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祠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祠篇

流槎彭氏古祠
  流槎彭氏古祠 彭氏宗祠位于涌山鎮流槎村東北面,村內集中地,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建于清朝同治年間。古祠前有車溪河流過,后倚青山,青山綠水,風景優美,它匯集了我國古代歷史文物,成為樂平市遠近聞名的古祠建筑之一。 古祠坐西朝東,東面為一大門,兩側有4棟小門。大門口的墻壁以巨大花崗巖砌成人,據老人說,此石為日本貢品——上雕各種國家及人像。墻壁上方石雕《彭氏宗祠》及雙龍搶寶,格外耀眼。 從西南面小門入祠內,迎面可以看到祠內古戲臺,戲臺上柱子及懸梁上全部都雕刻了古代戲曲中的人物,人物雕刻栩栩如生。爬上戲臺,如親臨古戰場。站在戲臺上向下俯視,中間有—露天大廳,大廳兩側各有樓臺,據說此樓…[詳細]
牛莊烈士祠
  牛莊烈士祠于1945年7月建成,位于東營區政府駐地西南25公里處,是中共渤海軍區為紀念英勇犧牲的抗日烈士,如今,烈士祠已經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場所。烈士祠整體上為土木磚石結構四合院,院門是牌坊式門樓。門樓頂上塑有抗日戰士持槍立像,門正方懸掛著題為“浩氣長存”門匾。正廳是祠堂,東西寬30米,南北長50米,總面積1500平方米,分5間。祠堂內屹立10塊大理石烈士紀念碑,上面用公正秀麗小楷攜刻著3914名抗日烈士英名。正堂正面墻上懸掛“氣壯山河”等三塊橫匾,東西墻上掛著“忠勇壯烈”,“萬古流芳”匾額。東西廂房各9間,內有文字、圖片。南屋八間被門樓隔成東西兩部分。西邊四…[詳細]
新寧劉氏宗祠
  劉氏宗祠 時代為清末。位于湖南省新寧縣崀山鎮石田村。此為頗具江南風格的古代建筑,對于研究建筑史具有一定價值。 劉坤一所建劉氏宗祠前后三進呈縱向排列,依次為門廊、前堂和神主堂。首進兩側為廂房。門廊面闊3間,進深1間,與西側廂房的前廊構成“凹”字形通道連接前堂兩側,以丹霞石筑成天井。天井左上方有光緒皇帝御賜高4.2米的表功碑,右上立劉氏3米寬的譜系刻石。前堂面闊3間,進深兩間,明間直通神主堂,兩次間為客廳、議事堂,其后中建廊亭,兩側為兩天井與神主堂相接。神主堂面闊3間,進深兩間,內設先祖牌位、香幾供案、方桌坐椅等物。額枋上有“嚴肅整齊”四字。其平面布局、前堂與神主堂沿縱深排列,按其功用主從布置…[詳細]
下杭路曾氏祠堂
  下杭路曾氏祠堂位于福州市臺江區下杭路196號,該地原為王蓮蓮丈夫鄭誠家族所有,后售予清末民國福州第一大紙行老板曾文乾。曾購房后由其堂弟曾文敏督工建造曾氏祠堂,為福州較有代表性的家祠建筑之一,后被攀附為曾鞏后裔祠堂。該曾氏家族,原是從長樂感恩村遷來。祠堂建于民國14年(1925年)。坐北向南,原有兩進,首進臨街為商行形式,以供出租。二進為祠堂正座,依次有門廳、回廊、祠廳,祠廳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木構架,周圍用封火山墻。大木架橫梁跨度大,石柱題刻楹聯多處。門墻上有“南豐衍派”、“出孝”、“入娣”等橫額石匾。保存較好。沿街建筑東側另有一側落,首進為一專祠。曾文乾樂善好施,辦了“紙幫救火會”附設…[詳細]
羊棚頭王氏宗祠
  羊棚頭王氏宗祠位于仙居縣下各鎮羊棚頭村,年代為清。章安王氏羊棚頭王氏宗祠建于明萬歷年間,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由十四、十五世先祖發起建造,正殿三間,兩橫廂各三間,前門面五間,小雞籠頂戲臺一個,中間天井一百多增方米,距宗祠東墻三十米處有螺絲井一口。宗祠五間前門面屋桁椽下龍骨裝飾結構,柱桁雕梁畫棟,襯托人物鳥獸、花草樹木、油漆裝璜、精工細作。中門上方懸掛“王氏匾額,兩邊大門上方懸掛”源遠流長“、百代朝宗:匾額。明代文武百官經此需逢轎下轎,逢馬下馬,步行而過。前兩燦百頁馬頭,四周檐口滴水瓦勾,檐下墨水畫連接。戲臺前兩角跳檐,青龍騰空,臺頂兩角鯉魚成龍,中間雙龍戲珠,頂下多道多層雕刻裝飾,彩畫油漆,整個建…[詳細]
洛南倉圣祠
