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氏家廟位于涂寨鎮(zhèn)廖厝村中。明朝中期,廖氏第十九世祖從安溪分支遷至惠安涂寨現(xiàn)址定居,遂以姓為號,名廖厝村。后子孫繁衍,分四個房系。家廟即由第四房第一世祖裔孫于清雍正年間(1723—1735)所建,故又稱“四房祠堂”。家廟坐南朝北,兩進五開間建筑,即由門廳、天井、兩廂和祀廳組成。祀廳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構架,硬山屋頂。祠前石埕兩側有旗桿石夾板各一副,祠內(nèi)壁堵的花崗巖浮雕和紅磚沉雕,人物花卉,工藝精致。…[詳細]
輞川媽祖廟位于輞川鎮(zhèn)輞川街,年代為明,類別為古建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媽祖廟位于輞川鎮(zhèn)輞川街西街頭,西側為輞川橋,南北兩側均為民居。坐東朝西,兩進,由山門、兩廊、天井和大殿組成,建筑面積200平方米。大殿面闊、進深各三間,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構架,硬山式屋頂。廟內(nèi)保存有明代花崗巖石浮雕和木刻,工藝精湛。山門兩側有明代石碑記四方:《羅侯豁渡碑記》、《侍御曾公輞川瘞裒碑記》、《重修輞川大橋碑記》和《邑陳侯德政碑記》。…[詳細]
后塘武廟位于山霞鎮(zhèn)下坑村,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后塘武廟位于山霞鎮(zhèn)下坑村中。廟建于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奉祀關圣帝君,因廟后有一口形如關刀的后塘潭,故名“后塘武廟”。廟坐東北朝西南,兩進,由山門、兩廂、拜亭、前殿和后殿組成。前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穿斗式木構架,硬山式屋頂,三川脊。后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穿斗式木構架,重檐歇山式屋頂。后殿門檻兩側有兩塊各高2、寬0.7米的黑頁巖石,鐫刻200字長聯(lián)一對。廟東南有戲臺一座,廟前有大石埕和圍墻。…[詳細]
靈惠廟位于輞川鎮(zhèn)鯉魚島,年代為明-清,類別為古建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靈惠廟位于輞川鎮(zhèn)社坑村鯉魚島的小山上,廟供奉靈安尊王──五代閩將張悃。傳他生前歿后皆能消災弭患,護國佑民,鄉(xiāng)民早先曾在山上立小廟奉祀,尊為境主。至南宋景炎元年(1276),宋端宗封他為“靈安王”后,鄉(xiāng)民遂加于擴建。廟坐東南朝西北,單進,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構架,歇山屋頂,屋脊飾有剪粘雙龍朝寶塔和草花瓷塑。廟之東側山坡有公墓一處,墓碑鐫“義冢”兩字。另在社坑海灘中尚存跨海的古橋石墩一座。…[詳細]
惠安龍山書院位于凈峰鎮(zhèn)獅頭村,年代為元,類別為古建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龍山書院位于凈峰鎮(zhèn)西頭村、張岳家廟左側。龍山書院,又名“龍山書室”,為張氏四世祖、元朝昭信校尉、泉州翼百戶張性祐所建。其孫張彥宗于明洪武擴大書院規(guī)制,并購書萬卷充實藏書。書院坐東朝西,遠望惠西大帽、筆架諸山,數(shù)十里外,排闥送青、氣象殊異。建筑面積200多平方米,三進三開間,抬梁式木構架,硬山式屋頂,燕尾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