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貢遺址位于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鎮,時代為新石器時代。為海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文物保護單位本體為中心,東至南灣村道和旅游道路交匯處止,南至旅游道路止,西至南灣碼頭止,北至海灘止,保護面積8528平方米(合12.7919畝)。…[詳細]
大港村遺址是陵水黎族自治縣乃至海南省的一處范圍較大、文物較豐富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進一步挖掘出了可以為研究海南省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特征、性質和年代等方面提供重要線索的寶貴資料。大港村周邊還有石貢遺址、橋山遺址、伊斯蘭墓葬群,是陵水黎族自治縣文化遺址帶的聚集區和核心區,也是全省文化遺址聚集地。一個沿海小村莊擁有眾多歷史文化遺址,這在全省是十分罕見的,1994年海南省政府將大港村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陵水軍屯坡唐代珊瑚石槨墓七十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海南島陵水縣英州鎮軍屯坡沿海的沙丘上發現有一百余座珊瑚石墓葬,墓向以坐北朝南為主,大部分被當地村民挖石板修豬圈建房舍而人為毀壞。這些墓穴的石槨大小不一,歷年來文物工作者已搶救性發掘了二十多座,經探明了的墓葬形制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第一種珊瑚石槨中最大型的一類,墓室平面呈長方形,豎穴,內置珊瑚石板為槨,采用經鑿磨加工的若干塊珊瑚石砌合成長方形硬山頂式,墓槨四角、蓋板及石板之間均為鑿制的凹凸榫相套,并抹以灰沙砌合。墓室通長有280—420厘米不等,寬115—200厘米,高100—200厘米,石板厚度為10—15厘米。…[詳細]
英州土福灣伊斯蘭教徒墓葬群,位于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1990年7月14日,英州土福灣伊斯蘭教徒墓葬群入選陵水黎族自治縣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光坡香水灣九曲牛頭嶺古驛道,位于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1990年7月14日,光坡香水灣九曲牛頭嶺古驛道入選陵水黎族自治縣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蘇維埃舊址蘇維埃舊址位于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椰林鎮中山東路,占地面積1127平方米,現已被國務院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陵水蘇維埃舊址原為瓊山會館,始建于民國十年,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不久,瓊崖第一個紅色政權——陵水縣蘇維埃政府就在此誕生,在這里重新點燃了全島革命斗爭的火種。解放后,陵水蘇維埃政府舊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陵水蘇維埃舊址是一幢精美的建筑,總體看來是一個祠堂式的多進式院落,…[詳細]
陵水縣東區農民協會舊址位于陵水黎族自治縣椰林鎮,時代為1926年。為海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文物保護單位本體為中心,四周至中學塑膠跑道,面積700平方米(合1.05畝)。…[詳細]
海南陵水黎族自治縣“順德會館”,在陵水中山路79號。這里曾經是陵水縣農民協會舊址,門口左側掛著牌子,門上寫著順德會館四個黑底金字。門口處立有“文化保護的碑刻”,刻字“陵水縣蘇維埃農民協會舊址”。從外面看,建筑是青磚灰瓦。房頂處雕刻有各種圖案。…[詳細]
張鴻猷故居位于陵水黎族自治縣椰林鎮,時代為清。為海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文物保護單位本體為中心,東至道路止,南至民居止,西至民居止,北至民居止,保護面積3336.2平方米(合5.4498畝)。…[詳細]
南灣侵華日軍巡艇坑道,位于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1990年7月14日,南灣侵華日軍巡艇坑道入選陵水黎族自治縣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彭谷園烈士公墓位于陵水黎族自治縣提蒙初級中學左側。1928年3至4月間,國民黨蔡廷鍇部對瓊崖革命蘇區進行“圍剿”。6月14日,國民黨劉占雄團500余人及地方反動民團共1000余人進攻彭谷園根據地前沿據點馬村,駐馬村軍民英勇頑強地反擊,打死北區民團團長邱樹仁及團丁數十名,然后撤往彭谷園。16日晨,敵人趁我軍不備,突然包圍襲擊。農軍300余人在縣委書記許邦鴻的指揮下奮起反擊,同敵人進行英勇的血戰。最后因寡不敵眾,縣委書記許邦鴻等313名紅軍、農軍戰士壯烈犧牲。1963年6月13日,縣政府為紀念彭谷園戰斗中犧牲的革命烈士,修建了烈士公墓。此后,還先后在墓地左右兩側安葬海南解放后因公犧牲的蘇本利等6名…[詳細]
南門嶺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陵水黎族自治縣椰林鎮南門嶺。陵水黎族自治縣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早在1925年這里就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1926年,陵水縣第一個黨小組的成立,點燃了革命的火苗。1927年,以黃振士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帶領陵水人民英勇地舉起武裝斗爭的旗幟,從1927年7月至11月,先后舉行三次武裝起義,占領縣城,創建了瓊崖第一個蘇維埃政權——陵水縣蘇維埃政府。在瓊崖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革命史…[詳細]