  洛南倉圣祠距洛南縣城西北22公里的眉底,有座元扈山,山勢巍峨秀麗。據《雍勝略》記載:“倉頡造書于此”。倉頡造字事出于五帝時代,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策海·大書》載曰:“倉頡登陽虛之山,臨于元扈洛汭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倉帝受之,遂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山川、指掌而創文字。”陽虛山下原有石刻倉頡手書28字。古拓其字,視為至寶者代不乏人,后不幸原字被毀于火,不便辨認。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洛南知縣王森文從民間征得拓印真本,摹勒于石,建碑樹于陽虛山下許家廟村,其碑高1.6米,寬0.65米,正面題為:“龜鳳呈瑞”,下大書“倉頡授書處”,背面額題:“陽虛鳥跡”,下…[詳細]
商丘孔子還鄉祠
  孔子還鄉祠位于商丘夏邑縣城北7公里處的王公樓村,是一處蔚為壯觀的古建筑群。孔子被稱為“全人類永恒的導師、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據古書記載,孔子的祖先是宋國(今商丘)人。后因宋國內亂,逃亡魯國,遂成為魯人。孔子先祖多人均葬于栗,因此,孔子常常到栗祭祖掃墓。根據《禮經》和《孔子家語》記載,孔子年輕時曾多次回故里宋國考察殷禮。58歲又來到宋國。后人為紀念孔子還鄉,于是建還鄉祠。現全國各地都興建了孔廟,惟此處還鄉祠因與孔子淵源深厚,所以規模更大、建筑更加雄偉。全祠占地50畝,有圍墻、四門,南門處有一影壁墻,院中一壇,前后有兩個大殿,內設孔子的先祖、歷代儒學名家的排位。東西兩側有廂房,院內還有碑林碑刻。整…[詳細]
左文襄公祠
  左文襄公祠,又名左公祠,民間稱相國祠。是為紀念清末愛國將領左宗棠而修建的地方性祠廟建筑。清光緒十一年(1885)左宗棠去世后,湖南巡撫吳大徵奉旨所建;光緒十八年(1892)竣工。祠位于縣城文星鎮八甲老街上,由三組硬山式屋宇組成,屋宇間用邊廊連結,形成整體,加上東西兩側廡院,占地面積達2640平方米。左公祠為磚木結構,整個平面基本呈方形,單層、單檐,其祠坐北朝南,由照壁、中棟和后殿及東西廡房組成。外圍封火山墻,東西為馬頭墻,屋面小青瓦,中棟和后棟中設天井。主體建筑為長方形,由南向北,由一字型影壁墻、門院、前廳、丹墀、東西廡廊、后寢組成祠廟主體。東西廡房為附屬建筑,包括前、后廂房和天井,與主體建筑…[詳細]
塘下方大宗祠
  塘下方大宗祠位于義烏后宅街道塘下村,始建于宋,明代遷建于現址,清末毀于兵燹,同治六年(1867)始在原址重建,光緒廿二年(1896)建成。建筑主座坐北朝南,含三進兩院的祠堂和右側的花廳一座。鄉人將整座建筑概括為“七廳七堂九門欄,九級踏步五石橋。”總占地面積約1859平方米。據《稠巖石川塘方氏宗譜》記載,方氏七世祖榮一府君為郡馬,尚南宋濟陽王郡主趙氏。從建筑布局看,門廳九開間,饗堂七開間,寢堂七開間,祠中設水院,有護祠河、方池和拱橋組成,祠堂的等級是按王侯郡馬的宗廟等級規制建造的,這在民間祠堂中很罕見。花廳在祠堂西側,為回廊式三合院結構,原用于祭祀時招待年高德邵的族親吃住和看祠人的居所。該祠規模…[詳細]
官田李氏大宗祠
  位于杭永線上龍湖岸邊的稔田鎮官田村,距上杭縣城38公里,水陸交通便利。該祠是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李氏后裔(李火德的第23代裔孫李夢蘭)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而集資兩萬多銀兩,歷時四年建成的,被譽為“客家第一宗祠”。整個建筑結構奇特,布局合理,精美堂皇,氣勢磅礴,融宮殿建筑和客家民居于一爐,極具特色,已列入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吸引了眾多的專家學者和游客慕名而來。…[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不卡的 | 一区二区国产欧美在线视频 |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日韩女同性一区二区三区 | 这里只有精品99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