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祠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祠篇

閘北錢氏宗祠
  錢氏祠堂走進閘北公園,順著林間小道,過一座小石橋,古樸的錢氏宗祠便在眼前了。磚木結構,黛色屋檐,白色粉墻,鏤空窗戶,青磚門樓上“錢氏宗祠”四個石刻大字,引人注目,尤其上下左右四幅磚雕栩栩如生,據專家介紹,磚雕始于漢代,明清時期最為興盛,該磚雕是用鑿子和刨子為工具,在質地細膩的青磚上,運用平雕、浮雕、鏤雕和透空雕等藝術手法精制而成,所塑歷史人物栩栩如生,飛禽走獸和花卉圖案形象逼真。錢氏祠堂門樓的磚雕是民國初期長三角地區比較流行的江南傳統風格。當時,上海地區像這樣的磚雕并不少見,但可惜大部分都在“文革”期間遭損壞。宗祠正廳上方懸掛著一塊匾額,寫有“春暉堂”字樣。(在修飾前匾額是掛在大門上面的)穿過…[詳細]
周西成祠
  周西成祠周西成祠既是紀念性建筑物,又是近現代代表性建筑,具有歷史和藝術兩方面的文物價值。在貴州近現代史上,周西成是個不同尋常的人物。毛光翔為其撰寫的墓志銘稱,“主黔政后,深慨黔地多山,交通梗阻,民智不進,乃鳩集勞工,大興路政。三年以來,筑汽車路三千余里,數千年蠶叢鳥道頓化康衢,輪軌往來山國大道。又敷設城鄉電話于各縣,創建無線電臺,與國內外通聲息。交通事業進步至速,東西南北之人逮臨斯土者,罔不驚嘆其建設精神之偉大。至如創辦大學以惠±林,閎建兵、幣、白藥三廠以足軍實,開辦電汽局及煤油廠以便民用,其善政不可殫述。”受到歷史的局限,周西成也干過一些壞事,但作為一個歷史人物,短短三年間辦了那么多實事,則…[詳細]
豐城雷氏宗祠
  蕉坑鄉曲源村的“雷氏宗祠”便“隱居”于此,完好地保存280余年之久。宗祠為坊祠相連結構,面闊13.8米,進深32.8米,占地面積約453平方米,采用磚、石、木結構建成,略偏西南方向。前坊為磚石結構,八字門樓,三檐,高約8米,頂部為雕花彩繪磚瓦斗拱,樓式防雨頂。坊正中上部刻“恩榮”二字,中橫刻“物華天寶”四字,下橫刻“雙龍世家”四字牌額。坊門兩側為弧形八字門墻。坊背門上墻面繪水墨魁星點斗畫,高約1米,現仍依稀可辨。坊與祠之間庭院兩旁各對稱置兩抱鼓石及兩旗桿石,祠門上 書-“雷氏宗祠”四個大字,四周為磚石圍墻。祠內為二進一天井,中廳柱為磚砌,梁為抬梁式,兩側為穿斗式。祠內廳墻兩側有斗書“忠孝廉節”…[詳細]
楊家土司祠堂
  天全縣老場鄉有一四合院名為楊家祠堂,歷經100余年風霜,經歷了繁華、衰落與寂寥。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經歷蘆山地震后,在災后恢復重建中,當地文化部門結合楊家祠堂的歷史底蘊,將祠堂打造成了省級示范鄉鎮綜合文化站。天全縣老場鄉群山環繞的平壩內,河水靜靜在場鎮邊流淌,老場鄉的老街上傳來瑯瑯讀書聲。循著讀書聲,走進河岸邊,穿過一片竹林,跨過一座小橋,從一條窄長的老街前行,在老場鄉中心小學旁邊,就是楊家祠堂。木柱石雕:古建的精美工藝嶄新的大門,高大的院墻,在學校外格外顯眼。推開木門,眼前是一個石板院壩,屋檐下的牌匾上寫著“楊氏宗祠”四個大字。繼續往前走,走過一段走廊,推開一道兩扇門,一個四合院展現在眼前…[詳細]
漳州林氏宗祠
  漳州林氏宗祠,又稱比干廟,位于福建省漳州薌城區振成巷內。林氏宗祠,又稱比干廟,是漳州七縣林姓氏族合建的林氏宗祖,供奉林氏始祖比干,乃漳邑林氏祭祖之所,漳州林氏還以此年作接待本宗族赴考往來生員用。宗祠前后進已廢,現存中進四方正殿,面積430平方米,坐北向南,面闊三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紅色筒瓦,下檐不圍合,并留有回廊的痕跡,可見原規模甚大。宗祠確切建筑年代已無考,經專家據主殿實物與結構分析、鑒定,始建于宋代,因清末曾修葺,故亦帶有清式建筑的痕跡。漳州比干廟不僅長期供奉比干,還做為林氏族人赴考往來生員的接待處。文革前比干廟內仍高掛多塊明清狀元、探花的牌匾,林震、林釬、林士章均高掛其上。正殿兩邊…[詳細]
賀秘監祠
