廳設中門和左右偏門。祀廳面闊三間、進深四間,抬梁式木構架,硬山式屋頂,燕尾脊。廟前有土埕,面積400平方米,豎有清代旗桿石夾板6副。家廟前尚存始建時的浮雕石柱礎,工藝精致。…[詳細]
輞川下四家陳氏祖厝、書館位于輞川鎮輞川街,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下四家陳氏祖厝建筑群位于輞川城古街中段背后,清道光五年(1825),時任直隸州司馬、陳氏第十二世祖陳爆竹(字肅齊)建造此建筑群。在中軸線上,由北而南,以祖厝、書館為主體建筑,前面屏從東西橫列一排14間店鋪;兩側輔以蓮房夫子宮、東西樓、東花宅、住房,規模宏大,布局既有對稱又有錯落。主體建筑祖厝,兩進五開間加雙護厝,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構架,硬山式屋頂,計有房22間、廳4個、天井5個,占地面積462平方米。書館,由書廳、天井、兩旁書房和臥室組成,建筑面積150平方米。蓮房夫子宮,奉祀關圣帝君,建筑面積60平方米。…[詳細]
莊承祚故居位于螺城鎮霞張村,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莊承祚故居位于螺城鎮霞張社區。莊承祚(1666—1737),字錫長,號松峰。清康熙三十八年舉人,歷任廣東、江安、海康和四川遂寧知縣,為官清正廉潔。著有《粵游紀興》《松峰稿》一卷。故居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2000重修。坐北朝南,三進三開間,由門廳、兩廊、中廳、兩廂和后廳組成,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中廳面闊三間,進…[詳細]
鳳山宮位于輞川鎮梧山村,年代為明,類別為古建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鳳山宮位于輞川鎮梧山村。宮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七年(1827)重修。1979年、1992年和2001年連續整修,保存較好。宮坐東朝西,由山門、拜亭、兩廂和大殿組成,建筑面積250平方米。大殿面闊、進深各三間,抬梁式木構架,硬山式屋頂。宮內奉祀媽祖,配祀文英公、武安王和相公爺。山門前尚存始建時石鼓一對,雕工精致。宮外西北角有一六角形古井,建宮時開鑿,井沿為圓形,深約15米。井旁有一圓形石壺,外徑78、內徑55、高35厘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