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寨遺址,位于西寧市大堡子鄉朱家寨村內。朱家寨坐落在云固川出口西南部,云固川水經村東流入湟水。建國前,這里只有朱北村稱朱家寨,現分為朱北、朱南兩個行政村。朱家寨遺址是瑞典人安特生在1924年時發現的,他在這里還發掘了馬家窯文化與卡約文化墓葬20余座。以后青海省文物部門及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曾經進行過多次復查。從遺址的遺物、遺跡分布情況觀察,朱家寨遺址可分為朱北村南、朱北村北、朱南村南三部分。朱南…[詳細]
旱莊子遺址,位于青海省樂都縣雨潤鄉漢莊子村內。1956年8月被青海省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面積較大,以水渠和公路為界分為北、中、南三部分,水渠北稱漢莊子北遺址,水渠南、公路北、村莊西部稱漢莊子遺址,公路南稱漢莊子南遺址。實際上原來是一個遺址。因修筑公路與水渠將其分割成三處。原來村莊之西是片耕地,50年代后始逐漸成為農民居住院落而與村莊連成一片。原來面積有200×200米,地面上散布有較多的陶片、雜骨、石器等遺物,F在在農民的莊院夯土墻中及街道依然可以見到這些少量的遺物。農民在修建莊院時曾發現有灰坑、窯址等遺跡。所見遺物以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的彩陶壺、盆、缽等器物殘片較多,馬廠類…[詳細]
白崖子遺址位于樂都區高廟鎮白崖子村,時代為新石器時代,類別為古遺址。保護范圍:北至山脈,南至水渠,東至沙溝,西至壕溝。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外緣為基線,各外延50米![詳細]
巴州遺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巴州鄉巴州村西,巴州塬的邊緣處。巴州塬屬巴州河西岸第二臺地,地勢開闊平坦。為青海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巴州遺址南尚有巴州西南遺址,北有巴州西北遺址,西有巴州西遺址,這些遺址內涵大致相同。巴州遺址面積約300×300米,文化堆積厚約50厘米。遺址地面散布有陶片,斷崖處暴露有灰層及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的墓葬。從陶片看,有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泥質紅陶繪有弧線紋、圓點紋的彩陶缽、盆、壺,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泥質紅陶繪有四大圓圈紋、菱格紋、折線紋的彩陶壺、罐,齊家文化泥質紅陶素面和飾有籃紋的雙耳罐、折肩罐等殘片。此外尚有少量的“唐汪式”陶器加砂粗陶施紅色陶衣繪有旋渦紋的雙…[詳細]
吳仲墓群,位于西寧市大堡子鄉吳仲村。墓群分布范圍較廣,東起吳仲村,西到湟中縣的黑嘴村,南自吳仲村北,北到山根。50年代前,這里有封堆60余座。墓群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0年代后,修筑公路及擴大耕地,絕大部分被平掉,現只有吳仲村西存一座雙聯封堆。現梯田斷崖處及引水澆地后,墓室塌陷的痕跡依然可見。1965年,青海省文物工作組配合平整土地,發掘墓葬5座。其中1座為單室墓,4座為雙室墓。單室墓為拱形券頂,雙室墓,前后室有甬道相通。墓道皆未清理,形制不清。這里的墓都是南北向,有木棺葬具,分單人葬和多人葬,多人葬皆在雙室墓中,一人有木棺,其余者凌亂于前室。墓葬皆早期被盜,墓內物品被移位,人架散亂。隨葬物品…[詳細]
端巴營墓群位于湟中區攔隆口鎮端巴營村,六個碩大的墓堆給村子增添了一種厚重的歷史感。墓群南方,湟中縣人民政府立的碑證實了這些墓堆的身份: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端巴營漢墓群![詳細]
總寨墓群位于互助縣塘川鎮總寨村。面積較大,但墓葬排列不清,只在地面見有殘墓磚,斷崖處暴露有殘磚室墓。1979年,青海省文物考古隊配合農田基本建設發掘墓葬20余座,有土坑墓和磚室墓兩種,出土陶質的壺、罐、倉、井、灶和五銖錢等。屬漢代時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