  賀秘監祠位于寧波海曙區柳汀街98號,為紀念唐代詩人賀知章而建,1981年12月被公布為海曙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建筑為清同治四年(1865)修復。宋紹興十四年(1144),郡守莫將在賀讀書故地辟“逸老堂”以祀知章和李白。以后屢經興廢、更添,至元至正十九年(1359)始作祠專祀之。明洪武間(1368-1398)遷祠于今地。賀知章(659-744),字季真,會稽永興縣(肅山)人,唐證圣元年(695)舉進士,以后累官至正授書監等職,天寶二年(743年)十二月,因病辭官還鄉。賀知章既工文辭,也擅草隸,性曠夷,善談說。平時嗜酒,與杜甫、李白等結為好友,至晚年尤加縱誕,自號“四明狂客”,又稱“秘書外監”,…[詳細]
錢家祠堂
  在海鹽沈蕩鎮中錢村,有一處浙北地區保存較好的祠堂之一——錢家祠堂,是錢镠二十五世孫錢陳群所建。錢氏宗祠又名永思堂,俗稱“錢家祠堂”,為沈蕩錢氏家族祠堂。錢氏宗祠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解放后作為糧庫,而保存至今。2002年,被縣政府授予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0月對其進行恢復性維修。前廳“錢氏宗祠沙盤”為“錢氏宗祠”等比縮小版模型,其根據原祠堂的功能進行布置,主要描繪的就是祭祖的熱鬧場景。前廳為“行牌廳”,東西兩邊設有木架,木架上插著肅靜,回避,官級品位硬牌。目前該廳圍繞錢氏先祖的功勛及錢氏精神內涵進行布置。花廳花廳于每年兩次祭祖時,用作擺酒、吃飯、休息的地方而且也…[詳細]
隆中武侯祠
  隆中武侯祠始建于晉朝,位于襄陽市隆中風景區內。明初,荊南道觀察使吳綬對隆中武侯祠進行了一次全面維修。清康熙三十八年,觀察史蔣興芑將武侯祠從東山洼里移建到東山梁上,即三顧堂的東側,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隆中武侯祠為四進三院的層臺建筑,各殿依山勢逐次升高。祠堂正前方的臺階下有一塊空地,兩旁各有一尊石獅。西側豎著一塊碑,刻著歷史學家譚其驤關于諸葛亮躬耕地的論斷:“諸葛亮躬耕于南陽郡鄧縣之隆中,在襄陽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鄧縣,此后隆中遂屬襄陽”。空地正中有一香爐,供游人拜祭之用。祠堂的墻體由青磚所筑,由于風雨的侵蝕,已露出斑駁之象,卻更顯古樸莊嚴。屋頂上飛檐翹角,顯得氣勢非凡。“承相祠堂何處尋,錦官…[詳細]
新密鄭氏祠堂
  鄭氏祠堂位于新密市岳村鎮岳村老街,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后多次重修,占地4900平方米。有門樓、前院、后院、東西廂房、大殿、中庭、戲樓組成,保存較為完整。鄭氏祠堂歷史悠久,保存完整,規模較大,對研究清代建筑以及鄭氏家族歷史具有一定的價值。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土木顯忠祠
  顯忠祠遺址位于河北省懷來縣土木鎮土木村內。土木村西距縣城10公里,東與臥牛山旅游點毗鄰,北靠燕山余脈,南傍官廳湖畔,京張公路沿村北而過,京包鐵路從村南貫行,山秀水美,交通便利。村中的顯忠祠遺址聞名中外,是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為祭祀正統14年(1449年)農歷八月十四“土木之變”中為國殉難的數百名朝廷重臣和五十萬大軍英魂而修建的。當時,祠內建有大殿五間,抱廈三間,石碑一塊(記有死難重臣名單),豎有66塊為國捐軀的重臣神位,祭祀殉難諸臣、撫恤、贈溢、蔭于安慰英魂,流芳百世。明憲宗即位(1464年),憲宗皇帝降旨命懷來守備重修顯忠祠。祠成之日,憲宗親自撰寫碑文,提寫祠扁,又立碑一塊。隨著歷史變…[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色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最新自产拍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成Av人在线免播放观看 |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AV | 五码三级级精品国产宾 | 亚洲AV最新高清每天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